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文史 / 明朝灭亡的关键军事原因

明朝灭亡的关键军事原因

作者:妄语臣 — 已发布 2023-09-21 02:55, 上次修改时间: 2023-09-21 03:35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网络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江苏无锡东林党专权,利用掌握的国家权力制定国家政策,减少江苏大商人家族的税收,增加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通农民的税收,导致国库空虚,农民负担加大,从而引发如李自成等的农民暴动,最终失去北京都城。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军事上的关键原因,就是东北边防军核心李成梁家族被清洗,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被害死,导致李家心灰意冷,变相的放纵李家的养子努尔哈赤发展壮大,从而导致了满清的成功夺权。
明朝灭亡的关键军事原因

李如松

李如松之死的真相: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万历朝鲜之战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会对李如松这个名将印象深刻。第一次援朝战争中出色的明军统帅,但是却与第二次战争失之交臂,并且于战争尚未结束之际,在与蒙古人的一次交战中不幸战死在辽东。

就其死亡,既有正史的记载:“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也有同时代的赵士祯在其著作《神器谱》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李如松的战死很可能是由于叛徒的出卖的原因:“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此外,当时的朝廷内阁首辅为李如松所撰写的墓志铭,又有更详细的记载。如果你仔细看过铭文,你就会恍然大悟。依稀可以勉强看清的墓志铭中,相关原文如下(部分看不清的字暂以□代替):”公(指李如松)以此自喜用寡覆众,吾长技当在养善术,业已明知当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转战数百里,誓不还缩一步,斩馘不下数百,往来□捣万众中如无人,使李平胡、张玉辈有一军策应,虏乃亦不知少多仓卒,一□□,腹背夹击,岂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帅与敌,矢竭力尽,慷慨杀所坐马,万里功名,百战残躯,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呜呼伤哉!“

看到这里,才终于恍然大悟!看来,此战之中的李如松与在之前碧蹄馆时一样,还安排了李平胡、张玉两人作为接应。如果按照计划前来接应的话,兴许就可以转败为胜,最差也可以像碧蹄馆之战一样,将李如松救出重围。但是,却不知为何,李平胡二人并没有像碧蹄馆之战中的杨元一样,前来赶到接应!

赵士祯所写的著作,加上当时内阁首辅的墓志铭,应该可信。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就差不多很清楚了。不过,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出现了,反而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那就是,李平胡后来怎样了?

按理说,朝廷首辅都发话了,是你李平胡害死了朝廷的辽东总兵,李如松本人又是万历皇帝的爱将,怎么可能不将这个叛徒斩首呢?至少也应该撤职查办。何况李家在辽东的那么多旧部又怎么能轻易放过这个害死李如松的家伙呢?然而事实是,在 明熹宗实录第六十八卷中,再度多次出现了李平胡的名字。时间相距差不多二十几年,李如松的坟头草估计都老高了,但是李平胡却依然出现在史册的记载中,而且还在带兵打仗。明熹宗实录中的具体内容在这里就不必详谈了。如果不是重名巧合的话,只能说,李如松死后,李平胡并未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严厉惩处,二十几年后的天启皇帝在位时,依旧在领兵打仗。再来回头看一下正史一副李如松应该自己负全责的口吻。

既然首辅大人都发话了,墓志铭里也写了,而且赵士祯的这本《神器谱》也是敬呈万历皇帝预览的,明确指出李如松之死罪在李平胡,可是,这朝廷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都搬不倒的李平胡 ,莫非,是有更大的靠山?

我一直很好奇,按理说李平胡一直受到李家两代人的恩情,对他不薄,更何况出卖李如松后其本人也没有叛逃蒙古,而是继续留在明朝,直到二十年后天启在位时还在明军中担任将领。既然如此,他又为何要出卖李如松,对他有什么好处呢?还是说,有某股巨大势力或实权人物在背后指使或者暗示他这样做,又在事发后替他挡住了首辅大人的责问?这股势力或者某个人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视线回到李如松死的前后一年中,在其身边的几个主要兄弟以及嫡系将领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变故。首先是其二弟李如柏,在第一次援朝战争中担任李如松的副手,夺取开城立下功劳。班师后历任贵州总兵和宁夏总兵,而在李如松之死的前一年,李如柏因病辞官,在家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萨尔浒之战时已经七十岁了,才再度被启用,这不会是巧合吧?

我们再来看看,之前曾在碧蹄馆之战中担任后援、救出李如松的嫡系将领杨元。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杨元带领麾下三千辽东铁骑,被麻贵派到前线的南原城。而后遭遇了十倍以上日军的围困,坚守一段时间后,实在寡不敌众,援军又迟迟不到,孤军坚守数日后被迫突围撤退,守城将士绝大多数阵亡。相对于按兵不动事后直接未战弃城而走的陈愚衷,杨元可谓尽职尽责。就连回到汉城后,麻贵都对其说:“南原之败,非战之罪”。但是麻贵还是把他给杀了,理由是此战不胜即死。杀鸡给猴看,但是为什么不处置陈愚衷。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不在汉城杀,而是在辽阳处斩。不禁让人想起这究竟是杀给谁看?这似乎有别样的意味。杨元的死距离李如松的死,也不远。

再来看看李如松的家将李宁的下场。1598年9月,也就是李如松死后的半年,在朝鲜战场的泗川之战中李宁孤军杀入敌阵,大破日军,后寡不敌众,力战身亡。是不是和李如松的死法很像?再来看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虽然没有李如柏的角色重要,但还是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光彩,李如松死后,为体现抚恤之意,让李如梅接人辽东总兵。可是李如梅仅仅干了一年,第二年年初便被撤职。查下原因,原来是被朝中官员弹劾惧敌不前。看看李如梅的作战记录实在不符。估计李如梅不想像他大哥一样力竭战死。

其余查大寿、祖承训等其他跟随李如松参加过第一次援朝战争的将领,大多查找不到之后的事迹及死亡记录。甚至连战斗痕迹都没有,虽然不确定,但或许随着李如松的死,这些将领要么被剥夺军权,或者干脆不想重蹈李宁的悲哀。总而言之,在李如松死的前后一年左右,其身旁的嫡系撤的撤死的死,到这里你还以为李如松的死真的就只是一次意外的中伏吗?有那么简单吗?

还是说,更有可能的是,有人暗中瞄准了整个李氏军事集团,为了徐徐的削弱兵权,而针对其将领所进行的一次悄无声息的清洗活动?当看到在李如松死前的四个月时,此时李如柏已经从宁夏总兵撤职、杨元即将被杀,而当时朝廷推荐了三个人为辽东总兵,万历皇帝却单单选择李如松去辽东,如果对于李氏集团的清洗真的是万历皇帝的手笔的话,这不禁就让人产生一种寒意。李如松的爵位传给长子,不久长子就死了,也没有儿子。本应接着爵位的次子李世忠却迟迟没有封爵。明史记载“世忠未久卒,无子。弟显忠由荫历辽东副总兵,当嗣爵,朝臣方恶李氏,无为言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联系其后的历史进展,李如松死后多年,再度上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不明不白地舍弃了辽左六堡,任由努尔哈赤坐大。再之后的萨尔浒之战时,重新被启用的李如柏临战畏敌不前(在此之前几乎很难找到李如柏曾有过畏战的记录),参考李如松之死的深层原因,似乎也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在女真部落中,建州女真和爱新觉罗家族是最早投靠李成梁的两个部落。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与李成梁关系良好,是李成梁的忠实下属。后来,在父母的影响下,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也选择投靠李成梁。为了进一步接近李成梁,弟弟舒尔哈齐甚至把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

至于为何会对李氏集团进行如此清洗,笔者在重新翻阅史料时,偶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万历十六年,御史任养心言:‘李氏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蟠据,不可动摇。如柏贪淫,跋扈尤甚。不早为计,恐生他变。’帝乃解如伯任。于是成梁上书乞罢,并请尽罢子弟官,帝慰留不许。”

万历十六年,即第一次援朝战争爆发前的四年前,就由御史在提醒万历皇帝李氏家族的兵权太盛,万历皇帝随即解除了李如柏的职务,不知是否也已对李氏家族多少有了戒心,至少暗中应当有所提防才是。同时,在看到李成梁上书时激流勇退的低调做人,也难怪李成梁最终得以活到了九十岁正寝。而屡次被御史及各级官员弹劾其品行骄横的李如松,却没有深谙低调做人的道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当李氏军权接近危险的顶峰时,树大招风,终于为自己以及一干嫡系羽翼引来了物极必反的厄运,甚至令人扼腕叹息的杀身之祸。

 

 

标签: 历史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

公投中心

中美开战会在南海还是台湾海峡?

Partial results

  • 1. 南海: 421
  • 2. 台湾海峡: 483
  • 3. 不会开战: 466
Total votes: 1370
Vote
1. 南海
2. 台湾海峡
3. 不会开战
Partial results
sp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