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影响上千年
古人相信我们人世间的事物都是由不同的神明掌管的,如土地之神、河神、山川之神等等,古语说“礼承天道以治人情”,礼不过是承接上天的道,来治理人间的秩序罢了,人间的秩序都象法于上天,所以首先要表达对上天的敬重。
对神明祭祀的很多典礼从周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比如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明清紫禁城的南面有天坛,那是在冬至的时候祭天的,紫禁城北面有地坛,是在夏至的时候祭地的,紫禁城的东面是日坛,是在春分时祭日的,紫禁城西面是月坛,在秋分时祭月。
除了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对神明进行祭祀,在遇到灾年:如旱涝灾害、蝗虫、瘟疫这些天灾的时候,天子也要进行祭祀,还要减少饮食进行斋戒,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德行有失,以至于天降灾难作为惩罚呢。
除了梳理人和自然的秩序有重要的祭祀之外,《周礼》还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建立上,《周礼》原名为《周官》,书中把治理国家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种官员下面又分属六十项小官,所以加起来一共是三百六,是一个周天的循环。
《周礼》中六官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三省六部的制度,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
如天官后世称为吏部,地官称为户部,春官称为礼部,夏官称为兵部,秋官后世称为刑部,冬官后世称为工部。
吏部主管官员的选拔考核,户部主管百姓户籍税收等、礼部主管祭祀教育等、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审判刑罚,工部主管土木建筑。
我们现在的很多社会职能部门也都来自于这六部,比如民政部就来源于户部,像教育部、宣传部、外交部之前属于礼部,国防部可能属于兵部,公安、检察院、司法这些属于刑部,我们现在的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可能就是属于工部。
除了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在国土的建设上,我们之前讲过“居天下之中者曰中国”,中国一词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概念,更多是一种文化上概念,因为天上有个北极星,居于天中央的位置,周围的星星都围绕着他,人们认为那是天帝所在的地方,北极星所在的星区称为紫微垣,所以地上皇帝所住的地方对应天上的紫微垣,隋唐时称为紫微宫,明清时称为紫禁城。
《周礼》中说:天子会在天下之中设立王城,之外五百里称为候服,再往外五百里称为甸服,再往外五百里称为男服,再往外五百里称为采服,再往外五百里称为卫服,再往外就是蛮夷所在的地方了,再往外是镇服,最外面的是藩服,就像篱笆那样,那是国家最偏远的地方了。
从这个形式上看天子居于中心,诸侯围绕天子一层层向外延伸。这种建筑形式,我们看现在北京城依然类似,从市中心开始,然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城市按照同心圆的方式不断向外延展,其他城市也有类似。
生活中很多人的烦恼来自于上下级之间的相处,上级往往抱怨下属为什么不听我的,下级往往觉得上级为什么不理解我尊重我,双方各有怨恨,轻则配合不力,重则不和而去,甚至引起官司纷争。其实这种问题从古至今都有,古时把它叫做君臣之道。
要想知道君臣之道,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文化中对君臣的认识,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间的秩序,能够达到繁荣昌盛,是因为符合了天道。在这一点上即便是皇帝,也是奉天承运,皇帝被称为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旨意来统领百姓,当天子的作为符合天道的时候,会有百姓拥护,国家强盛;当天子背离天道的时候,自会有人来讨伐、代替他。
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其中一个皇帝是夏桀,夏桀荒淫无度,有大臣劝他有所收敛,但是他不屑一顾地说:“我就像太阳那样,太阳会消亡吗,只有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然而夏很快被商灭了。到了周朝,周的说法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周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邦国,但是他的使命是一直不断跟上天命对他的要求啊,因为上天不会亲近任何人,只会帮助有德的人,因为“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所以历代圣王明君都会修养自己的德行,来配合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君臣只不过是职位上的划分不同罢了,但德行要求是一样的。都是如何尽职尽责,引导百姓过上一种更好的有秩序的生活。
而维持秩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从自己做起,修己而安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让人心悦诚服。霸道是用武力征服别人,让别人恐惧于暴力而不敢反抗。
《论语》里有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秩序,靠法制禁令来管理,以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如果一个国家的秩序,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不仅知道羞耻,遵纪守法,还会走上正途。这两种方式也可以称为礼治和法治,其实礼和法都是为了维持一种秩序,所不同的是,“礼禁于未然,法惩于已然”,得到礼教化的人,会涵养自己的德行,把不符合法的言行举止融化在无形之中,而法是对超越法度的言行去进行惩戒。
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礼治的精神,而这种王道让中国曾经引领世界的文明,曾经万邦来朝,现在的日本冲绳是曾经的琉球,而琉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众多周边小国对中国俯首称臣,像越南朝鲜菲律宾等都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什么王道的精神影响如此深远,因为中国文化认为,光明内心的道德是此生的目的,而光明自己的道德,到引领众人光明内心的道德,是此生的方式。所以会从身修,家齐,国治,到天下平,而平天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都能够走上正途。《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君王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选贤良有才能的人,提升百姓的道德修养,让人们不仅仅是亲爱自己的亲人,而是关爱所有的人,让男女老少都能够各有所安,人们之间和睦相处,从而走向世界大同。
在这种方式当中,君王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君王的所作所为,百姓都看得见,民心自有一杆秤。唐朝的唐太宗就非常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什么时候水能载舟,什么时候水会覆舟呢,君有君道,臣有臣道。
中国文化里,君臣会尊重天命,各尽其责,那么君臣之道具体该怎么样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春秋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也向人请教过,当时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意思是:国君指使臣子,臣子服事国君,应该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指使臣要按照礼,臣服事君要尽忠。
有人说孔子是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思考的,首先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然后才是彼此的角色。上级和下级虽然在职务上是有区分的,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我在上位,就觉得居下位的人低我一等,这样最容易生傲慢的心,对下属看不起。而下级一旦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然也就不再听上级的话,所以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
怎样以礼相待呢?我们先和大家从一个故事说起,三国时的刘备,最开始只是在街上卖草鞋为生,却能够三分天下,成为三足鼎立的君王之一,当然他是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而其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赵子龙,这可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些人都成为他的将相,并且忠心耿耿,生死相随,刘备是怎么做到呢?
有人说刘备是以仁德出名,他对待关羽和张飞自不用说,亲如兄弟,同生死共患难。他为请诸葛亮出山,亲自三顾茅庐,刘备快去世的时候对诸葛亮说,我这个儿子如果能辅佐就辅佐,不行的话,你可以取而代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他团队成员以礼相待,而且对其爱护信任甚至比亲人还亲,所以周围人都忠心耿耿。而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仁和礼的精神通用吗?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这么一家企业,从1994年创立,2018年上市,他们是做餐饮企业。
中国的美食闻名世界,但中国餐饮业做到上市的公司并不多,这家企业的案例曾被放在商学院的教材里,被很多企业家学习,而百胜集团,就是旗下有肯德基、必胜客等的国际连锁巨头,都曾组织200个区域经理去学习。这家企业是谁呢?这家企业就是“海底捞火锅”。有人说做火锅的店那么多,究竟他们是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去过他们家吃饭的人都知道,通常会有很多人排队,除了味道好之外,他们店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服务,热情到让你感动。很多服务之前是闻所未闻,比如对排队的人,有人会帮你做美甲、按摩、擦皮鞋等等,为了防止孩子吃饭烫到,会给孩子的碗加上隔热层,为了方便客户进餐,会为长头发的女孩子准备橡皮筋等等,员工如此用心竭力,领导都做了什么呢?
他们的创始人张勇说,很多人会看不起服务员,但是他会从心眼里关心他们,把员工当家人看。这些员工很多都是他从老家带出来的,来到外地第一件事就是张勇会先帮他们安排好住宿,并且找专人打扫宿舍,换洗被单,北京没来暖气的时候,他们会给员工发暖水袋,一个暖水袋没多少钱,但员工却感觉十分温暖,因为这是在家里妈妈才会干的事。有的员工在北京打工,老家的孩子没人照料,张勇还在他们的老家建寄宿学校,专门给员工子女上学,不仅如此,张勇还会给优秀员工的父母发补助,还会经常组织家长外出旅游。有人说在海底捞你要想跳槽,得先过了爹妈这一关,因为很多父母说:“儿啊,你可好好干啊,你看人家对咱多好!”张勇说海底捞真没什么形式主义,就是实实在在把员工当家人看,员工也把这里当家,尽心竭力地去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其实回想刘备不也这样吗,他把关羽张飞当兄弟看,把诸葛亮赵子龙当家人看,而这些人都衷心耿耿,所以中国有句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国文化里提到忠,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岳飞,皇帝都曾经亲手写下“精忠岳飞”四个字,那么岳飞的忠具体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就和大家具体说一说。
岳飞在很小的后就习武,相传他二十岁不到的时候,就能够拉开三百斤的大弓,他也喜欢读历史和兵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岳飞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也有说是“尽忠报国”,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保卫家国,而岳飞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
1、忠于国
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形是金兵南下,他们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还抢走了大量的后宫嫔妃、公主等女眷,导致北宋灭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耻。而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逃到南京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岳飞就出现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为了抵抗金兵南下,他带领着岳家军一路北上,保护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为了大宋江山,他出生入死,一生打了126场仗,从未败过,他的勇猛善战,令金兵节节败退,闻风丧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忠于家
岳飞参军之初,岳母让他不要记挂家里,尽心救国。但岳飞放心不下,留下妻子奉养母亲。在战乱中,他曾一度失去老母亲的音讯,于是派人多方询查,终于得知老母下落,他费尽周折,把母亲接到岳家军的驻地。由于多年饱经忧患,岳母疾病缠身,饮食起居都需人照顾。尽管军务繁忙,岳飞还是每天到岳母处,嘘寒问暖。然而母亲还是去世了,岳飞痛苦难当,和儿子岳云,赤着脚,扶着灵柩走了近千里,把老母安葬于江州庐山。
3、忠于民
岳飞对百姓是爱护的,行军时,他命令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那怕冻死、饿死也不去侵扰百姓。岳飞虽一生征战无数,却不嗜杀。有一次,虔州叛乱,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江西省,岳飞前去平定了叛乱,但是皇帝却下令屠城。这个时候,岳飞无畏得罪皇帝几次上书朝廷,为民请命,说百姓是无辜的,只杀首恶而赦免其他的人。皇帝最后听从了他的奏请,那里的老百姓得以活命,百姓知道之后,对岳飞感恩戴德,为他建了很多祠庙。直到现在,在江西省赣州城里,还有多处“岳王庙”、“精忠祠”等历史遗迹。那一年,宋高宗亲自书写了一面“精忠岳飞”的锦旗赐给他。
4、忠于君
大宋河山被金军占领,当时民心都希望能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接回被金兵俘虏的皇室宗亲,岳飞一路征战也是为此,希望能一雪靖康之耻。在朱仙镇他以五百铁骑,大破敌军十万精兵,这时他离被金兵侵占的古都汴京只有四十五公里了,眼看着中原收复在望,然而这时,或许是高宗担心迎回宋钦宗后自己的皇位不保,或许是奸臣秦桧当道,进了谗言,或许因为其他,总之宋高宗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
眼看大功就要告成,此时却要班师回朝,岳飞仰天长叹,一旦回去,这十年的战果就付之东流了,想要再打到这里是不可能了,然而他毕竟是朝廷命官,听还是不听呢?有人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岳家军都听你的,你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打过去,收复失地。然而岳飞最终还是听从了朝廷的命令,班师回朝。一听说他要走,当地百姓纷纷哭泣说:“将军您一走,金兵再来怎么办啊?”岳飞也表示无奈,只有多住几日,确认金兵没来侵扰,才班师回朝。
5、忠于天地良心
回朝后,岳飞被收了兵权,遭奸臣秦桧陷害,罗织罪名。面对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留下了八个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一代名将岳飞走了,时年39岁,我们还能从荡气回肠的诗词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感受他的英雄气概。从《小重山》里读到在夜深人静时他内心的苦闷: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纵然时局纷乱,朝政黑暗,岳飞还是演绎了一世精忠,无愧于家国、百姓,朝廷,心灵,千百年来,被后人称颂。
我们讲到岳飞的精忠,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精忠就是对国君言听计从呢,如果国君有过错,我又该如何做呢?
《说文解字》中说,“尽心曰忠”,忠并不仅仅是对国君,还表现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国家,对百姓,是否尽心尽力,之前我们和大家分享过,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的天命观,无论君臣都是以天道为准,君臣之间以道义相和。
当看到国君有过错,背离天道的时候,忠臣会去劝谏,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劝谏的贤臣,比如史鱼、范仲淹、魏徵等等,只是君主的反应会不同,贤明的君主,会虚心纳谏,比如唐太宗对魏徵,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旧唐书.魏徵传》)。唐太宗和魏徵君臣同心,开启了贞观之治。
遇到不圣明的君主,就比较麻烦,比如晚年的商纣王,沉迷于酒肉,残暴堕落,为了让纣王回心转意,比干不停劝谏,最终却被摘心而死。有人说比干勇气可嘉,为了归正君王不惜以死相劝,但有时天命难违,当一个人已经劝谏不了的时候,作为臣除了苦苦相劝、玉石俱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其实和比干同时存在的还有另外两人,他们和比干一起被称为“商末三贤”,这三人虽然同是劝谏商纣王,结局却并不相同,这另外两人是谁呢?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看到商纣王沉迷于酒色,微子曾第一个劝谏,却没有效果,于是他就带着祭祀的礼器逃往别处。
另外一个人箕子,他是商纣王的叔叔,也曾劝谏商纣王,也是无效,但是他说,如果我逃到别处,别人都会知道国君昏庸,我不想让他的恶名张扬于天下。但是商朝众人浑浊,他一人清明,在国内待不下去,于是他只好装疯卖傻,后来被商纣王关进牢笼。
其实在商朝皇帝逐渐没落的时候,另外一个国家却在逐渐强大,那就是周国。周国的国君都很贤明,如周王季和周文王,他们励精图治,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商纣王的残暴让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很多臣民纷纷归顺周国,当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归顺周国了。文王死后,武王继位,而商纣王日益残暴,于是周武王就伐商灭纣,微子知道后,知道周国的国君是贤明之人,武王上承天命,下顺民心,自己的弟弟是德不配位,引来了朝代更替。于是微子按照礼制一手牵着羊,一手拿着矛向周武王表示臣服,武王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封给他建立宋国,微子非常贤明,后来宋国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武王灭商之后,知道有个大臣箕子贤德,便从牢笼里请他出来,希望请他出来做官,但是箕子却说我只是个亡国之臣罢了。周武王向他请教如何顺应天命治理国家,箕子就把夏朝大禹传下来的九条治国大法,传给了周武王。这九条法则被后世君主作为治国的基本准则,他们这段对话被记录在《尚书.洪范》中。后来武王看他不愿出来做官,便封了朝鲜半岛给他治理。箕子于是带着商朝的文明去那里耕种土地,教化百姓,箕子开创了朝鲜九百年的文明。朝鲜当地还曾有箕子墓、箕子祠来纪念他,学术界一直有种说法是箕子朝鲜,认为殷商箕子开创了朝鲜文明。
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人都是规劝,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忠于道的,希望国君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在忠道和忠君之间,中国文化里认为道是高于君的,事君以道义为准,当君顺应天道则去尽心辅佐,当君背离道,为臣有规劝的责任,但实在劝而不听,也可以离去。当君倒行逆施的时候,臣子还言听计从,岂不是在助纣为虐吗?后世也有人说爱国就得爱君,其实这是捆绑了君臣,中国文化里背离天道的国君,灭亡自有时日问题,为臣的从道不从君。
中国文化里有个人叫屈原,他觉得社会黑暗,自己报国无路,于是感慨惆怅,甚至损害自身投了汨罗江。很多人也会这样,其实大可不必。时局如何,很多时候不是个人的意志能左右的,无论为君还是为臣,只要顺应天道,尽自己本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