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战略 / 中美冷战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冲击

中美冷战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冲击

作者:程晓农 — 已发布 2020-07-14 03:55, 上次修改时间: 2021-03-24 19:38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来源:看中国新闻网
中国崛起的余音未绝,中美就进入了冷战式对抗状态,开始面临严重的外贸困境。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最近提出,中国经济要准备向“国内循环为主”转变。这个说法的隐含意思是,过去20年里中国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快要终结了。外贸困境之下,三成经济活动深受冲击,全国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必然外汇吃紧。中共可能会进一步卡紧民用外汇开支,以便为扩军备战和军工研发保留外汇储备;同时减少饲料粮进口数量,因此今后物价的攀升不可避免。
中美冷战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冲击

中美冷战之后,之前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将会终结。(图片来源:Freer/Adobe Stock)

中美冷战之后,之前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将会终结。(图片来源:Freer/Adobe Stock)

 

 

 

中共用一系列军事威胁行动挑起了中美冷战。从中共海军10年来的扩军备战活动,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共野心极大的印太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既对美国实行战略核潜艇的核威胁,也设法控制南太平洋国家。从1994年开始,中共宣称的南海“主权”因国际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已不复存在。此后中共为了核威胁美国,建立其战略核潜艇的“深海堡垒”,开始强占南海的国际海域,造岛建军事基地。今后中美两军的海上攻防将集中在第一岛链一带。

一、美国的印太战略

今年1月1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布了《美国印太战略框架(United State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这个战略是2018年2月制定的,阐述了2018年至2020年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方针,其战略目标是:阻止中国使用武力对付美国以及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并研发击败中国在各种冲突中的行动之能力和方法。美国的Axios新闻网报道称,这份文件的公布“揭示了拜登政府将要继承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挑战”。显然,制定这个战略的特朗普行政当局意识到,中国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印太地区的稳定已经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今后美国需要在这一地区加强军事部署。

此战略涵盖的范围主要是Indo-Pacific地区的中部印太地区,包括南海、印尼群岛海域、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北部海岸,以及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瓦努阿图、斐济和汤加等群岛的周边海域。中部印太地区曾经是太平洋战争的重点作战区域之一,那时美军和澳大利亚的海陆空军曾一起抗击日军的凶猛进攻。如今,中部印太地区再度成为国际关注的一个重要区域。美国的印太战略规定,将在冲突中否认中国在“第一岛链”范围的制空、制海权;保卫第一岛链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在第一岛链外的所有领域取得支配地位。

美国的印太战略是3年前拟定的,那时中共对中部印太地区的军事威胁还未彰显,所以美国的战略比较强调第一岛链相关国家的安全问题,并未具体勾画出在中部印太地区展开战略防御的设想或布局。这个战略颇有先见之明,事实上预见到了中国下一步可能的军事动作。今天我们对中共在南海展现出来的强权野心,已经比3年前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在本网站2月23日的文章《美军对中美军事对抗局势的最新评估》,已经介绍过美军目前对中共军事威胁的认知和判断。

二、中共有一个什么样的印太战略?

美国的印太战略是为了防范中共的威胁,那么,中共有没有它的印太战略呢?中共内部应该是有的,是否用这个名称并不重要,但可以肯定,它10年前就制定了这样一个战略计划,而且10年来一直在步步推进它的印太战略。当然,中共的印太战略是绝密文件,我们不能指望其官媒加以披露,因为这个战略是赤裸裸的侵略型战略,一旦泄露就可能在国际上遭到广泛的强烈谴责。

从中共海军10年来的扩军备战活动,可以大致判断出它的印太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目标是,既对美国实行战略核潜艇的核威胁,同时也设法控制南太平洋国家。这个战略的野心非常大,它近期大概有三个目标:第一,基本控制南海国际海域,把南海事实上变成中国的内海,平时可能允许外国的水面船只通过,但打仗时会禁航。为达到这个目的,中共将进一步到印尼、菲律宾沿海造岛建海军基地,保护其核潜艇舰队的活动空间,同时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逼成近岸水面防卫;第二,打通巴士海峡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的水下航道,为此要控制巴布亚新几内亚,孤立澳大利亚和台湾;第三,扩大战略核潜艇舰队,加强在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活动,实现对美国的多方位抵近核威胁。

中国强占南海礁石,造岛建军事基地,并非单纯要控制南海的空域,它更想控制南海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以保护其水下的核潜艇藏身之地。中共的外宣媒体《多维新闻》去年3月4日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解码中国战略核潜艇南海“堡垒海区”,中美水下较量无声》,把中国强占南海公海海域的战略目的说出来了。此文表示,“关键在于,南海属于中国打造中的‘堡垒海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苏联提出了‘堡垒海区’战略,即在一定的海域重兵设防,打造成海上堡垒,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射阵地设置在堡垒海区,以增强‘二次核打击’能力……。中国选择了两条腿走路,既要突破岛链封锁进入西太平洋,也要建立‘堡垒海区’……。中国军方将南海打造成中国的‘堡垒海区’——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阵地。南海面积高达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尤其是南海中部的南海海盆水深在3,400米至3,600米,非常适合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样的大型潜艇活动。中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控制以及南沙群岛的填海造地陆,使中国对南海海盆的控制大大加强……。”

三、南海的中国“主权”1994年即已消失 

中共的南海“主权”说源自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内政部方域司1946年聘用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资约为内政部专门委员,随同海军舰艇前往南海考察,以划定南海岛屿的国界。郑资约在1946年底,用“U”形的11段虚线在地图上的南海水域圈出了中国的主权海域,一直延伸到靠近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近海范围。这种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所画的线条,只是一种粗略的主权宣示;它无法包含坐标,所以不能据此勘定国界。不过,当时没有国际海洋法,周边各国除菲律宾之外尚未独立,它们的宗主国不关心海上边界问题。因此,中华民国用“U”形虚线在地图上圈出自己的南海主权海域后,并未发生国际争议。

这11段线被中共建国后接收。但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海洋法公约,此公约对“群岛”的定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床资源归属、争端仲裁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对领海的界定是,领土外12海里为一国之领海;对岛屿的领土界定是,涨潮时会被淹没、不适合长期居住的礁石不属于任何国家的领土。虽然中共清楚这个公约事实上否定了中国的所谓南海“主权”,但当时中共并没有对外扩张的印太战略,又处于外交上的“韬光养晦”时期,所以对国际海洋法公约不但认可,而且成为此国际公约的批准国。国际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1995年在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共外长钱其琛宣布愿意遵守海洋法公约,并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的精神与相关国家和平解决争端。但随着中共军力的增强,它开始筹划控制南海,以作军事用途。从这时开始,中共对国际海洋法公约就变脸了,它不但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立场,而且公然彻底践踏这个国际公约。

2015年,菲律宾因中国在南海的7个暗礁大规模建造人工岛,于是就南海“U”形虚线内的海域是否属于中国领海一事,向海牙国际仲裁法庭提出国际司法仲裁。2016年7月12日,国际常设仲裁庭就南中国海案做出裁决。借用钱其琛当年的说法,“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的精神”,这个裁决否决了中国的领海主张。

国际法庭认为,就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曾对南海水域的资源有历史性权利,但国际海洋法公约1994年生效之后,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就否定了中国的南海主权。仲裁庭认为,中国对“U”形虚线(中共称为“九段线”)内海区主权的主张没有国际法依据。至于岛礁的主权问题,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凡是不能维持人类居住的岩礁,不属于任何国家。国际法庭的裁决就此解释如下:所谓适合人类居住,其界定是,一个岛礁在自然状态下维持一个稳定的人类社群、不依赖于外来资源的客观承载力;南海现在很多岛礁上驻扎的政府人员依赖于外来的支持,并非自然状态下靠岛上资源长期生存。因此,中国在南海的南沙海域没有任何岛礁主权,其人造岛就更没有主权了。

裁决宣布后,中国拒绝接受。但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无论争端方是否参与,法庭的裁决都具有确定性和约束性。然而,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并没有司法执行能力。中共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我就算公然把国际法踩在脚下,你也拿我莫可奈何。

四、中共印太战略的实施过程 

之所以判断中共印太战略大约是10年前制定的,是因为它制定后的具体实施计划的开启时间在2013年。

据中国媒体介绍:从2013年开始,中国就在南海的暗礁上造岛,到现在已经造了7个岛,仅2015年一年就人工填出2千亩地,实现了“小岛堡垒化、大岛阵地化”;它首先在赤瓜礁、永暑礁及南熏礁造岛,这些岛的地理位置和距离形成了相互支撑的战略防卫体系,发挥了武力威吓作用;然后,永暑岛飞机跑道完成,可以起降各种飞机,标志着中国实际上具备了控制南海空域的能力;最近开始的一个新的建岛工程在牛轭礁,其位置可以控制从南海一路向南、直到印度尼西亚的水下航道要冲。同时,中共最近通过了《海警法》,宣布在南海国际水域中共的大型海警船有权攻击外国船只,其目的是不许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海军舰艇靠近中共在他们国家大门口的海上,造岛所建立的海军基地。

事实上,在造岛工程的同时,中共海军还启动了一个巨大的挖洞工程,在海南岛三亚的榆林军港内之东侧紧挨海湾的山边,开挖了一个水下几十米、水上十几米、深度可能达几公里的洞中潜艇基地。现在中共的核潜艇可以从水下悄悄潜出榆林湾,然后躲藏在南海的深水海区里,让美国不易发现。它为了不让其他国家的潜艇、特别是美国的潜艇靠近南海中共潜艇的水下藏身地,就要控制南海的广大海域,建立核潜艇舰队的“堡垒海区”。

自从2018年海军的核潜艇山洞基地和“堡垒海区”形成后,2019年中共开始实施其战略核潜艇的出击计划,即《多维新闻》去年3月4日报道提到的,“突破岛链封锁,进入西太平洋”。其目的是主动出击,寻找战机。这样的战略意味着,中共的战略核潜艇舰队不只是被动地充当“二次核打击”的威慑力量,它还准备充当“首次核打击”的攻击型力量。当然,其攻击目标不是台湾,而是美国。

五、中共海军在“堡垒海区”东北通道和南通道的最新活动

中共战略核潜艇出击的水下航道,一是台湾西南海域和巴士海峡,另一个是经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东向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再进入南太平洋,转道北上接近北美大陆。

中共首先想打通的是核潜艇通过巴士海峡的水下航道,这里离美国最近,于去年9月开始执行。这必然引起美国的警惕,美军从去年9月开始,不断派潜艇和航母舰队到这一带防堵,同时也进入南海演习,以防止中共不断强化其“深海堡垒”的建设。北京的外宣官媒去年10月2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海底猎杀:中国大陆海空战力合围美日潜艇》。此文提到,从去年9月中至10月底,台湾西南海空域成为火爆热点,美中双方海军出动了潜艇、反潜飞机和反潜舰艇,在这一海域进行了将近1个月的反潜攻防。笔者注意到,同样的攻防从今年1月再度开始,直到本文截稿前,中共的反潜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台湾西南海域进行水下侦察,最近的两次是3月3日。

与此同时,中共从去年开始,用海洋考察船释放水下无人航行器,对爪哇海的水文资料反复探测,以便为潜艇出击摸清水下航道。去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先后捞获3只标有中文的无人潜航器,其捞获的地点越来越靠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中共开始收买巴布亚新几内亚,先是花十几亿美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最靠近澳大利亚的荒凉而人口很少的达鲁小岛,借口修建“渔港”欲筹建海军基地;最近更进一步地用只有一间店面的民营“五缘湾有限公司”作讬儿,准备化260亿美元长期租借达鲁岛,目标是建一座城市。看来,这座计划中的海军城将是中共印太战略里的重要一环,即进占南太平洋的“桥头堡”。澳大利亚记者看到了该“公司”就此致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的信函,这个计划因而曝光。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国防战略高级分析师戴维斯(Malcolm Davis)判断,“中国会将潜艇派遣到比南海或东海更远的海域——超越‘第一岛链’,或者以一种能使解放军海军收集情报、支持秘密行动或作战的方式,对澳大利亚进行攻击。”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安全专家希思(Timothy Heath)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中国要提高潜艇在这些水域作战的能力,这是扩大中国潜艇作战范围的一部分。

中美冷战是中共用一系列军事威胁行动挑起的,它认定,现在中美之间是“东强西弱”,所以顽强地贯彻着它的侵略型印太战略。美国目前的国防战略是防守型的,主要在第一岛链防堵中共的战略核潜艇,其海军正扩军备战,应对中共的军事威胁。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动态值得不断关注。

 

 

拜登面对的国际关系大格局,中美的紧张关系明显排在难题清单上的第一项。但他上任后并没按照“拥抱熊猫派”诸多新任官僚以及民间谋士之愿,“烧上三把火”,一举扭转川普(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冷战格局,重回奥巴马时代的美中“蜜月”。

拜登这个新官“一动不如一静”,反而让中共格外着急。可中共屡屡催逼,却宛如出拳打上棉花墙,始终不见拜登的动静。好不容易拜登定于2月1日要发表对外政策演说,恰遇缅甸变局,于是便以天降小雪为由推迟演讲,重新闭门构思演讲内容。

一、中美冷战:美国避不掉,双方打不了

不管拜登喜欢不喜欢,美中关系是一个深深盖上了川普印记的领域,在川普任期的最后一年中美冷战爆发了。拜登能够完全扭转这一局面吗?一个巴掌拍不响,不管拜登怎么想,中共的意图和行动始终是关键的影响要素。我不在本文中重复上述各文已介绍过的内容,只想强调三点。

第一,冷战从来是红色大国挑起的。中共一直宣传,川普挑起了中美冷战,这是中共制造的无数谎言中的又一个欺骗。上个世纪苏共把核导弹运到古巴,构成对美国的近距离核威胁,使得美苏冷战快速升级。中美冷战也是中共去年上半年的三次对美军事行动挑起的,同样是用核威胁;与苏共不同的是,中共的工具是核潜艇。川普总统和“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肯尼迪总统一样,为了守护美国而做了全面反应。

第二,由于冷战只会发生在有大量核武器的红色大国与西方大国之间,因此双方尽管长期对抗,任何一方都不能主动开战。相对于冷战,如果双方直接交战,就属于热战了。热战开始后,战场上失败的一方可能先动用战术核武器,进而双方可能进一步使用战略核武器。核大战一旦爆发,双方的核武器足以摧毁整个地球,人类社会将因此毁灭。

第三,冷战的轨道必然遵循两个冷战铁律,我称之为两个“无论如何”。其一,西方国家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红色大国挑起双方的摩擦。其二,冷战一旦开启,双方都知道,无论如何都必须避免热战。

二、中美冷战甫起即止?

拜登重要的白宫团队成员和阁僚中大部分是奥巴马时期的官员,他们曾经属于构建“美中蜜月”的“拥抱熊猫派”,自然不肯承认自己为中共“崛起”鸣道铺路之错。按其原本意图和惯性思维,他们自然希望尽快终结中美冷战,回归他们熟悉的“对话、合作”轨道。这正是此刻中共的吁求。

“拥抱熊猫派”的官员和学者有一个特点,他们不喜欢冷战,也不懂冷战。要了解冷战,就必须熟悉苏联,研究苏联,所谓的冷战史,无非是美苏两国的现代国际关系史。过往总结冷战经验的主要是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拥抱熊猫派”的专家学者对此既不甚了了,亦不感兴趣。现在中美冷战的发生给“拥抱熊猫派”们出了个大难题,他们不懂苏联,看不懂俄文,而且多半没有军事知识,因此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中美冷战。

其中一些人甚至希望,中美之间最好脱离冷战状态,这样他们就可以回避这个难题了。前有美国《外交界(the Diplomat)》今年1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三个疑问》,作者抱残守缺地沿用典型的地缘政治思维的陈旧眼光,批评川普当局2018年拟定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忽视了蒙古对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性;近有2月1日《纽约时报》原驻华记者纪思道的文章《中国可能会是拜登的噩梦》,他认为,“美国很可能陷入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与另一核大国最危险的对抗”,美国的“不同政治派别都对北京持强硬态度,几乎不给外交留一丝空间。这让我感到紧张”。

对美国来说,这场中美冷战的到来,由于奥巴马及其前任错误的对华政策,导致美国的准备严重不足。美国只有兰德公司2016年发表过一个军事上的评估报告(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2016),那是2014年完成的研究。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了一个事实:“在目前所有就中美战争的爆发与美国的应战的研究和学术观点中,至少在公开的研究和观点中,都没有对战争具体情况和结果进行严谨的分析。这是一个严重的疏漏。”此话写于2014年,直到去年中美冷战爆发时仍然是对的。

最近,关于中美关系的各种消息接连不断。拜登上任后,川普与中共的紧张关系会有所缓和吗?这是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当中共这只“熊猫”“手中紧握利刃”、步步紧逼的时候,“拥抱熊猫派”能怎么办,继续拥抱吗?事实证明,“拥抱熊猫派”们正在学习如何面对中美冷战的现实。事实上,他们也无法把中美冷战消弭一空,因为那只穿着“熊猫”外衣的,其实是一只被美国喂壮了的“红色老虎”。“红色老虎”要吃人,这是冷战史上的常识。

三、文攻武吓,中共急于逼出一个新中美关系

拜登继任,中共急于在经济和外交上改善中美关系。中共有三个急于达到的包装在外交辞令下的具体目标。第一是美国取消对华关税,让中共恢复大规模对美出口;第二是美国取消金融管制,以便中企恢复在美圈钱的运作;第三是美国取消技术管制和人员管控,使中共重获盗取知识产权的“自由”。而拜登上台后仅在限制对中共军工企业投资方面暂作缓议,其它方面仍旧“川规拜随”。

拜登进白宫之前,中共从去年12月开始就让驻美大使崔天凯安排外交方面的“第3号人物”杨洁篪赴美进行高级会谈,甚至想争取让习近平与拜登举行峰会。但美方反应冷淡,只好放弃。随即中共开始了一系列高官喊话,同时让外宣喉舌《多维新闻》刊登文章,给拜登施加压力。1月26日该网站以《习近平留给拜登的时间不多了》为题,发文催促拜登早作决定。此文表示,中共凭什么等拜登,中共没有等拜登的理由,拜登及其团队不可能不明白,中共在G2的现实之上已经巩固了对美国的相对优势。中共那种迫不及待和虎视眈眈的态度跃然而现。

1月26日中共前副总理曾培炎借“香港中美论坛”表示,中美应开展新一轮经贸谈判,尽快取消贸易战以来的高关税。1月28日中共副外长乐玉成公开喊话,呼吁美国调整对华战略,实现“拨乱反正”。接着,1月29日王岐山以视频方式对出席第12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喊话,为今后的中美关系定调划道。然后,2月2日杨洁篪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进行视频对话,他的讲话明确地展示出驾驭拜登行政当局对华政策的意图。

杨洁篪在讲话中说,“川普政府实行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美国要从4个方面作出努力:一,川普当局对华犯了历史性、方向性、战略性错误,必须“拨乱反正”;二,要恢复正常交往,取消那些对留学生、中共媒体、中共企业的错误政策;三,切实履行中美联合公报的承诺,严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四,开展互利合作。中共表示,这4个要求只是美国应当做到的第一步。

中共的喊话非常高调,软中带硬,实际上是为拜登行政当局的对华政策划下红线。杨洁篪的讲话不仅口气强硬,而且具体规定了拜登当局要为中共完成的各项任务。他讲的那4点要求中,前3点是不容商量的口气;而第4点“开展互利合作”,虽然“合作”一词反复讲了24次,却空洞无物,纯属虚设。杨洁篪在讲话中甚至教训美国,别老在中共面前提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词。与此相关的是,在中美军事对抗方面,杨洁篪一字不提,因为中共正在用不断的军事威胁来要挟拜登当局。

四、中美继续军事对抗,太平洋上不太平

拜登当局似乎对中共不断的外交施压摆出一副淡然态度,不温不火,不理不睬。其关键考量之一是,太平洋上不太平。

最近中共针对美国的军事威胁逐步加快。中共原来计划建造10艘航空母舰,形成大规模航母舰队,以争夺太平洋的制海权。但受限于造舰工程和舰上装备以及舰载机的技术水平,中共已经意识到,其航母舰队无法在近期内对美国形成军事压力。

去年以来中共已悄悄地改变了其海军战略,从依靠航母编队为主,变成了依靠核潜艇舰队为主;更重要的是,中共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核战争战略,把美苏冷战时期的被动型核反击变成了主动型核攻击。在美苏冷战时代,核潜艇扮演的是“二次核打击”力量的角色,而中共现在对战略核潜艇舰队的高度重视和运用,超越了“二次核打击”的需要;中共海军现在所追求的是,战略核潜艇要深入中太平洋,靠近美国西海岸,对美国形成主动型抵近核攻击的威慑能力。

为此,中共的战略核潜艇千方百计要突破第一岛链,这样才能进入中太平洋的深海区,既安全隐藏,又可随时对美国发起突然的核袭击。于是中美冷战的重点从水上变成了水下。中共核潜艇舰队的主要基地在海南岛三亚的榆林港,其核潜艇从强占的南海国际水域的所谓“深海堡垒”出发,欲进入中太平洋,只有3条水下航道,而这3条水下航道就是目前美国海军重点防范的海域。其中,从三亚往东北方向,是离美国最近的巴士海峡,因此台湾的西南海域就成了双方水下对峙的重点海区之一。

从去年10月到现在,共军的核潜艇在台湾西南海域持续活动,美军潜艇也不断实施水下跟监。今年1月2日到9日,然后从11日开始连续每天直到20日,接下来又从22日起直到1月底,共军密集出动反潜飞机,反复侦测在福建、广东交接处外海的美军潜艇。美国海军的罗斯福号航母编队1月23日由东向西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水域,既让中共的南海核潜艇“深海堡垒”破功,也为了支援在台湾西南海域水下与中共核潜艇较量的美军潜艇。

中共不仅一再试图用战略核潜艇突破巴士海峡,还在印尼的爪哇海用水下无人航行器搜集潜艇航道的水文资料,以便开通经爪哇海和澳大利亚北部海岸进入中太平洋的“深海堡垒”南航道。中共也已在靠近澳大利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达鲁岛筹建潜艇基地,为此对澳大利亚实行了半年之久的经济制裁,欲逼澳洲放弃国防计划。

中共这一系列不断升级的对美水下核威胁动作,也是试图对拜登当局施加压力的手段。中共的文攻武吓双管齐下,对拜登当局步步紧逼,实际上把拜登当局挤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于是,“川规拜随”便成了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中美进入了冷战状态,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很多人会关心,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中美两国关系会恶化到什么程度?若问到这一点,就相当于在关心中美冷战的节奏今后将有多快?中美冷战最大的特点就是快节奏,这是中美冷战不同于美苏冷战的地方,因为目前中美冷战里双方关系恶化的速度远远快于当年的苏美冷战。

一、蓬佩奥演说为中美冷战定向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7月23日在加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题为“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的演说。其重点是,美国不能再回到与中国“盲目接触”的模式了;华盛顿将继续与北京对话,但必须对中共采取“不信任,而且要核实”的态度;美国人民和各国必须开始改变对中共的看法,不能再把中共领导下的中国视作“正常国家”;要建立“新的民主联盟”,自由世界一定能够打败“新暴政”。

出于外交上的谨慎,美国政府部门不会轻易使用中美冷战这个概念,但越来越多的西方专家和媒体开始用冷战的眼光重新认识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快速恶化的关系。比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雅门(Larry Diamond)7月24日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趋于深化的冲突轨迹,越来越多的冷战特性出现”。路透社市场分析师John Kemp则在7月22日写的《2020年,中美步入“新冷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关注2020年,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战略竞争在这一年演变成了一场新冷战”。

我很早就在关注中美冷战中的军事对抗,上述第二篇文章谈到了这一点,我在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部网站上也发表过数篇相关文章。最近急剧变化的美中关系进一步把中美冷战的特征充分展现开来,让我们有机会比较深入地来分析中美冷战的演进。

二、冷战的四大核心领域

什么是核大国之间的冷战?这是指红色政权对美国的敌意突破了外交包装,其赤裸裸的军事威胁表明,对方的敌对关系已经形成;而美国面对一个敌对政权,外交上的彬彬有礼和维持双边长期友善关系的顾虑,就再也没有意义了,美国必须应战,除此之外没有选择。这样,两国就进入了包括诸多领域的总体战。

在冷战已经开始的情况下,要了解冷战演进的节奏,就需要先了解冷战的范围,哪些领域会发生对抗,哪些领域的对抗最重要,会牵动其它领域的行动。冷战是总体战,外交不是核心领域,只是辅助手段,而冷战的核心领域是军事对抗、谍报对抗、经济对抗、政治对抗。这四个核心领域,其重要性就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既然冷战是共产党国家逐步在几个核心领域不断升级而造成的,那么,美国的应战也会在核心领域里不断展现出来。美国之所以显得越来越硬,是因为它有美苏冷战的经验,知道在冷战中应战,需要在核心领域里采取回应行动。这四个核心领域里的对抗一旦升级了,基本上不可能都全面退回到原点;而如果在四个核心领域里的对抗持续不变,外交辅助手段无法化解核心领域的对抗。

但是,冷战不是话剧演出或韵律操,没有事先编好的脚本,不可能一切都按预想的计划进行。实际上,冷战的进程是由一系列偶发事件组成的。但是,如果从四大核心领域的角度来看,军事对抗最关键,也最重要,它会带动谍报战和经济对抗;谍报对抗和政治对抗会持续不断;而经济对抗则进程最慢。军事对抗的双方各自扩军备战到了某个阶段时,可能会发生不冲突的对垒或低度冲突,然后暂时收兵,同时将扩军备战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经济对抗之所以进展慢,有两种情况、两种原因。如果红色大国的经济与西方世界相对孤立,苏联就是如此,经济对抗便表现为双方不同制度下经济实力的比拼,那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红色大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像中共这样,经济对抗则必然导致红色大国与经济全球化局部脱钩,这个过程不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的,而是由无数跨国公司各自操作,因此进展会比较慢。

三、中共部署对美核攻击

中美冷战爆发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但其中大多数都是皮相之谈。比如,美国鹰派恶化中美关系啦,川普对北京无事生非啦,中美不应该背离昔日的合作关系啦,还是回到“韬光养晦”好啦,经济全球化时代分则两伤啦,中美关系崩盘对美国也不利啊,不一而足。

中美冷战这四大核心领域中,究竟哪个领域发生的事情属于诱发中美冷战爆发的主因?既不是中美经贸谈判不顺利,也不是中美政治分歧严重,更不是“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中美冷战爆发的主因在军事领域。事实上,中共今年以来对美国发出的核攻击威胁,迫使美国除了应战别无选择。在现阶段,由于涉及国防机密,美国政府不会就这个问题公开表态,而只是不断在各领域采取反制措施。

我在《两大红色政权的冷战表演》一文中提到,2020年中共在军事方面高调宣布了三个行动(1—2月挺进中途岛实施演习、3月宣布南海战略核潜艇的“堡垒海区”建成、6月公开介绍对美太空战完成部署),直接点燃了对美冷战。这三个行动当中,挺进中途岛实施演习和对美太空战完成部署是第二位的,它们都是为了配合处于第一位的从南海“堡垒海区”出发的战略核潜艇的活动。中共强占南海的公海水域,建造了多个人工岛以及岛上海军基地,从而试图封锁南海的大部分公海海域,把这一海域变成核潜艇的“堡垒海区”。这三个行动都围绕着同一个军事上的战略任务,那就是对美国发射核导弹,中途岛演习是实地演练,“堡垒海区”相当与核潜艇的“安全屋”,而太空战则为核导弹提供精确导航。

由于这个“堡垒海区”的建成,使美军无法再有效监控中共战略核潜艇的行动,而中共的核潜艇从这里出发,可以高度隐蔽地接近美国西海岸,从那里发起核攻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10日报导,美国中情局前副局长约翰‧麦克劳克林(John McLaughlin)此前无意中说了实话,“美方最恨的并非是华为公司,而是大陆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的理解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美国的最大威胁是,它为中共战略核潜艇可以发射的核导弹装上了“眼睛”,让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都随时面临威胁。

以前美国对中共的“海基核力量”不太担心,这有两个原因。第一,1990年代中期以前,中共的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不过二千余公里,最多可以打击美军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但够不着美国在太平洋上最接近亚洲大陆的关岛基地;第二,中共海军当时将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在北海舰队,平时在渤海湾和黄海活动,但渤海和黄海水浅,弹道导弹潜艇很容易被卫星发现,因此可能遭到打击。现在,对美国来说,中共的海基“二次核打击能力”从纸老虎变成真老虎了,而且随时可能出现在家门口,核战风云不再是纸面上的假设,而变成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由于中共完成了对美核攻击的技术准备,就直接点燃了对美冷战。这些行动的组合相当于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面临的古巴导弹危机。

如今,中共的海基巨浪2型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八千公里,其核潜艇如果悄悄地溜到夏威夷附近发射核导弹,就可以在美国从西到东的全境范围内,通过卫星制导实现精确打击。美国再次面临一个红色大国公开发出的真实核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十多年之后,美国才面临苏联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而中美冷战正式开场之前,中共就发出了核攻击威胁,这个节奏按照中共扩军备战的速度来看不算快,但对美国来说,冷战初起就不得不全力加强军事防卫。

四、外交战背后的谍报对抗

最近几天中共休斯顿总领馆被美方要求关闭,全体外交官被驱逐离境,然后北京报复性地关闭美国的成都领事馆,这是冷战状态下双方外交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场景。冷战史上,外交官大批被驱逐,都与谍战有关。美苏冷战四十年后的1986年,美国驱逐了80名苏联间谍外交官,他们分别在纽约联合国苏联代表团、苏联驻美大使馆和旧金山领事馆工作,其中包括克格勃在纽约的头目以及苏联军事情报局驻华盛顿的代表。1971年英国也曾一次驱逐了105个苏联间谍外交官。而前两天美国关闭休斯顿中共领馆,一次性驱逐该领馆的几十名外交官,不是冷战多年之后出现的反谍事件,而是发生在中美冷战的元年。

由于冷战中的双方在谍报领域的对抗从来就是不透明的,不可能指望双方把完整的故事公布于众。目前美方公布的关闭休斯顿中共领馆的理由有几种说法。美国国务院委婉地表示,是为了“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和美国人的私人信息”;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史迪威(David Stilwell)对《纽约时报》表示,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一直是中国军方通过向美国大学输送学生来扩大其战争优势的“中心”;而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则在推特上说,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是“中共在美国庞大的间谍网络和影响行动的中心节点”。

如果要了解中共在美间谍活动的大致全貌,可以看7月7日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举办的视频对话,“与FBI局长对话:中共试图影响美国机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在演讲中说,“我们如今面临的情况是,联邦调查局每隔10小时就要启动一个新的与中共有关的反间谍案件。目前联邦调查局在全国范围内正在侦办的接近五千宗反间谍案件中,几乎一半与中共有关……这些案件来自联邦调查局侦办的一千多宗中共实际盗窃和企图盗窃美国技术的案件;也就是说,还有一千多宗正在进行的与中共有关的各种反间谍调查我还没有提到。我们正在通过我们的全部56个地方办事处开展这些种类的调查。我们看到,在过去的10年里与中共有关的经济间谍案件大约增长了1,300%”。

面对中共发动的超大规模谍报战,美国现在正在加强反击。中共的国家《情报法》规定,任何公民都应当协助和配合情报工作;也就是说,中共在美国实行的是群众谍报模式,大批非专业谍报人员受情报机关指挥,承担获取情报的任务。这种谍报活动的规模远远超过苏美冷战时期克格勃的活动能量,对美国的军事机密、技术机密和知识产权构成了全方位的威胁。自然,冷战初期在谍报对抗领域美国的反制强度会比当年美苏冷战时大得多。

五、中美冷战被诡道掩盖

如果从中共多年来一直持续进行的对美扩军备战和大规模谍报战来看,中共早在上世纪末就启动了对美冷战的多重准备,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那为什么中美冷战直到今年才爆发?原因就在于,中共用“韬光养晦”策略长期麻痹了美国。

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6月24日举行了“中国如何看待与美国的战略竞争”听证会,该委员会的委员罗伊‧坎普豪森(Roy Kamphausen)谈到:周恩来1973年在美中和解刚开始时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引用了列宁《妥协论》中的话,即必须区分把手枪和钱交给强盗以减轻伤害、以便最后消灭强盗的人,以及把钱和手枪交给强盗、然后共享赃物的人。在周恩来看来,美中建交属于第一种情况。坎普豪森认为,这显示,中国当时愿意与美国建交,是因为中国意识到自己很弱;等到有一天自己强大了,最终是要击败美国的。坎普豪森指出,邓小平后来提出的“韬光养晦”政策与毛泽东、周恩来和美国建交的做法一脉相承……即便是在“韬光养晦”的“江胡时代”,中国也将美国视为对手。

一旦美国看透了中共的行为模式和针对美国的敌对战略,中共的“韬光养晦”策略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欺敌技巧,再难奏效。正因为中共的多重针对美国的冷战举措一直被其“韬光养晦”所掩盖,所以,中美冷战开启后,美国面对多年积累下来的中共威胁和敌意型渗透,其反制措施不得不覆盖多个方面;同时,美国的反制力度也会相当大,不单针对最近刚发生的中共威胁,也必须针对以前多年一直未反制的种种中共威胁和渗透。而中共则会做出针锋相对的反应,继续执行其削弱美国的国家战略。在这种全面对抗的演进过程中,冷战的轨迹今后可能表现出快速“出拳”和频繁“打击”的特点。由于多个领域里的对抗持续下去,每当一方采取行动,另一方便采取反制措施,冷战就升级一次;对抗举措越多,升级也越频繁,双方关系可能很快会进入冰冻状态。

在2020这个中美冷战正式开场年,冷战的进程还存在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那就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会让谁胜选。如果是川普连任,美国在中美冷战中达到美苏冷战那种对抗顶峰点的时刻,也许会远远快于美苏冷战的节奏。而中共则把希望寄托在拜登身上,不管白宫是否易主,中美冷战的大趋势已经不可扭转,拜登如果上位,最多是放慢中美冷战的节奏,却无法制止中共的扩军备战和谍报攻势。

今年6月4日美国退休外交官司徒文在采访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中美两国能确定的一个共同利益只是‘避免战争’而已”。这是美苏冷战留下来的理性遗产;换言之,冷战的最终战略目标不是“备战由冷变热,最后一场热战定乾坤”;恰恰相反,冷战的存续是为了通过削弱对方的威胁力度,来避免发生毁灭地球的核大战。

 

 

地球上一共发生过两次冷战,即美苏冷战和目前刚开场的中美冷战。这两场冷战都是共产党政权发动的,其根本原因是红色政权的民主恐惧症及其红色价值观的全球征服目标。美国作为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始终是苏联和中共的敌人。中共对红色意识形态的政治依赖与苏共一模一样,但在对美战争问题上却与苏共立场相反。苏共主张东西方的和平竞赛,要避免核大战;而中共却一直致力于在经济和军事上形成能威慑美国的压力,希望籍此奠定中共支配部分世界的基础,这始终是它的终极战略目标,中美冷战就由此产生。

一、美中爆发冷战已成双方共识

近年来关于中美新冷战的议论越来越多。去年6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我们还来得及避免第二次冷战吗?》;仅仅一年之后,这个关于中美新冷战的预言似乎就变成了现实,不但西方媒体开始频繁地谈论中美新冷战,连中共官员和媒体都开始使用中美新冷战的概念了。

美国的《新闻周刊》今年5月2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一场新冷战,对!但是美中冷战,而不是美苏冷战”(A New Cold War, Yes. But It’s with China, Not Russia)。法国《解放报》今年5月26日发表文章,引述北京的一位时事评论员指出,“中美之间可能爆发新的冷战,这是绝大多数观察家的担忧所在。”中国的媒体“观察者网”6月12日刊发了对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采访,米尔斯海默谈到:“在疫情争议出现之前人们还能争辩,中美是否真的处于冷战当中;但事到如今,我认为,两国冷战已经相当明显了。”

而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维新闻网”今年5月23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白宫对华战略方针】新冷战宣言:气势有余,理据不足》。这篇代表中共官方立场的文章把川普行政当局根据2019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要求,于5月20日向国会递交的《美国对华战略方针》(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称为“新冷战宣言”。其实,冷战的开启并不需要宣言,历史上的冷战也不是以宣言为开端的,所有的冷战都是从一系列行动开始的。这个外宣官媒6月19日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崛起如有一战,应是与美国而非印度”。这篇文章明白地表示,“大国崛起之路从来不是一条一马平川的坦途……如果中国需要以战争来树立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与地位,那么就应该是一场中美之间的战争。”

中美冷战爆发后,一些拥抱熊猫派的学者提出,中美两国之间和则两利、怼则两伤,最好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诚信,避免对立。为什么世界上会一再出现共产党国家与美国的严重对立?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到世界冷战史中去寻找。

二、世界上为什么必然爆发冷战?

过去,所谓的冷战史就是美苏两国的现代国际关系史,所以,总结冷战经验的主要是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而拥抱熊猫派当中的历史问题学者不懂美苏冷战,对美苏冷战也不感兴趣。现在中美冷战发生了,这就给拥抱熊猫派当中的历史问题学者出了个大难题,他们不懂美苏冷战,也不懂苏联,更不懂俄文,只会阅读中文,因此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中美冷战,其中一些人甚至希望中美之间不要进入冷战状态,这样他们就可以回避这个难题了。但是,该来的总会来的。

一场美苏冷战为人类提供的只是一个孤例,人们很容易把它的发生归咎于种种偶然性。第二场冷战发生后,冷战研究从此进入了新的空间,因为,凡是复数的事物就可以比较,而比较美苏冷战和中美冷战的发生原因以及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别,对我们判断中美两国的未来走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这个世界上一共发生过两次冷战,第二场中美冷战才刚刚开始。但是,在2020年这个中美冷战的开场年,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两场冷战展现出八个特点。第一,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垒。第二,冷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的原因都是民主恐惧症,因为害怕民主制度对其国民的吸引力,所以对最强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始终充满敌意。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红色价值观有全球征服目标。在这四个方面,苏联的二战后历史以及美苏冷战的轨迹都给出了答案;而在中国方面,其实从毛泽东统治时期中共的国际关系战略当中也不难找到答案。

然后,从第一场冷战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那场冷战是以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而终结;以此推论,或许我们还可以预测世界冷战史的第五个特点,即发起冷战的共产党国家必将败于其制度特质。然后,我们再往深层挖掘一下,就会发现第六个特点,那就是,两场冷战发生前,美苏之间、美中之间,都曾经存在过所谓的蜜月阶段,而为蜜月不断提供润滑剂和礼物的总是美国,但美国最后都发现自己培养壮大了冷战的敌手。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发现两场冷战的第七个特点,尽管美国在冷战开始前往往准备不足,但一旦进入冷战状态后,美国会发挥其制度的优势,对冷战对手产生巨大压力。最后,两场冷战的第八个特点是,中苏两国是最大的两个共产党国家,都有相同的民主恐惧症,却对冷战有不同的选择,苏联相对比较冷静,最后选择放弃冷战,而中共则韬光养晦三十年,稍有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忍不住要发威。

三、两场冷战的发动者:红色政权

冷战的第一个特点是,这必然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垒,这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就不需要再说明了。这里分析一下冷战的第二个特点,即冷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

美苏冷战的开启始于二战后苏联在红军占领的东欧各国扶植共产党政权。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他提到:“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一预测很快就被苏联的东欧征服计划所证实,而这一计划推进到西柏林时撞了墙,其中细节,我在大纪元网站6月8日刊登的文章《中美新冷战意味着什么?》已经介绍过。以后双方的冷战从苏联在古巴安放核导弹而酿成危机,再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双方扩军备战,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逐渐结束。

开启中美冷战的是中共今年的一系列“亮剑”行动。第一,海军舰队和电子间谍船前出至美国军事基地中途岛海域,展开与中共空军、火箭军及战略支援部队的多军种深度联合演习训练,剑指中途岛和珍珠港的美军。第二,强占南海的公海海域、造岛建军事基地之后公开宣称,已把靠近越南、菲律宾的公海水域改造成其战略核潜艇用核弹头洲际导弹打击美国的“堡垒海区”。第三,宣布对美太空战部署完成。

前两个“亮剑”行动表示的是,中共瞄准美国的核导弹随时可以发射;关于第三个“亮剑”行动,这里引用中共外宣官媒“多维新闻网”6月26日的文章《北斗冲击全球导航格局,中国军力大幅提升》的话,“6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北斗3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至此全面完成……北斗系统的完全建成也意味着中国军事能力的大幅提升,兼备‘全球作战’与‘精准作战’的实力,既能对全球目标实施更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也能够对具体战争现场实施细致入微的部署……”。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共可以对美国实行精确打击,任何地点都可以一弹摧毁。中共如此高调地宣布太空战准备就绪,意味着它在太空领域对美“叫板”的正式开始。现在,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了扩军备战、拔剑相向的冷战状态;而且,中共的扩军备战从地面和海空战的传统领域延伸到了太空战。

四、苏联主张东西方和平竞赛

冷战的第三个特点,共产党国家的民主恐惧症导致它们对美国的敌视永远不会减弱,这一点其实无需多做解释,一目了然。需要稍做说明的是冷战的第四个特点。苏联和中共都有极强的红色意识形态依赖症,而这种意识形态决定了它们必须始终对美国保持足够的压力。因为红色政权坚持共产党永远掌握权力,其意识形态理由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败给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人类的未来。为此,共产党政权必须不断向其民众宣传社会主义的成就和资本主义的衰落,同时还要展示红色政权正在成功地超越美国。

1956年11月18日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欢迎波兰党魁哥穆尔卡的招待会上,对西方国家外交官当面声称,“我们要埋葬你们”(Мы вас похороним!)。这就是一种共产党对西方民主国家表示出来的所谓“制度自信”。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前后,苏联的对美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苏共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期待民主国家的左派政党通过议会道路夺得权力)”的口号,同时要“争取建立一个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这些口号的红色意识形态假设是,社会主义靠它的制度优势可以和平地战胜资本主义,取而代之。

其实,相对于美国,苏联的制度劣势远远大于它的制度“优势”。不管苏共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这一点,它在冷战中一直倾向于避免战争,尤其是避免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冷战终结者戈尔巴乔夫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了苏共关于冷战的认知,“核时代要求新政治思维……核战争当中没有赢家……不管什么分隔了我们,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而欧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英文版161页)。

五、毛泽东鼓吹“武力埋葬美帝国主义”

中共对红色意识形态的政治依赖与苏共一模一样,但在对美战争问题上却与苏共立场相反。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举办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言说,既然我们的力量这么强大,我们还和它(美国)谈什么,打就完了;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我怕谁去。

毛泽东始终坚持他这种武力战胜美国的思维。他在1962年1月30日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从现在起,50年内外到1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这番话的真实含义后来被公开透露出来,1968年国内印刷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书中有一篇毛《在杭州与陈伯达、艾思奇等同志的谈话(1965年12月21日)》,其中有这样一段:“今后的几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宝贵而重要的时期!现在20岁的青年,再过20、30年是40、50岁的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要下决心一辈子艰苦奋斗!”

这段话在文革时期的中共干部子弟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奠定了这批青年人的世界观,而这批人目前在中共高层和军队将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毛泽东的所谓“埋葬帝国主义”,指的就是“埋葬美帝国主义”。如果要寻找中共现在发动中美冷战的意识形态根源,毛的这段话大概就是一个在国内公开了的对美战争“宣言”。当然,毛不只是在打口水战,他曾经通过支援北越发动对南越的进攻,把美军拖进了越南战争,算是他“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战场实验。最后美军撤出了越南,而西方的左派则在反战运动中加深了对毛泽东的迷恋。

今天的中共虽然不敢再奢望“武力埋葬美帝国主义”,但对武力威慑可以增强自己的国际支配力却充满自信,也把这种战略确定为“崛起”的主要手段。因此,长期以来,中共一直致力于在经济和军事上形成能威慑美国的压力,希望籍此奠定中共支配部分世界的基础,这始终是它的终极战略目标,中美冷战就是这样产生的。

 

 

最近新冷战成了中美之间对抗的代名词,不但西方媒体开始谈论中美新冷战,连中共官员和媒体都开始使用这个概念了。几天前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美新冷战正式开始了吗》。我在文中指出,美中关系从70-80年代的蜜月、盟友,变成美国仍然试图信赖的经济伙伴,再变成美国再也无法信任的敌手,走到现在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中共在大规模盗窃技术机密、转嫁和逃避传疫责任以及军事上主动挑衅这三个方面都开了“第一枪”。在本文中我准备分析一下,中美新冷战开始后中共可能面临什么局面。

一、亚洲成为中美新冷战的主战场

冷战(Cold War)是指二战之后美、英为首的民主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对抗。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后期苏联开始政治松动,美苏冷战长达四十年之久。由于那场冷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亚洲人始终远离这个冷战主战场,因此亚洲人对冷战的了解未必比对抗日战争多。

冷战主战场的定位与地缘政治紧密相关。由于苏联的首都在欧洲,二战时德军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苏联曾经面临战败的直接威胁,现在莫斯科地铁3号线西端的胜利公园站(离莫斯科地铁内环线基辅车站仅一站路),就是德军驻扎和准备进攻的发起地域。那时苏军后备部队在西伯利亚完成初步训练后车运莫斯科,在红场检阅后直接走路去战场,1小时就到了前线。

二战后苏联竭力扩大它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试图把红色阵营的西线尽量往中欧、西欧推,美苏冷战的爆发就是围困西柏林事件引起的。当时西方三国盟军占领的西部柏林四面被东德包围,苏联试图用封锁地面交通的方式逼迫西柏林居民出于生存需要而向东德的红色政权输诚。

但西柏林居民用绝大多数选票表明,他们不愿意放弃民主制度,于是美军用大规模空运的方式为西柏林居民提供从面粉到燃煤的生活资料,帮助他们挺了下来,最后苏联放弃了封锁,而西方阵营的对苏冷战则全面展开,直到苏联解体。

如今,中美新冷战的主战场在太平洋西岸地带,亚洲的许多国家开始面对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国际对抗新格局。对许多亚洲国家来说,它们目前的骑墙状态早晚会面临重新站队的压力,而中共在亚洲实际上没有真正可以信赖、倚靠的有力盟友,只能孤家寡人硬扛到底。

俄国虽然表面上似乎支持中共,事实上也是骑墙派,由于它是核大国,即便它在中美新冷战中不选边,也依然可以左右逢源,但中共无法指望俄国为北京两肋插刀。

二、冷战铁律:不打热战而迫敌弱化

由于中国的民众多半不了解冷战,很多人会有两种跑偏的想法。一种是,与其冷战,不如热战,最好美国一战定乾坤;另一种是,冷战既然能保住和平,那就没什么可怕的。前一种看法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了解冷战铁律,那是美苏两国在四十年的冷战操演中摸索出来的必守规则。

所谓冷战铁律,是指冷战双方的军队不可以直接交手;否则,一旦军队将领为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而请求动用核武器,而最高决策者作出错误决定,就可能引发核大战,那将导致地球毁灭,双方都很难有幸存者。

这方面有三个例子。早在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要求动用核武器轰炸中国东北,以毁灭共军的后勤基地。尽管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争中积累了不少声誉,深受国人喜爱尊重,因此一度试图问鼎总统大选,但美国总统杜鲁门面对麦克阿瑟要求用核武器的请示时,毫不犹豫地把他撤职,麦克阿瑟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

第二个例子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那是美苏冷战时期最严重的正面对抗事件。苏联在紧邻美国南部的古巴开始部署核导弹,美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海上封锁措施,阻止苏联船队运送核导弹,同时美军严阵以待;苏美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两国相互妥协而结束了这场危机。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差点就酿成热核战争,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第三个例子是毛泽东1969年发动中苏边界战争后,苏共政治局决定对中共的首都北京以及各军事要地实施战术核武器打击。美国获悉后警告苏联,如果苏联对中共执行这个计划,是挑起地球上的核战争,会毁灭地球,为制止苏联的鲁莽计划,美国表示,如果苏联动用核武器,美国将用核武器全面打击苏联;结果,苏共在美国的核威胁之下让步,放弃了打击中共的意图。

所以,冷战双方不但不能打核大战,连双方军队都最好避免直接交手;但是,冷战国家之间是鲜明的敌对关系,彼此从冷战前的假想敌升级成真正的敌人,是一个随时可能要沉重打击自己的国家。冷战双方除了不直接在军事上交火,所有其它方面会逐步进入总体战。

所谓总体战,就是从经济、科技、金融、军事等相关方面,通过遏制手段,试图把对方削弱到无法威胁自己的状态。这会有一个渐进、升级的过程,双方往往从一些小的领域或个别项目入手,一方施压,另一方反击,然后再换一个方向交手;只要其中一方不彻底放弃,冷战就不会结束,而只会逐步升级。

当然,冷战延续得越长,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就越来越困难,苏联当年是如此,中共今后也必然如此。

三、中美交手,小招显大局

中美新冷战开打,双方已经在通航问题、上市公司问题、华为问题等方面交手。从一般的眼光去看,就事论事,似乎都是些小问题,没什么大不了;而从冷战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端倪。

在科技领域,最近一两年来美国对中共企业的制裁措施不断加码,继中兴公司的芯片被美国断供后,最近对华为的制裁措施不但涉及芯片断供,而且涉及工业用软件禁用。很多人只关注华为需要的芯片难以为继,其实,工业用软件禁用后,华为连自己设计芯片都没有工业软件可用了。

此外,美国政府5月22日宣布将33家中国公司与机构列入制裁清单,限制美国企业向这些机构出售产品,因为它们协助中共监视境内民众或与军方有关联,制裁行动自6月5日起生效。

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美国也开始了一系列对中共的遏制措施。比如,日前川普要求审查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违反美国股市监管标准的问题,以保护美国投资者。长期以来,中国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以所谓的国家机密为借口,享受了美国给予的财务审计报告免查验的特殊优惠,为财务造假打开了方便之门。

而在新冷战状态下,这种优惠属于利敌损己之做法,所以必须结束这种莫名其妙的单方好处。又如,共和党数位众议员计划提出一项法案,要求美国财长向国会报告与中共军方有“重大合约、关联或获得中国军方支持的”外国防务企业,然后,美国企业和个人必须减少同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许对这些企业提供新投资。显然,美国已经将针对中共的贸易战和科技战拓展至金融领域。

目前,中美关于民航航线开放的争执,表面上是因为,美国禁止自己的航空公司运送中国旅客来美,但为中国的民航公司留下了维持运营的便利,而中共并不尊重双方对等之原则,不让美国航空公司开辟飞中国的航线。于是美国以禁航中国飞机为压力,迫使北京有所让步。

如果不是进入冷战状态,美国或许不会那样斤斤计较,毕竟,疫情发生后几个月内美国一直维持着这种局面;但是,过去几周内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信任和互利动机已经消失,因此,不对等就关门,便成了一个美方的行为规则。

实际上,美国在去年以来的双边经贸谈判的前一阶段,基本上只是对中共“保持警惕”(To be alert)”,而中共的应对则产生了美国“对中警惕正当化”、“对中警惕常规化”的结果,进而又走入了新冷战。

在新冷战状态下,中共想“捞钱不斗气”,已经不再可能,剩下的只有“斗财也斗气”或者“斗气不斗财”两条路;目前它还处于“斗财也斗气”的阶段,渐渐就会自然地进入“斗气不斗财”的阶段。既然美国不再信任中共,中共也就不再装君子了,各种烂招都会用。

其结果必然是,双方的摩擦全方位展开,哪儿都可能冒火星。这种局面就是美苏冷战从围堵柏林开始的轨迹重演,双方越斗火越大,遏制对方的动作就越多,最后一步步就走到完全隔离、彼此全方位脱钩。到那个时候,斗财就没戏了,为了不示弱,北京只剩下了斗气;与此同时,为了斗气,就必然不断扩军备战,进入双方全面对抗的阶段。

四、经济恶化的结局可能是什么?

中美新冷战不久就会让中共失去科技来源、出口市场和外国投资,使中国经济不断衰退,每况愈下。那么,经济恶化、高失业潮会导致社会秩序失控吗?如果在民主国家,这种局面会导致政府提前换届,换人做做看。

但中共这个专制政权在经济恶化和高失业潮的情况下不会放弃政权,也不会让民间的不满发泄出来;恰恰相反,它最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加紧社会管控,加强对党内和民间批评声音的政治打击,包括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封锁,个人经济自由的取消(比如出国、国内人口的自由流动、城市外来人口的居停自由、银行存款的提取自由、对紧俏食品的限量供应)等等。

关于这一点,参考一下中共建政历史上最恶劣的经济社会形势,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段时期就是1958年中共发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全国饿死了几千万农村人口。到了这种地步,古代早就盗贼蜂起、基层官员不敢出县衙门;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共把社会管控升级到最高程度,农民不得出村,城市里没有户口的人全部驱逐回乡、食品限量按户供应,政治犯遣送偏远地区饿死不管,这就是红色专制比帝王统治更狠毒的地方。

中美进入新冷战之后,双边关系会越来越紧张。国人以往形成的本世纪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印象,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家庭规划(包括子女留学、出国定居、周游世界等等),恐怕都会因中共今后的政策而逐步破灭。

对五零后这代人经历过的艰难岁月,很多年轻一代一向认为,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中国已经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实力大增,旧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完全没意识到,制度不变,得之容易失亦易,经济实力一时的增强,其实只不过会推迟承受经济困境痛苦的时刻到来而已。

 

 

国家之间互相角逐的“基石”是什么?包括军事、科技、经济、社会体系的凝聚力等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决定这一综合实力能否发挥出来的关键是什么?是能源,一旦能源供给出现短缺,上述实力都无法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参与世界的角逐;同时还取决于农业,一旦一国的谷物无法自给,社会就无法稳定,在角逐世界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劣势,而能源供给能力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农业的稳定供给能力。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如欲参与国际角逐,原油供给就是那条生命线。只要这条生命线断了,就只能甘认失败,没有其它的选择,所以有人就说二战时期的德、日是被美国原油淹死的。

中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70%以上,进口的六成来自波斯湾,所以波斯湾才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心脏”部位,而印度自认的自留地——印度洋又是中国进口原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部分)的海运生命线,所以,印度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取代!

中国清楚这一点,网传中国与伊朗之间达成了一份长达25年的战略协议,在协议中,中国将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其中心目的就是稳定自己的原油供给。川普(特朗普)上任之后最重要的外交举措之一就是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重新进行制裁,而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协议一旦执行,意味着川普对伊朗的封锁被打破,这也就是中国打击美国的一个手段。

中国既然出了招,美国也必然出招,这是大国博弈的要求。

在七八月间,伊朗的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和核设施不断遭到密集的轰炸,到今天也找不到“凶手”,无论直接对手是以色列还是其它国家,估计都是美国的报复手段。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通过伊朗将美军的力量尽量拖在中东,美军的“印太战略”就无法更进一步,这是争取战略主动的手段,中国就依旧达到了支援伊朗要实现的战略目的。

如今,美国的反击行动升级了。

川普上任之后,将“亚太再平衡战略”修改为“印太战略”,说明川普的团队比奥巴马团队的战略水平更高,知道对于中国来说,控制着中国原油运输生命线——印度洋的印度是举足轻重的国家。但不得不说,无论是“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印太战略”其进展都不怎么顺利,根源在于欧洲和中东的局势牵扯了美军的精力。美国在波兰建立起军事基地之后,也将北约的“前线”推进到距离俄罗斯更近的波兰,此时,美军就具备了从欧洲撤出部分军队以执行“印太战略”的条件,撤出1.2万驻德美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而对于中东来说,如欲将部分美军从中东转移到东亚和东南亚,不仅要解决如何抑制伊朗的问题,也要解决自己的传统盟友——以沙特为中心的海湾国家的安全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美军就无法撤出。

美国如何解决中东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建交!未来,沙特等海湾国家逐渐都会与以色列建交,以阿拉伯国家的美元和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共同接过部分驻中东美军的防务,维护海湾国家的安全。

虽然与以色列建交之后海湾阿拉伯国家不必再担心以色列的军事压力,但它们在这一过程中还必然会提出自己的要求,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军备水平以应对伊朗的压力。

美国最先进的武器,一般是首先装备自己,然后就是装备北约的核心国家和日本,其它国家很难获得。美国之所以不向北约以外的国家出售自己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担心技术外泄、一些国家的对美政策可能会出现摇摆都是原因。基于伊朗对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的战略压力太大,还考虑到它们之间的争夺是教派之争,是你死我活的争夺,所以,海湾阿拉伯国家(伊朗主要是波斯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获得美国最先进的武器以抗衡甚至压制伊朗。为了实现这样的心愿,它们应该愿意答应美国的很多条件。现在如果美国答应了它们的要求,美国就与它们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地缘政治与军事联系,然后还会自然而然地要求它们在未来的石油交易中必须继续使用美元,因为这是未来美国应对中国的最核心筹码。

将来,一旦中国被移除出全球美元的交易体系,也就无法用美元购买原油,可用人民币是买不到中东海湾国家的原油的,相当于美国把手按在了中国原油进口“管道”的“阀门”上。所以有传言说,以色列与阿联酋建交的消息外传之后(只有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建交,美国才具备向海湾阿拉伯国家出售最先进武器的条件,否则武装起来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就会威胁到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北京某些人直接爆了粗口,愤怒之情可想而知,上述就是其中的缘由。

现在,美、阿两国正在进行以F35为核心的先进武器的交易谈判。一旦达成协议,这相当于是这样的事实:阿联酋在美国的战略地位中,已经与北约的核心国家和日本的地位接近,不仅减轻了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军事负担,还让自己更紧密地控制了海湾石油、让石油美元的地位更加稳固。当沙特等更多的国家与以色列建交之后,美国就更牢固地控制了海湾石油的美元交易权。

既可以抵御伊朗的压力,又可以推进美国制约中国的原油战略,这就是美国在今天所作的事。

或许有人说,上述都是推测而没有证据。可一旦美国与阿联酋之间的可以进行最先进的武器交易时,这种同盟就是地球上最紧密的同盟,除了政治之外的所有领域互相配合就是必然,阿联酋的原油交易就不可能使用美元之外的所有非美货币。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出佐证。如今是中美博弈的时期,美军的主要力量应该集中在亚太(欧洲和中东的力量在不断地调往亚太),不考虑驻日韩美军基地,正对着中国大陆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是美军的核心前进阵地,B2、B52等战略轰炸机应该部署在这里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但8月中旬,美军却将3架B2战略轰炸机部署到了迪戈加西亚岛,开始武装这个远离中国大陆、处于印度洋中部的军事基地。

迪戈加西亚岛是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最大的珊瑚岛,是英属印度洋领地的一部分。它位处南非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从这个岛上不仅可以使用战略轰炸机攻击伊朗、阿富汗等地,还可以对印度洋上的原油运输航线进行封锁。同时,该岛距南亚次大陆最南端1900多公里,距离伊朗、阿富汗3000公里以上,距离中国就更远了,这些距离因素再加上岛上的美军防护力量,就让该岛基本远离亚洲大陆各国路基导弹的打击(伊朗的导弹还打不到这么远)。这明显是美国正在构建原油战略的佐证。

另外一件事也是必然发生的,当将中东更多的防务交给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军队之后,美军会快速完成在亚洲的部署,进入印太战略所要求的角色。

到此只能说,这场大国博弈进行的乎寻常地精彩,隐秘的暗战(石油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4000亿美元的对伊朗投资一旦实施,相当于脱下了川普的底裤。而“中东北约”的构建又反身脱了对方的底裤。

既然美国已经将手按到了中国进口原油“管道”的“阀门”上,在暂时找不到有力的应对手段时,就必须再回到“畅谈合作”的轨道上去,所以“不能脱钩”(不能被移出全球美元结算体系)最近又成了中国官方媒体很热门的词汇,因为现在必须努力争取时间以制定应对之策。

这是战略分析师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是最为精彩的时代。

 

 

美中关系迅速恶化之时,中国频频示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时做好与美方对话的准备,被外界解读为向美方释放求和信号。

周三,中国外交部再度就中美关系发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接受陆媒采访时表示,对于中美关系,未来几个月十分关键。

乐玉成特别提到,中美要聚焦合作,有很多领域可以也应该合作。两国外交部门不能陷入“无线电静默”。“就是再困难、再复杂的问题,也要拿到桌面上来谈,不沟通怎么能解决?我本人已做好随时与美方同行对话的准备。”乐玉成说。

乐玉成还强调双方要“管控分歧”,要求中方保持定力,“确保不失控、不脱轨”。

海外媒体分析认为,乐玉成的表态代表着中方再次向美方释放“求和”信号。

事实上,已有消息显示,中共北戴河会议上明确规定对美国态度放软。逃美中国律师陈建刚8月12日在推特发帖透露:“据说北戴河会议中共定了新的3软3硬政策:对美国软,对西方软,行动上要软;对国内硬,宣传要硬,对香港硬。简单来说就是对外屈膝,对内镇压。”

中共当局连日来对美方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前述“对美国软”的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7日在官媒新华社发表的署名文章称要“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呼吁双方“开展各领域对话沟通,拓展各领域互利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一改往日的战狼姿态,用英文在推特发文称“尊重历史,放眼未来,要坚定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在美国宣布对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等11名中港官员进行制裁之后,中国虽然以对11名美国人的制裁进行回应,但外界发现,被中共制裁的美国人没有一人是川普(特朗普)政府的成员。

不仅如此,大陆官媒对于中港官员被制裁一事也是异常低调。央视新闻联播中,仅仅播出了一条时长90秒的相关报道。《人民日报》则只在边角位置借“香港社会各界”之口对美国的制裁表示“强烈谴责”。这与去年1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后新闻联播连发12条报道反击,形成鲜明对比。

有中共官媒记者对自由亚洲电台爆料,多家中国媒体或属于大外宣的自媒体已接到指令,停发攻击美国的言论,如有违令,宣传部会取消他们上一周发帖的报酬和奖金。有高层下令,要为已持续了数月的中美激烈舆论战降温,禁止谩骂和攻击美国,特别是禁止以谣言攻击美国,以免引发更大的反弹。

美国方面对中国的制裁则持续升温。从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到“净网”行动,从封禁TikTok及微信母公司,到制裁香港特首等11名中港官员。8月1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又宣布,美国国务院认定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使团,要求孔子学院人员跟驻美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一样接受美国国务院的相关行政管理,包括向国务院登记相关资料。

 

 

今年的北戴河会议,自7月31日后习近平等七常委隐身,至8月8日栗战书在北京主持人大常委会会议,8月11日中共各大官媒报导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做“重要指示”。虽仍未能确认北戴河会议是否已结束,但相关会议结果已经流出。

中共政权面临内忧外患,一边是国内疫情、洪灾以及经济困局,民间怨气冲天,当局急需维稳,另一方面是因为隐瞒疫情被追责以及香港、新疆人权以及南海争端等引发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围堵行动。

逃美中国律师陈建刚8月12日在推特发帖称:“据说北戴河会议中共定了新的3软3硬政策:对美国软,对西方软,行动上要软;对国内硬,宣传要硬,对香港硬。简单来说就是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对欧美继续跪地欺骗,对内维持高压统治。希望美国、欧洲不再继续被共产党欺骗。”

对此,有网友回复说:“据说中共还是不明白。香港和新加坡是美利坚在亚太的两块飞地。对香港硬,就是对美国硬。对香港镇压,就是对美国不宣而战。”

“共匪这种下三滥,老掉牙的招数已经臭名昭彰,美国肯定不会受骗,继续加辣制裁共狗。欧盟(尤其是德国)就难讲。无论如何,香港人是不会怕的!”

“这个策略真奇葩。对内高度镇压,尤其是香港,就直接把前半部分3软的效果给消除了。”

“承接大清。”

“清政府也这样。”

“一直不是这样吗?”

“对外忍(软)到无耻,对内狠(硬)到无情。”

“一掐脖子就下跪,一松手就耍流氓!”

“大清病夫油水,对内压榨。”

另据自由亚洲电台8月10日引述消息来源说,此次北戴河会议期间,中共高层主要讨论国内经济形势和中美两国关系发展。高层认为,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北戴河会议最终决定是认真落实好,维护好与美国的关系,使中美关系回到正轨。”

美中关系近期急剧恶化,南海和台湾海域战云密布,爆发战争可能性加大。不过8月12日,中国富豪马云控制的港媒《南华早报》报导说,中美双方目前都加强了在有争议水域的行动,增加了事件失控的风险,但北京不想让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报导援引知情人士说,习近平已向部队下达了不升级局势的命令,要求飞行员和海军军官,在与美国飞机和军舰日益频繁的僵持中保持克制,并同意与美国国防部长之间的对话。

一位与军方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表示:“目前的局势非常紧张,非常危险。”北京已通过“多种渠道”与美国进行了沟通,并以友好的姿态告诉中共军方“切勿先开火”,以使局势得到控制。

该军方人士说,下达命令很容易,但是中方和美方都无法控制后果。

另外,澳洲媒体news.com.au的记者杰米.塞德尔(Jamie Seidel)8月10日在题为〈习近平的战狼术受到抨击〉一文披露,中共军中引发内讧,习近平受到中共军中重要将领们谴责,指他的战狼术毁坏了“统治世界”的时机。

一直强硬发声的中共“战狼”外交官,早前也突然对美国放软调门。

中共外长王毅8月5日接受中共新华社专访,在长达7千多字的访谈稿中,先是对美国的激烈攻击过,之后却主动承诺“不会干涉美国的大选和内政”,并如此定调“中美关系框架”:“避免对抗”、“坦诚对话”、“拒绝脱钩”、“保持合作”。

他又说,愿与美国重启对话机制,避免中美对抗,中美关系框架应拒绝脱钩,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等领域保持合作,并主张通过对话,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

王毅在同一讲话中这种“180度大转弯”,被网友讥讽“精神分裂”,“速度太快,胡叼盘左一口右一口,脖子都快断了”。

中共驻美大使崔天凯4日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也同样态度放软。他说,美中应该相互合作。他还称,中方不希望美中紧张关系进一步升高。又声称中共无意与美国争夺全球主导地位。

当时就有分析认为,中共似乎要调整其战狼外交政策。不过也有网友认为,中共的外交官对美国的谩骂攻击是给国内看的,但有关“对话合作”的表态是给美国看的。

 

 

路透社周四(8月13日)报导说,中美关系紧张,若加剧金融战可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全球美元体系之外、从而带来毁灭性后果;金融核打击在过去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发生,但现在却有可能。

报导说,中共官员和经济学家最近几个月不寻常地公开讨论中美关系破裂可能导致的最坏情况——中国被排除在美元结算体系之外,或者是华盛顿冻结或没收一部分中共持有的庞大美国债券。

北京想为美核选项做准备 但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不如意

这些人士呼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还有人提出,在中国制造的中共病毒疫苗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并考虑使用数字人民币绕过美元结算的构想。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过去是“最好这么做”,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必须这么做”的事。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已经被提出很多年,现实进展并不如意。

因为中共自身严格的资本管制本身就在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此外,因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共“一带一路”项目的抵制,依附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也停滞不前。

到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约2%左右,跟中国的经济体量相差甚远。

丁爽表示,美中金融“脱钩”的威胁已经“明显且迫在眉睫”;北京别无选择,只能为美国将中国排除到SWIFT之外这个“核选项”做准备。

终极制裁可能包括扣押中共持有的美国资产

中共顶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余永定告诉路透社,“一场广泛的金融战已经开启……最致命的战术尚未被使用。”

他说,中美全面脱钩并非不可能,美国的终极制裁可能包括扣押中共持有的美国资产。

余永定是前中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一年前在美国《评论汇编》期刊(Project Syndicate)刊登的文章(题为:川普(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下一步走向)就预测说,若贸易战升级为货币战,将重创中国经济;而且中共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他还说,中方在应对美国金融制裁的前景上也同样黯淡。“若中国金融机构受限、不得使用美元以及各项重要服务的权利,例如被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排除在外,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够扛住这惩罚措施。”他写道,“中国(中共)政府在这方面的选择很少。”

中国若被美踢出SWIFT 将是致命打击

如果华盛顿采取行动把中国剔除美元体系将是致命打击,因为中国多数的跨境交易都是通过美国可以影响的SWIFT系统进行,一旦断开,将割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易。连中共经济官员也公开承认这一点。

中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6月出席一个经济论坛时表示,中国很容易受到美国可能施加的制裁。

他说:“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在俄罗斯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身上。”

原中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现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的管涛也表示,美国可能会将中国逐出美元结算体系。

 

 

 一、中美冷战开始,经济退到“内循环”

6月18日上海举办了第12届陆家嘴论坛,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了书面致辞,其中的一个关键用语引起了国内不少财经媒体的关注。刘鹤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中国经济要准备向“国内循环为主”转变。这是中共对国内经济前景的一个重大判断。解析这个经济形势判断和经济政策信号,相当重要。

所谓的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就是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外贸拉动经济,转变为不再依靠外贸,而是以国内消费来带动经济。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民众收入明显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能力本来就在萎缩,再同时减少出口,自然就是整体经济雪上加霜。李克强在今年人代会的记者会上说,“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千元”。这个说法可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该院的课题组2019年采用分层线性随机抽样,获取了7万人的收入样本数据。该调查显示,39%的人口(相当于5.47亿人)月收入低于1千元,月收入在1千元至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两部分合计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2.85%。指望这样的居民购买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中国经济之所以无法再依靠外贸,全球疫情严重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美进入了冷战式对抗状态,无法再继续依靠庞大的美国市场来维持出口顺差和外汇收入。毫无疑问,这是从过去20年来中国已经习惯了的依托经济全球化带动经济繁荣的经济发展模式,退回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状况。

最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前副部长周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共面临的国际困境。他在文章中提到,“要做好应对外部需求萎缩、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的准备”;“我外贸出口企业订单大大减少,上下游企业生产停滞,国际运输物流堵塞。原料供不上、产品运不出的现象激增,对我稳增长、稳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他的话反映出了中共目前的外贸困境。

二、外贸困境意味着三成经济活动深受冲击

中国崛起的余音未绝,中共就面临如此严重的外贸困境,那么,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之后,究竟中国经济整体上会转变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年前,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之后,其经济轨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加入经济全球化后中共到底获益多大,也可以发现,一旦与经济全球化半脱钩,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有多大。

这方面有两个经济指标可以用来观察。第一个是外贸依存度,就是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它反映的是外贸带动国内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第二个指标是净出口依存度,指的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它可以反映外贸方面的净所得对整体经济的现金流有多大贡献。

我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后发现,外贸依存度呈先高后低的趋势。在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外贸对整个经济的推动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许多产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逐步发展,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此,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依存度开始迅速跳升,它在2006年达到了64.2%的峰值。

但是,随着外贸和外商投资带来的经济繁荣逐渐形成,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比较稳定的为经济全球化服务的企业和供应链,同时中国能够占领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快接近顶点了,国内就不再创办更多新企业,新的商机也不那么多了。这样,外贸扩张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就开始相对地放慢,这时,外贸依存度就开始降低了。中国2015年的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5.6%,与日本相当;而2018年是33.2%,2019年是31.8%。

可以说,疫情发生之前,中国经济的三成依靠外贸。李克强最近表示,中国的外贸企业涉及2亿人的就业。2亿人的就业与外贸相关,大约也相当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从现在开始,中国局部地脱离经济全球化,那么,中国的部分外贸就会萎缩,这对经济的冲击会相当大。

三、对美出口受阻,外汇开始紧张

当然,外贸深受冲击,并不等于所有出口都受阻;即使大部分外贸都没了,中国经济还是会勉强维持,只是失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当然也谈不上经济繁荣了。刘鹤提经济内循环,就是想让国内企业放弃等待中美关系恢复到过去状态的期望,另谋出路。由于前些年中国经济繁荣之后,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石油、饲料等进口数量越来越多。那么,出口受到冲击后,进口是否会受影响,国人出国留学旅游的开支、航运民航等交通运输部门在国外必须的开支、以及使用外国技术专利所必须支付的使用费等等,是否还能正常维持呢?换言之,中国是否能保有足够的外汇现金流呢?这就要看净出口依存度这个指标了。

中国多年来的外贸进出口记录显示,对美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出口和进口总体上基本打平,并没有多少净外汇收入,只有对美贸易才能创造巨额外汇现金流。所以,中国的净出口,大体上就相当于从美国净赚的外汇数额;净出口依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从美国净赚的外汇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中国在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的2006年,净出口依存度是6.5%,相当于GDP将近7%的外汇净收入是从美国市场上赚来的。这样大数量的外汇净收入当然让中共可以迅速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而到了2019年,中国的净出口依存度已经下降到2.9%。虽然将近3%的净出口依存度看上去比例不高,对经济的贡献不那么大,但随着中国GDP总量的上升,对美出口的外汇净收入仍然达到数千亿美元。有这样大的外汇净收入,使中共可以允许民众购买外汇出国旅游或留学,也得以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发达国家大量投资。不过,中美冷战开始后,这股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快要终结了。

四、对居民因私用汇的管控逐步升级

对中共来说,当宽裕的外汇流入中断后,冷战状态下,它优先考虑的是扩军备战和军工科研的需要,因此很可能会逐步压缩民众出国的用汇需要。

为了在整体经济转入“国内循环为主”的状态之后能继续扩大军力,与美国保持军事上的相持态势,中共会一直有进口相关设备和必要零部件、原材料的需要,甚至要购买大量技术专利。而中美之间处于冷战状态的国际形势表明,今后中共想继续每年从美国净赚大量外汇来应付它必须的军工方面的外汇开支,就越来越难了。这种情况下,冷战时期中共既然不会放慢扩军备战的速度和军工部门的技术研发,而过去靠美国净赚外汇的路子断掉了,中共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即尽量压缩民用外汇开支,包括减少出国留学旅游的外汇支出,也逐步减少进口饲料等消费品。

实际上,中共已经在管控外汇开支方面逐渐收紧。比如,对民众出国用汇的需要越卡越紧,甚至一些省市连事业单位员工的因私护照也全部上收。今后,对国内的私人购买外汇需要可能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管控,这将成为一个趋势。所以,许多中产家庭热衷的出国旅游和子女出国留学,前景越来越不乐观。许多留学生依靠父母提供学费、生活费来继续国外学业,或者正策划国内念完中学后直接出国留学,这样的家庭计划很可能跟不上高层对外汇管控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期的是,今后几年内国家外汇储备将日益吃紧,中止子女学费汇出的政策可能会出台,那样,许多留学生的留学生涯可能被迫中途嘎然而止。

五、物价攀升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外汇吃紧还会造成物价持续攀升,尤其是荤食的价格将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粮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荤食消费量不断上升,对猪、鸡等食用类动物的饲养,就无法再象上世纪80年代那样靠农户家养为主。因为家庭饲养受农户圈养规模的限制,而且饲料来源主要是采集利用叶类植物、辅以麦麸、稻糠以及厨余物,饲养量有限。于是,大规模工厂式速成圈养就成了肉食的主要生产方式,而高蛋白饲料特别是豆粕的充分供应,则是大规模速成圈养的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快速出栏。大规模速成圈养需要大量进口饲料,而大规模饲料进口的需求恰恰与外汇充裕同时出现,如此则大量进口大豆就成了中国解决饲料来源的唯一办法,所以201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高达1亿吨(9,554万吨)。

然而,今后外汇的来源紧缩,可能逐渐影响到大豆进口数量。如果大豆进口减少,是否可以改为国内大规模种植呢?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如果要保口粮,就没法大规模种植大豆,因为大豆产量很低。我做过计算,如果要靠国内大豆种植来保饲料粮,需要占用近一半或更多的耕地,那样,口粮就会严重不足。不但国产大豆无法按养殖需要充分种植,而且其国内种植成本也非常高,目前政府是用大豆种植补贴来维持国产大豆价格不飙涨。

今后,如果进口大豆减少,改用种植国产大豆来替代,政府补不起巨额的种植补贴,那饲料价格就会翻番。无论是减少进口大豆数量,还是国产大豆种植补贴不足,都可能导致饲料短缺;而饲料短缺造成的饲料价格上涨,会让大规模养殖的数量下降,肉猪和肉鸡来源不足,于是肉价就会翻番。肉价上涨,中低收入家庭就吃不起肉了。今后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会带动消费物价不断上升,伴随着高失业率和工资薪酬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可能重回苦日子。

总结一下,从加入经济全球化到退回“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状态,就业方面受冲击的是中产和低收入阶层,出国方面受冲击的是中产阶层,物价方面受冲击的是低收入阶层。

 

 

最近中美两国海军在南海海域大规模对阵,其诱因是中共高调宣布,已经建成了用海基核导弹打击美国的南海“堡垒海区”。美苏冷战结束30年后,美国再次面临一个红色大国公开发出的真实核威胁,这是军事上引起中美冷战的原因之一。根据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笔者提出中美冷战今后的四个特征:一,冷战之下的总体战包括军事对抗、谍报对抗、经济对抗、政治对抗四大核心领域;二,双方的对抗将逐步升级;三,中美关系无法再全面退回冷战前的原点;四,中美冷战将沿着对抗、升级、再对抗、再升级的规律走向冷战的终点,即其中一方力竭而败。

一、中美“南海斗法,关键在水下”

BBC中文网日前刊登了一篇报道,《中国建南海“沙堡长城”,加剧美中对抗》。报道称,尽管中国今年已经面临很多危机和挑战,但近几个月来南海又再次成为一个气氛紧张的竞技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首次宣称,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非法”。美国海军最近在这一区域内部署了“尼米兹”号和“里根”号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并且举行了演习。除了执行航母行动的美国海军战斗机及纵横交错的P8-“波塞冬”海上巡逻机之外,美国空军还派出了1架B-52战略轰炸机。

为了南海国际海域的自由航行,美国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吗?究竟中共在南海要干什么?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维新闻网》几个月前发表了一篇报道,标题是《解码中国战略核潜艇南海“堡垒海区”,中美水下较量无声》,非常明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该报道提到的中共远程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携带的远程核导弹,对准的是哪个国家?答案很明显,就是针对美国。

该文介绍说,美苏冷战时期,苏联手中赖以威慑美国的是核大棒,即在保持相互毁灭的“恐怖平衡”之下,美苏竞相发展“二次核打击能力”,而隶属于海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潜射弹道导弹的服役,中国真正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时候,中国就不得不认真考虑部署问题,是否要象苏联一般,建立“堡垒海区”?这篇报道说,中国军方似乎是有意将南海打造成中国的“堡垒海区”——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阵地。

《多维新闻网》的报道还明确表示,“美国之所以揪住南海问题不放,除了南海在国际海运上的重要性,属于美国维护海洋霸权必须控制的咽喉地带外,更为关键的在于南海对于中国‘二次核打击能力’的特殊意义,属于中国打造中的‘堡垒海区’。中美南海斗法,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更为关键的不在水面上,而在水面下”。

显然,美中两国海军在南海对阵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试图阻止中共圈占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大片国际海域,不让中共把这片海域变成中国的“内海”,进而把用于攻击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隐藏在这个深海海域。为什么中共要花大力气建造这个“堡垒海区”?因为只有在这个深海海域里,中共的战略核潜艇才可能不被美军发现,它因此就掌握了用核武器随时攻击美国的主动权。这就是中美冷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二、苏联首创发动二次核打击的“堡垒海区”战略

二次打击是核战略术语,也称为核报复,指核战力在遭敌方首轮核袭击后还能存活下来并予以核回击。通常,核大国之间处于冷战状况的情况下,针对敌国的核威慑手段通常有三种,即陆基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潜艇。中共最先建立了陆基弹道导弹战力,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轰20,同时也装备了弹道导弹潜艇。从这三种核威慑手段的实际效能来看,陆基弹道导弹的基地很容易被摧毁,战略轰炸机飞抵轰炸地域之前很容易被击落,只有弹道导弹潜艇被认为是唯一可靠的核武器二次打击的载具。因此,弹道导弹潜艇被冷战中的双方视为威胁程度最大的海基核力量。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考虑到战略核潜艇需要在深海海域才能安全地隐藏下来,所以提出了“堡垒海区”战略,即选定某海域,重兵设防,把这个海域打造成海上堡垒;然后,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射阵地设置在堡垒海区,以增强“二次核打击”能力。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苏联装备二次核打击战力的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分别建立了自己针对美国的“堡垒海区”。其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基地设在靠近芬兰边境的扎奥焦尔斯克(Zaozyorsk)和加吉耶沃(Gadzhiyevo),以面向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为“堡垒海区”,海基核导弹可飞越北极袭击北美大陆;而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基地设在勘察加半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附近的维柳奇克(Vilyuchik),其“堡垒海区”是面向白令海及阿拉斯加的鄂霍次克海,该舰队的海基核导弹可向东攻击北美大陆。

正因为“堡垒海区”对苏联非常重要,所以防范森严。维柳奇克核潜艇基地所在的维柳奇克市曾被苏联规定为保密城市,而该基地所在的勘察加半岛则全都设为禁区。1987年,大韩航空从北美飞往汉城的007号航班因偏离航线,误从鄂霍次克海这“堡垒海区”高空自北向南飞过,待进入苏联的库页岛上空时被苏联空军战斗机击落,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死亡。

三、中共打造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射阵地

以前美国对中共的“海基核力量”不太担心,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第一艘092型导弹核潜艇1978年动工,到1988年9月才成功地发射弹道导弹;而1990年代中期以前,这种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不过2千余公里,最多可以打击美军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但够不着美国在太平洋上最接近亚洲大陆的关岛基地。第二,中共海军当时将弹道导弹核潜艇部署在北海舰队,平时在渤海湾和黄海活动。但渤海的平均水深只有21米,黄海平均水深44米,潜射弹道导弹要在潜艇内垂直安装,这种导弹至少13米高,加上其他发射用设施以及潜艇所必需的了望塔的高度,潜艇本身的总高度会接近20米。所以,弹道导弹潜艇在渤海行驶,基本上是接近水面的,它在黄海中活动,也很容易被卫星发现,因此可能遭到打击。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共海军研发了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达到8千公里,可以打到夏威夷了,但是,潜艇在北海舰队辖区内仍然缺乏隐蔽性。于是中共开始模仿苏联的“堡垒海区”战略,选定南海作为海基远程核打击力量的发射阵地,把弹道导弹潜艇划归南海舰队管辖指挥。为此,专门在海南岛的三亚军港建立了海军第二潜艇基地,2016年后进驻了由094A型弹道导弹核潜艇、093型攻击型核潜艇、093B型攻击型核潜艇组成的“战略打击梯队”。

南海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尤其是南海中部的南海海盆水深在3,400米至3,600米,便于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样的大型潜艇的隐蔽和活动。然而,那里是公海,任何国家的空中、水面和水下反潜装置都能随时侦测中共的“二次核打击能力”潜艇部队的活动。为了设法把公海当中的南海海盆水域圈占下来,中共便开始了在暗礁上吹沙造岛、建立海军前进基地的计划,以便今后能运用从这些前进基地出发的水面舰队和空中力量来封锁该海域,保障其弹道导弹核潜艇编队的安全隐蔽和海底潜出攻击的自由。

四、造岛圈海,中共三次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共曾经声称,从越南东部到马来西亚北部,再到菲律宾西部的整个U型袋状南海海域自古以来都是它的领海,这就是所谓的“九段线”说法。亚洲史学家王赓武认为,“九段线”只是19和20世纪日本历史学者用来界定南中国海海域的界线;国际海域划界专家兹瑞克指出,传统海上疆域线决定的是群岛的主权,并非各国管辖海域的界限。2014年3月菲律宾向海牙国际常设仲裁法院提交备忘录,请求就中国主张的“九段线”作仲裁。2016年7月12日,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仲裁庭就“南海仲裁案”作出判决,裁定中国对南海“九段线”范围拥有历史权利的说法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中国是签字国)。

由于中共用“九段线”把南海大部分海域圈成领海的说法违反国际法,它退而求其次,宣称南海水域的一些暗礁是中国领土。据中共2019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南海,南海》显示,涨潮时人站在这些礁石上,海水会淹到人的腰部,显然这些公海中的暗礁并非有人长期居住的自然形成的岛屿。这种强占暗礁的做法是中共第二次违反公然违反国际海洋法,因为海洋法明确规定,涨潮时被淹没的礁石不属于任何国家的领土。

中共强占暗礁的真正目的是造岛圈海。从2013年开始,中共自行在离其领海几百公里之外的公海中的暗礁上建造多个人工岛,形成了人造“领土”,并把人工岛周围12海里的水域圈占为“领海”。这是第三次违反国际海洋法的行为,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承认自然形成的岛屿周围12海里的领海范围,但不承认通过填海造陆、由暗礁建造出来的露出水面的岛屿周边的领海。

五、中共完成对美核攻击的技术准备

2015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该文透露,美国计划到中国在南海修建的人工岛屿附近进行“航行自由”海军巡逻……,这些巡逻进入至少其中一个人工岛域的12海里范围以内,其目的是对中国扩大领土主张的努力挑战;美国官员称,中国通过把岩石和暗礁扩建为足以建设军用跑道、雷达设备和士兵营地的岛屿,加强对这一战略水道中大片海域的领土主张。

经历了7年的造岛工程,中共在南海公海水域强行建造多个海军前进基地的工程已初具规模。BBC最近邀请军事分析师亚历山大・内尔(Alexander Neill)介绍中共海军前进基地的现实状况。内尔说,自6年前中国开始在南海南部开发多个礁石与环礁以来,卫星与空中监控显示,这是全世界海洋工程与军事建设领域最壮大的工程之一,有3千米长的飞机跑道、海军泊位、机库、加固的弹药掩体、导弹发射井与雷达站点等建在人造岛屿上的军事设施。

而中共官媒则报道:这些海军的前进基地建成后,中国海军立即开始在南海海域设置“岸基水声探测系统”,即海底声呐阵列;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陆使中国在南海拥有数个机场,作战半径覆盖整个南海。通过空中的新型反潜巡逻机,水下的海底声呐阵列,以及潜艇、驱逐舰、具备反潜能力的056A型护卫舰,中国的南海“堡垒海区”已初具雏形,海基“二次核打击能力”不再是纸上谈兵。

以前,中共的战略核潜艇藏不住,一行动就会被发现,所以它的所谓“二次核打击能力”是个纸老虎。现在,纸老虎变真老虎了。中共可以随时让战略核潜艇在海南岛的三亚军港完成维修和补给后,进入南海的深海海域,潜藏在那里而不被美军发现;在南海“堡垒海区”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严密警戒下,中共的战略核潜艇可以获得极大的机动自由;它随时可能从深海里悄悄地进入广阔的太平洋而不被发觉,然后接近美国的西海岸,向美国发动核攻击。今年年初的中共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中途岛演习,就是围绕这一目的之初次练兵;而中共上个月刚宣布的针对美国的太空战体系部署完毕,意味着中共战略核潜艇的海基核导弹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对美国任何目标的精准打击。

六、中美冷战的四个特征

美苏冷战结束30年后,美国再次面临一个红色大国公开发出的真实核威胁,因此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对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在政治、金融、军事、反间谍等许多领域四面出击。2020年,中共在军事方面高调宣布的三个行动(挺进中途岛实施三军演习、南海战略核潜艇“堡垒海区”建成、对美太空战完成部署),直接点燃了对美冷战,美国除了应战,别无选择。

根据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我提出中美冷战今后的四个特征。

第一,冷战一旦开场,双方就进入了总体战,按照重要性来排列,冷战状态下的总体战包括军事对抗、谍报对抗、经济对抗、政治对抗四大核心领域。而外交不属于核心领域,只是辅助手段。

第二,进入冷战的双方会在各领域的交锋中不断采取互相施加压力的行动,于是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便逐步升级。

第三,这四个核心领域里的对抗一旦升级了,就不可能全面退回到原点。虽然在经济领域双方还会谈判,但在军事、谍报、政治各核心领域里,若取消对抗行动将构成严重的自伤,可能因此引起决策层的政治冲突,所以中美双方只可能有策略性的暂时和局部缓和。如果在四个核心领域里的对抗持续不变,外交辅助手段无法化解核心领域的对抗。

第四,不断升级的冷战状态使双方都没有退回冷战前旧状态的退路,而只能沿着冷战自身的对抗、升级、再对抗、再升级的规律。走向冷战的终点,即其中一方因国力不济而失败,这是美苏冷战几十年所展示的历史轨迹。

可以说,北京的一系列行动最终把美中关系彻底翻篇了,民间对昔日美中关系的种种怀念,无法阻止冷战的滚滚车轮。2020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美国的全部重心会陆续转移到西太平洋地区,而中美关系逐步走向冰冻状态已不再是悬念。

 

 

自从6月下旬以来,面对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司法部长威廉・巴尔、FBI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国务卿蓬佩奥从各个侧面对中国的强烈批评,北京从各个方面开始做应对美中新冷战的准备,甚至放弃了“外交即开骂”的战狼式外交,换了一个温和不骂人的外交部发言人,务求在11月3日大选结果出来之前,不再为中美矛盾添火加薪。本人认真仔细地研究了相关信息,认为应付新冷战,中共掌门人习近平至少从方向与决心两方面做了充分准备:

大方向:经济内循环,准备自力更生

7月21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场企业家座谈会。这种会议从来不是清谈会,而是向企业界传递一种政治信号,比如2018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那是针对中国舆论场上“民营经济退场论”,为安抚民营企业家而举办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召开之际,正值美国接连施压,世界都担心新冷战即将发生的时段,中共最高领导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向世界公开明示中国应对中美脱钩的战略大方向:经济内循环,习近平版自力更生。

在这场中国两岸三地以及海外企业云集的会议上,先后有7位企业家被挑选发言。从7位企业家身份来看,主要从业于安防、跨国贸易、红外热成像等行业,这些行业将是中国未来自力更生的担纲者。

海康威视连续8年蝉联视频监控行业全球第一,为中国政府建立遍布全国的监控网络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在2019年10月被美国商务部以新疆穆斯林人权问题为由,将其与其它7家中国企业列入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实体清单。这次中共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安排海康威视做首位发言者,既代表高层对海康威视的政治支持,也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对美国实体清单的不满,更是展现了中国将继续在监控行业保持No.1地位的决心。

中国中化集团被选中,则因其承担为国分忧的政治与经济双重任务:能源安全、税收、就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现是全球第二大声学器件供应商,其客户群遍布三星、苹果、思科、中国联通、西门子、伟创力等中外科企,让歌尔股份出席座谈并有份发言表明了中共高层虽然不再提中国制造2025,但仍然想保持科技行业在世界已有的地位。据美方透露,中国偷去的技术够多了,还可以好好消化一阵,至少管上几年甚至十年,在这个期限内,保持领先地位不用愁。

上海品海饭店的发言人作为中国个体工商户的代表被选中做发言人,高层领导鼓励它们在非关键的竞争性行业发展——结合肖建华终局来看,中国政府显然不希望民营企业今后涉足金融行业,既容易危害国家金融安全,还会导致涉足者财散人不安——民营企业应该好好体察党中央这番爱护民营企业之心,今后就谨守本份,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对私企的定位:拾遗补阙。所谓个体工商户与民营企业,就所有制性质来看,其实无甚实质差别,民营企业可不要认为自家的政治地位比个体工商户高。

国内宣传机器为这次座谈会总结了多条意义,其实核心就是一条:面临美国的压力,求借偷的技术自主创新不再可能,国外市场正在变小,从此,中国经济得“内循环”,咱们要自力更生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此刻,企业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习近平四平之行宣示决心

中国国内洪水滔天,国外则面临美国的强大压力。过去几十年,中国依赖美国的科技、市场,将自己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美国不让依赖了,面对困境,仅仅与各界企业家开个会远远不够,习总书记不惮劳烦,于7月22日亲赴吉林考察,此行任务有二:

一是全党思想动员。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发表一番讲话,重心落在这两句:“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向外界宣示不惜一切代价保住红色政权的决心。官媒称:“在这个昔日兵家必争之地,总书记的战略考量意味深长”,这句话引发猜想联翩,比如选“四平”,除了借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四战四平”在东北立稳根基这一“开国”吉战之外,还取“四平”一词之古意。《诗经・大雅》有云:四方既平,王国庶定(四方既已平服,王国之内幸应安定)。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十几个省洪水滔天,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既不效法当年朱镕基亲至抗洪前线,也不学习温家宝亲至地震现场,而是到根本没有洪水的吉林四平考察的原因。

二是向美国宣示不进口美国农产品,咱中国粮食足够安全。

7月22日习近平赴吉林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有着“关东门户”和“东北粮仓”之称的梨树县,该县因良好的地理条件,是中国的“黄金玉米带”——中国对外粮食依存度高达13%,多年来从美国进口三大主粮:大豆、玉米与小麦。中美贸易战打了28个月,中国虽然多次表示拒买美国农产品,但对大豆等农产品与猪肉的购买从未断过。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打击接踵而来,中国得做好自力更生的准备,以保障粮食安全——这玉米带存在了好些年,中国还得进口大量玉米,是否因总书记考察之后粮食产量倍增,那是另一回事。

两套预案齐备,内循环起始点正在寻找

从美方宣布关闭休斯顿领馆以来,中共官方表达愤怒,但没让民间“爱国力量”参与。从宣布美国驻成都领馆闭馆以后,该领馆外时有自发爱国者抗议,但都被警察带离现场。因为北京心中很清楚:离开美国,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大大受阻。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披露的信息指出:中国政府目前密切关注着美国的舆论导向并调动本国的研究机构分析民主党候选人的竞选纲领,对美国民调进行专业分析。一名不愿披露姓名的中国官员的看法,代表中国官方的看法:不再对两国恢复过去良好关系抱有幻想,但是一名新的总统至少可为重启两国关系提供新的契机。但是,由于有了2016年的经验,北京也深知,对美国有严重政党倾向的民调与《纽约时报》、CNN的分析不可全信,还得自己研究一番。比如,中共这个刚成立的美国大选舆情研究小组一定会对《华盛顿邮报》7月19日那篇《4件事可能使2020年竞选向特朗普迈进》有兴趣,也会参考《国会山报》(The Hill)7月27日那篇《民调:特朗普的支持者比拜登的更有热情》(Trump supporters more enthusiastic than Biden's:poll),全面了解并上报,以备习办参酌。

基于以上考虑,北京在11月3日来临之前,仍然不会放弃中美对奕棋局中,美国换棋手的期盼,甚至也会暗中鼓励在美华人做些事情,以促进这一结果的出现。但是基于历史经验,宝也绝不会全押在拜登当选这上面,两套预案都准备好,进退自如,中共从来不缺这种政治智慧。

中国由大进大出的全球化中心一变而为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决心与实施手段(实现目标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如今,方向已经由党中央最高领导给定,自力更生;被动员的企业也都群情激昂,与党中央一样决心很大;只是实现内循环的手段一时还未找到,详细分析请见拙文《经济内循环说来易,以何为起点难上难》(自由亚洲电台,2020年7月23日)。不过,按照中共的社会管控能力与宣传能力,这事不急,离美国大选落幕还有将近一百天。这一百天内,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更何况,信心很重要,关键时刻,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齐唱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如今,中国国内洪水滔天,粮食收成将大受影响,但中国政府抱定比烂心态:咱中国固然有各种问题,但你美国更糟糕。相比之下,咱中国面临大灾大患,媒体都还一片颂扬之声,这岂是美国能够相比的?因此,只要坚持经济发展,就能笑到最后。如何发展的招术也有了,6月18日上海举办第12届陆家嘴论坛,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书面致辞,中国经济要准备向“国内循环为主”转变——意思是:全球发达国家谁也不好过,咱靠自己国内生产与需求支持发展了。

本文分析,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发动点到底在哪里?

经济内循环的起点是投资,钱从哪里来?

凡研究经济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经济全球化还是经济内循环,总得找个经济发动点,这个发动点不是投资就是消费,用行话讲就是“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

以美国为例,经济发展经过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效益驱动,最后到创新驱动,知识产权成为经济贡献的主要来源。中国一直想进入后两阶段,没成功,一直就在要素驱动,即通过投资形成各种生产要素。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要由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方面投资组成,现都已受到了限制。制造业投资受制于产能过剩,基础设施投资受制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房地产已经进入下行通道,投资也受到影响。所以投资的拉动力也远不如从前。但因为没找到别的方式,即使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越来越接近制度障碍约束的边界,但中国仍然只能沿着这条旧路走下去。

投资需要有投资主体。中国过去的投资主体有三:政府、外资、私人投资。既然现在中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当然就不指望外资了。

事实上,外资也正在陆续撤出。尽管中国媒体或借中共能吏黄奇帆之口发出警告:如果外资企业撤出中国,等于丢弃70%市场份额; 或者鼓励在华外企:“风雨之后必有彩虹,现在撤出中国太愚蠢”,但是美中两国贸易战带来的不稳定,以及关税增加的压力,还是让许多企业决定离开或是减少他们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外企撤离中国已成趋势,包括苹果、任天堂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都宣布将生产线撤出中国。另外,质量控制和供应链审核机构“启迈QIMA“7月份的调查报告也说,80%的美国公司和67%的欧盟国家的公司正在离开中国。

那么来自民营企业的私人投资如何呢?且不谈中国那些与权贵有关的金融巨鳄、投资大亨们这些年入狱、衰落的剧本不断上演,众多没破产衰落的民营企业家们也是债务缠身。惠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债务违约数量已大增至历史纪录高位。前11个月,民营企业发生人民币债务支付违约达4.9%,高于遭遇P2P雷暴的2018年。惠誉估计,中国境内企业债务规模达到19万亿人民币。2020年以来发生的肺炎疫情,不少中小企业因外贸订单骤减而纷纷破产,如今自然拿不出钱来投资。

于是就只剩下政府投资了,只是政府如今也是债台高筑。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就是依靠发行货币推动经济发展。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进入第四次债务浪潮,中国更是其中一个主角。仅2009年,中国一国发行货币的增量就是美、日、俄、欧盟几大经济体新增货币的总和。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2019年统计,中国债务总规模是GDP的300%以上。这些货币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企业负债进入投资领域,而投资也主要是基础设施与房地产。

中西部县城得依靠生造项目举债发展经济,比如近两年被中国媒体反复报道的贵州省独山县“天下水司第一楼”,就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奇特的政绩工程。所有与独山县投资相关的报道都提到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街道和8个乡镇的独山县却借了400亿债务打造景观,平均每个乡级行政单位负债44亿元。2018年,独山全县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 2018年末户籍人口35.6065万,400亿债务意味着,独山县人均负债达11.2万元。媒体均认为,这是“失控的权力留下发展的伤疤”。

这种评论显然是打落水狗,地方政府举债发展经济,拉提GDP,这是中国的体制病。可以说,中国1600多个县中,贫困县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输血,其余的县都是依靠举债发展经济,区别是:除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带动的江浙一带县城有自己的产业,其余多是房地产与政绩工程,楼房多半滞销,政绩工程多成烂尾。

指望消费拉动经济更困难

中国指望消费拉动经济更不容易。得益于全球化,“中国制造”过去可以依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购买。进入经济内循环之后,只能依靠本国城乡居民买单,掏腰包消费。但这一点,恰好是中国经济的短板。

由于购房原因,中国人均负债金额高达人民币13.34万元(2020年数据)。现阶段,中国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民众收入明显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能力在萎缩。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6月10日,规上企业开工率接近99.1%,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达到90.1%,然而,消费需求的恢复仍明显滞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是:202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4%,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恢复缓慢,1-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7.7%。由于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近60%,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也高达53%(远远高于制造业27%的经济比重),在消费和服务业的恢复速度滞后影响下,中国经济上半年据估计是负增长——虽然媒体宣传可能由正转负。由此影响到居民收入:中国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1.3%,今年上半年实际人均消费同比下降9.3%。

如果上述数据还不足以理解中国居民主体的消费能力,就请回忆一下李克强在今年人代会的记者会上公布的数据:“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千元”。这个说法可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该院的课题组2019年采用分层线性随机抽样,获取了7万人的收入样本数据。该调查显示,39%的人口(相当于5.47亿人)月收入低于1千元,月收入在1千元至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两部分合计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2.85%。指望这样的居民购买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与小粉红们不必因为美国如今处境艰难,就认为中国日子过得容易。只不过中共当政以来,形成一个比烂的国际政治传统,自家不好过时,看见人家有困难就兴高彩烈。其实,美国不比中国,如果不是党争激烈绊住手脚,整个经济体的基本面很好,恢复起来又快又容易。中国经济对外严重依赖美国,如今美国正在加速与中国全方位脱钩,中国的难日子还在后头。

 

 

(1)新旧观念的交锋

“为什么人们如此犹豫不决,不愿放弃旧观点?为什么人们如此极力阻止新观念,会达到十年甚至三十年之久?就因为它是革命性的?我认为,旧观念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了。”

——阿尔弗莱德・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人)

1911年的魏格纳就是如此焦虑与困惑,并不断发出这样的质问,然而,他依然不被自身所处的时代所理解。1912年,他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首先向他扑面而来的,便是漫天飞舞的嘲笑与攻击,以及学术上长期的抵制。

扼要而言,这种持续的攻击与嘲讽,主要为以下三种原因:

其一,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新观念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其导致的后果是,必然直接反对几乎所有同时代的地质学家的传统思想,以及所有的学术理论。传统理论认定,地球上的大陆是静止的,地表是刚性固定的。而大陆漂移说则认为,地球所有大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的横向运动,或远离,或靠近。

如果大陆漂移说被接受,那么就意味着当时地理学全部理论基础都要进行重新编写。在传统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看来,这样的魏格纳,根本就与“异端”毫无二致。

其二,从个人教育背景和职业履历来看,提出大陆漂移说时的魏格纳,其专业背景为天文学博士,职业履历则是一名气象学家,既不是地质学家,也非地理学家,更不是古生物学家。而其整个学说体系的论点,主要基于这两方面的论据支撑,一是地质学论据,二是古生物学论据。

在具有旧观念的人们看来,提出地质学上革命性观点的人,怎么能只是一个气象学家呢?就这样,当时的魏格纳甚至还被拒绝出席地质学系列会议。

其三,在魏格纳的学说体系中,他认为,至少在中生代开始,地球曾存在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Pangaea”(汉译为庞哥大陆,或盘古大陆)。后来盘古大陆破裂,逐渐出现缝隙并横向位移现象,终于演化形成当代各大陆的格局。

对于导致盘古大陆发生漂移的推动力,当时的魏格纳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分别是:月球运动产生的潮汐力和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某种离心作用的极地漂移力(pohlflucht)。但是,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种解释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坚信大陆漂移的魏格纳,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对陆海运动起因的寻找。

而在他去世三十年之后,随着地震学研究技术以及天文观测数据的不断更新与进展,他的大陆漂移学说才得到这个世界的理解、接受与尊重。

(2)魏格纳与川普(特朗普)

魏格纳与川普究竟有无可比性?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只不过,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儿。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魏格纳,和正式入主白宫的川普,前者在学术领域上的命运,后者于政治活动上的遭遇,在本质内涵以及基本形态上看,至少在开始阶段,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首先,关键在于,两者均打破“岁月静好”的认知格局与模式,而其能量源所向,对旧有体系而言,均必然面临一种“毁灭与创生”的全新局面,无可逃避。

在魏格纳的学说体系中,中生代之后,盘古大陆破裂,逐渐出现位移现象,终于演化形成当代的陆海格局。这全面打破了地球表面是静止与固定的传统理论。

同样的是,川普上位之后,其作为当代逆全球化力量的显性象征人物之一,其能量源所向,必然打破基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及WTO经贸规则体系的经济全球化秩序,乃至必然要打破基于雅尔塔体系之上的联合国宪章体系的全球政经格局,进而试图重塑全球国际新秩序。

其次,两者的“离经叛道”之举都极大触动旧有秩序的“奶酪”

作为一名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地质学上具有革命性的漂移假说,在传统学术界(既得利益阶层者)眼里,这种“离经叛道”之举,而且还要动了人家的既定奶酪,当然要进行嘲笑与攻击了。

而川普又怎么样呢?其上位前后,开始不过被很多人视为只是一名商人,一名“嘴炮”而已。然而,人们愈来愈见识到,就是这个“嘴炮”,正以无与伦比的执行力执意全面切分旧有秩序的奶酪,而且毫不动摇。

在白左建制派,在华尔街跨国资本集团,在西方传统主流媒体,在好莱坞巨星,在大麻吸食爱好者、同性恋群体以及非法移民等等经济全球化既得利益阶层(或寻求权利放纵阶层)眼里,和魏格纳相比,川普更具“威胁性”,而川普所要面对的,也更为艰难得多。

未来已立于眼前,困境也必将来临,但,如果脆弱,他的名字就不会叫做魏格纳,更不会叫做川普。

魏格纳是德意志人,恰巧川普也具有日耳曼人的血统,而另一个德意志人——当代物理学家普朗克,面对新旧之争,或曰新旧能量演化转换的本质,要比魏格纳认识得更加透彻与冰冷。他这样说,

“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

这是魏格纳的命运,川普也将面对同样的境遇,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正如本人此前文章所言的那样,这揭示出以下两个基本内涵:

其一,新认知,新能量,新秩序,将会最终取胜,尽管过程可能曲折。

其二,除了死亡或被消灭,反对者不会放弃自身立场。

(3)鸿沟与漂移

如今,地质演化上,盘古大陆已漂移形成如今的七大洲格局,这个趋势仍将持续下去,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文明演化上,塞缪尔・亨廷顿在二十多年前所揭示的不同文明冲突之间的断层线,仍处于剧烈颤动之中,或是日益靠近,或是日趋形成鸿沟。任何个人的力量,同样无法改变这个演化趋势。

当年,魏格纳无法通过获得天文观测数据以及更多地震学研究技术,进而充分论证其观点。如今,处于信息时代之中,无论是川普,还是班农,抑或莱特希泽,他们则拥有更为全面的数据以支撑其主张的基础条件。

毫无疑问,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众议院议长洛佩西,他们当然也拥有这样的基础条件,但问题在于,正如普朗克所说的那样,你无法真正说服他人,更不可能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2019年2月16日开幕的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这样的冲突与鸿沟,仍在对峙与形成当中。默克尔在发言中直指川普与北约盟友在诸多议题上出现裂缝,并将美国当前的单边行为片面理解为走向孤立主义。默克尔警告,既有的国际秩序请勿轻易打破。

走向孤立?

显而易见,默克尔完全无视川普在不久前发表的国情咨文所呈现出来的,无比浓郁的清教徒精神 (编者注:“清教徒精神”即指追求自由,对生活充满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善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及维护正义的勇气的“美国精神”)。我有理由相信,默克尔并非是无知,而是宁愿硬着头皮选择不去看到罢了。

在默克尔之后,彭斯随后发言,同样无视默克尔刚刚作出的发言,他这样表示,“美利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大,再次在世界舞台上占据引领地位。”瞧,“占据引领地位”,是一种走向“孤立主义”的信号?好吧,默克尔女士,你真行。

彭斯在发言中,明确发出要求欧盟各国在伊朗及委内瑞拉瓜伊多等事件上的站队的信号。

默克尔的“强硬”,还意在美欧“三零”(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和零补贴)自贸谈判,认为必须要提防美欧贸易灰犀牛的出现,因为美国随时有可能宣布欧洲进口车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这样看似以攻为守的举止,其实是缺乏底气的流露。

对于川普而言,这是不对等的贸易,相比而言,美国市场单方面开放(关税很低,仅为2.5%),而欧日则主要通过非贸易壁垒和产业补贴等方式,提高了美国本土生产汽车(含美国品牌,以及非美国品牌但产地在美国的汽车)进入的门槛。汽车及零部件贸易每年造成美国超过2000亿美元逆差,除日本之外,欧洲车是另一个主要获利方,而出口到美利坚的欧洲车,大头是德意志。当然,此外还有墨西哥,但如今已经被川普按倒在新版北美贸易协定(USMCA)之下,臣服于美国贸易的新秩序。

对于默克尔而言,则是要试图基本维持当前的局面。去年欧盟方谈判代表曾表示,如果美国出台对欧汽车关税,欧方不但会终止谈判,同时还将进行有力的反制。这一次,默克尔再次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以这样的方式谈及此事,可见对前景的忧虑。默克尔应该会明白,主要以外贸为主导型的欧盟经济,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上,如果不得不与美国玩起贸易战,后果将会是什么?

本人的判断是,最终的谈判结果,一定是欧盟方面不得不作出更大的让步。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谈判演绎,也将大体类似。

或者换句话说,对欧日的谈判过程及结果,很大程度上可参考新版北美贸易协定(USMCA),相对旧版的NAFTA,最终作出大幅让步的一方是墨加两国,而不是美国。譬如,在USMCA条款中,墨加享受关税豁免的汽车,不但有严格量化的零部件原产地要求,还对不低于40%零部件的生产工人的最低工资作出明确要求,时薪不得低于16美元,而且,对于汽车原材料,譬如要求不低于70%的钢铝原产地必须来自美墨加三国。

其他的,原版的落日条款基本延续,知识产权及药品保护期等方面,也明确量化在协定之中。USMCA是川普达成的首个主要贸易协议,在美利坚优先的角度上,协议条款标准高于奥巴马时期达成的TPP条款。

默克尔在慕尼黑如此敲打川普,这样的强硬却没有足够的底气来支撑,其背后的最终诉求不过是希望在美欧谈判中,获得比USMCA稍微好一点的条款内容而已。默克尔也应当明白,USMCA条款内容中,除了明确将墨加纳入美国秩序之外,其主要条款,譬如原产地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原材料采购,进口配额限制,落日条款等,还包涵其他针对特定对象的条款。诸位明鉴,这个对象,正是西太平洋沿岸中国大陆的北京政权。

在川普的经济民族主义图谱里,他更为关注的是产业工人,而不是资本集团尤其是跨国资本集团的利益,因而放到产业上看,产品原产地属性的价值和意义,要远远高于其资本属性。这同时又反映出川普具有两个主要诉求点,一是就业,二是税收。放在经贸谈判领域,横向来看,川普核心谈判对象范围,主要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是必须要达成的,即墨加两国,而新版北美贸易协定(USMCA)已经完成。这是美国的后院,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毋庸多言。

第二档是基本要达成的,即主要包括欧日与大英,这也是美国传统盟友,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不至于会导致失控之局。美韩也属于此范畴。

第三档主要是面对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大陆。诸位明鉴,美国准备展开与欧日英贸易谈判时,莱特希泽至少会提前一个月时间正式通知与报备国会,但对北京就不会如此。如此做法,至少包括这两个因素。

一是川普心里对北京没底,不确定能达成何种程度条款内容。因而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摸底的同时尽量敲打北京,让你逐渐失去战略主导权。如此手法,军事上,叫做运动战;围棋术语上,也可成为侵削。

二是,就算达成“协议”,也多为技术与形式上的表面框架。

北京与美国可能达成的协议可以用以下的例子作参考。1946年毛泽东在重庆和谈签下的协议,或是1938年秋天,希特勒交给张伯伦从慕尼黑带回来的那张纸(《慕尼黑协定》),或是1939年夏天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画下的那个押(《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未来而言,请别幻想,不然就想多了。

和川普不同,默克尔或马克龙,他们是不理解,抑或不愿意去理解当前世界正在发生何种深刻的变化。法兰西的黄马甲浪潮,三个月以来所闪烁出的右翼色彩,不但已经给巴黎气候协定,同时也给了马克龙以及他残存的全球化幻想一记清脆的耳光。而且这事儿,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这是一条日渐背离与扩大的鸿沟,WTO规则体系下经济全球化的这块盘古大陆,已经分裂漂移了。

(4)未来趋势如何?

关于未来趋势走向,本人不持价值立场,仅基于当前各事态演绎性质作出认知上的判断,悉数看法,也仅供诸位参考。

关于全球经济整体运行趋势走向的判断,至少在我这里,从公号发文以来两年多时间里,从来没有改变过。两年前,还在川普尚未入主白宫之前,即2016年9月18日,本人发文《庄家游戏:收得拢才能撒得开》,便作出如下判断:

一、变异的财富增长模式

全球化资本的浪潮正在迅速退去。作为一种资本的潮汐变化,这里面同时列含着两种未来表征截然相反的可能性,一是全球将走向区域贸易保护,以及孤立主义抢头的逆全球化(或称为去全球化进程);二是因区域地缘板块出现崩裂或震动,潮水短暂而猛烈退却之后,很快就会形成金融海啸反扑。一语以括之,在未来若干年里,全球经济大通缩与区域化恶性通胀将同时共存,而“明王朝”(编者注:指北京的中共政权)正走向后者。

全球市场需求不足,这是导致资本浪潮退却的直接原因。随之而来的,财富增长的定义必然发生本质变化一一市场交易的任何一方,正在丧失实现共同盈利的基础,变成此消彼长,即交易一方财富的增长,更多意味着另一方收入的减少。这个趋势仍将大面积出现恶化,对于诸多区域与市场而言,财富消长的趋势,在某种制度体系下,其至会演绎为直接的掠夺形式。

这个趋势演绎方向,现在看来,于川普上位两年之后,已经愈加清晰了,而且,还将持续走下去。

这个周期,我以十年作为时间计量单位。那么,当前正处于何种时局阶段呢?个人以为,时点上大致相当于希特勒从1935年3月实质性撕毁《凡尔赛条约》,到1936年3月德军开始公开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这两个节点之间。

若协议双方的系统结构均基本保持不变,即使某种协议的阶段性达成,边际效益都会日渐收窄,不过是将处于两个节点之间的时间周期稍微延长一些而已。技术与形式上的完美,在趋势面前,结果只能是不堪一击的花架子。

我这样说吧,如果默克尔一定要玩硬的,这根本就是其必然玩不起的游戏。马帅哥虽然很年轻,倘若还是清醒不过来的话,同样没有什么前景可言。

玩得起的人,川普算是一个。别谈通俄门好吗,这些没有实锤的东西,只是白左建制派喜欢拿出来恶心人罢了。要是真的有什么干货,请相信,有人早就迫不及待亮家伙了。

也别操心川普会不会被弹劾。譬如,川普宣布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之后,民主党内就有人表示要起诉川普。如果真这么干,周期会很长,估计在地方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都要走上一圈,最后由最高法院大法官进行最终裁决。

我的判断是,一定要这么玩儿的话,大法官最后作出有利于川普的裁决,概率不会低过70%。而且这样一来,就算两年后是民主党上位,墙也拆不了。退一步说,如果大法官作出不利于川普的裁决,川普也不会被弹劾,而且他对自己曾作出的承诺也交待得过去,支持他的基本盘,依然还会是铁杆。

如今,美联储与川普一度紧张的关系,正在趋向缓和。按照美联储加息位图,2019年也许还会有两次加息,会基本接近3%利率区间,达到中性利率标准,为未来经济波动恢复了更多操作的空间。约两个月前美利坚股市的连续下挫,仅仅是一种调整,真正的洗盘还没有到来。

本人认为,华尔街资本市场所蕴含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未来仍将面临剧烈波动与分化。不久的未来,美联储再度开启QE操作,并非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最近还有一件不常见的事情发生。1月25日,美利坚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在新墨西哥州举行冬季会议,一致通过支持川普2020年连任竞选议案,表示全力支持。这是建制派收服了川普,还是川普整合了建制派?本人的判断是,通过他一桩桩落实竞选诺言来看,答案显然是后者。

历史演绎一再显示,每当站稳脚跟,下定决心后的美国,之后发起的反击,尤为可怕。这一次,会是例外吗?诸位不妨好好想一想。

1911年,魏格纳认为,旧观念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显然,他过于乐观了。如今,2019年,以“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 + 经济民族主义 + 罗马/十字军团”为核心能量源的新秩序,得以成为美国主流体系,还有多少年,留给川普的时间都已经注定,不是两年,就是六年。他究竟会怎么做?

小打小闹的时期过去了,在接下来各大文明板块大漂移的时代里,无论是欧日英,还是北极熊、伊朗等各大文明核心国,都要作出站队选择的决定。进行这个选择的时间周期,当然不会还有十年。

如果,法德足够强硬,譬如马克龙与默克尔表面上看来的那样,不愿如同墨西哥一样被美国按倒在类似USMCA的秩序中运行,可以预见,他们也无法逃脱被本国类似黄马甲浪潮的力量按倒在地上的命运,直至黯然退场。马克龙才被按倒在地上那么一会儿,就知道疼痛的滋味。

再如果,当黄马甲浪潮中泛起的右翼力量,最终与勒庞的国民阵线形成合流之势,我可以预见,非但法兰西,乃至于整个欧盟,结果都将快速异化。事到如今,这种可能性已经完全不能被排除。当然,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她的妖媚,也会以比想象还要快的速度,化为尘土。

至于大陆的北京政权,我们拭目以待吧!

大势如此,无论未来给予川普可供运筹的时间,是两年,还是六年,又有什么关系呢?魏格纳死了,海陆漂移仍在继续。

 

标签: 新闻, 编辑推荐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