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军事 / 苏-27的中国衍生型号

苏-27的中国衍生型号

作者:看美西记者管适综合报导 — 已发布 2025-04-27 23:15, 上次修改时间: 2025-04-28 01:45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来源:看美西资讯网
苏-27的中国衍生型号有歼-11(苏-27的中国仿制基本型),歼-15(苏-27的中国舰载型),歼-16(苏-30的中国仿制基本型,比苏-27加强了对地攻击的能力),等。
苏-27的中国衍生型号

中国国产的侧卫家族。(来源:网络)

中国国产的侧卫家族。(来源:网络)

苏-27

苏霍伊苏-27(俄语:Сухой Су-27;北约代号:侧卫)是由苏霍伊设计的苏联起源的双引擎超音速高机动性战斗机。它被设计为直接与美国的大型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如格鲁曼公司的F-14“雄猫”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F-15“鹰”)竞争,拥有3530公里(1910海里)的航程、重型航空军械、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高度机动性。苏-27是为夺取空中优势的任务而设计的,其后续型号能够执行几乎所有的空中作战行动。它与米格-29战斗机互为补充。

类型 空中优势战斗机、多功能战斗机
首飞 1977年5月20日
服役 1985年6月22日
设计 苏霍伊设计局
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TsAGI)
生产 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
产量 680架
主要用户 苏联空军(-1991年)
俄罗斯空军
乌克兰空军
哈萨克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衍生机型 苏-30战斗机
苏-33舰载战斗机
苏-34战斗轰炸机
苏-35战斗机
苏-37战斗机
歼-11战斗机
歼-15舰载战斗机
歼-16战斗机
技术数据
长度 21.9米
翼展 14.70米
高度 5.93米
翼面积 35.20平方米
空重 16吨
正常起飞重量 20吨
最大起飞重量 33吨
发动机 2具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 AL-31F涡轮风扇发动机
推力 单台最大推力 74.5KN
单台最大后燃推力 123.85KN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 2.35马赫
巡航速度 0.95马赫
爬升率 海平面爬升率:330米/秒
实用升限 18000米
最大航程 4000公里
作战半径 1500公里
武器装备
机炮 一门GSh-30-1机炮
火箭 S-5航空火箭弹
S-8航空火箭弹
S-13航空火箭弹
S-24航空火箭弹
S-25航空火箭弹 等等
导弹 R-60短程空对空导弹
R-27中程空对空导弹
R-73短程空对空导弹
R-77中程空对空导弹
AGM-88反辐射导弹等等
炸弹 航空炸弹
Mk 80系列炸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苏27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
固定武器为一门30mm GSh-30-1机炮,挂架下可挂载AA-8、AA-9、AA-10、AA-11等空空导弹,各型空地导弹,各种炸弹以及火箭发射巢。
苏27射控系统包括RLPK-27雷达系统、OEPS-27光电系统、Ts-100数位电脑或Ts-101数位电脑(注)、SEI-31综合显示系统、敌我识别系统、资料链遥控系统、自我检测系统、10PM武器控制系统等。
外挂点:2个翼尖挂点,4个下翼挂点,4个机腹挂点。

1990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当时想要采购的是轻型战斗机米格-29,但是,当得知有更先进的苏-27,立刻向苏联人求购,苏联人也批准了。在90年代初,分两批引进了48架苏-27。苏-27的到来,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是非常震撼的,因为当时长期使用的是歼-6和歼-8,这些飞机甚至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在1992年中国引进苏-27前空军主力战机还是歼-7(它能超视距空战吗),歼-8自己一堆问题在2000年后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歼-6还在大量服役,强-5只能扔铁炸弹火箭弹,轰-6就不用说了,但凡有选择就不会这么长寿,台湾空军ldf正在服役,几年后F-16幻影2000也要购买了,日本的F-15也开始服役了。

中国空军的苏-27型歼击机的进口与改进计划,来自于1990年6月军委常务会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与1990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的《中苏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根据这两次会议和纪要的精神,1990年12月28日中国方面与苏方正式签订了供货合同,向苏联采购24架苏-27型歼击机。首批战机实际交付26架,分为20架苏-27SK型歼击机和6架苏-27UB型同型教练机。

第二批供货合同则于1994年签订,1996年交付完毕,分为16架苏-27SK型歼击机和6架苏-27UB型同型教;第三批供货合同是在1999年签订的,向俄方采购28架苏-27UB型同型教。因此中国空军原装进口自俄罗斯的苏-27SK/UB型歼击机总数有76架,在这些飞机中,36架苏-27SK型是由位于共青城的KnAAPO生产的,40架苏-27UB则是由位于伊尔库茨克的IAPO生产的。当时美国的F-15战斗机要价5,500万美元以上,苏-27最后是3,500万美元。

歼-11

在购买和使用苏-27之后,中国发现这飞机确实好用,比自己的歼-6和歼-8,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想要向俄罗斯求购苏-27的生产线。1995年刘华清访问俄国,坚持俄国对中国转让苏-27生产技术线,根据合同112厂在15年内制造200架苏-27,俄国仍然提供200架飞机所需要的发动机和设备,1997年自行生产的苏-27命名为歼-11A。

一开始,俄罗斯并不想将苏-27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当时中国代表威胁俄罗斯,你要是不转让技术,我们就不会再购买苏-27了。那个时候的俄罗斯穷得叮当响,除了中国也没人愿意买苏-27了,万般无奈俄罗斯答应了,以25亿美元的价格,由俄罗斯人提供技术和零件,协助沈阳飞机制造厂在中国生产200架苏-27SK,这批飞机被命名为歼-11A,也就是说,歼-11是完完全全的苏-27中国复刻版。

中国空军于1993年开始计划、1995年12月同俄方正式谈妥、1998年开始组装首批2架量产型的“934”工程(即苏-27SK的生产线引进工程)所造出来的那多个批次、共103架歼-11型战斗机(后续升级为歼-11A)。

根据资料,这笔交易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总金额是25亿美元,另外一种说法是60亿美元,不管哪种说法,苏-27的价格都非常便宜。第一种说法,只有不到1,000万美元一架,后一种说法是3,000万美元一架。然而,就算这么便宜的买卖,中共还是要骗俄罗斯。在生产了95架之后,中国觉得俄罗斯人的技术,我差不多掌握了,图纸我也是有了,制造工艺俄罗斯专家也帮我们搞明白了,我现在不需要俄罗斯人再帮我们了,那怎么办呢?撕毁合同。

俄罗斯人一直按照合同向中国提供飞机零配件,并且先后派遣100多名技术专家来沈阳指导设计和生产,然而就在2004年,中国突然不干了,突然通知俄罗斯,后续的100架苏-27我们不要了。俄罗斯人当时傻眼了,我们以全世界最低的价格给你提供当时我们最先进的战斗机,提供你技术图纸,帮助你生产制造,可是到头来你却把合同给撕毁了。

中国撕毁合同的理由是,苏-27技术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战争,所以我们不要了。但搞笑的是撕毁合同之后,中继国续生产歼-11B。歼-11A是俄罗斯生产的零件,中国组装,慢慢国产化,歼-11B是同样的飞机,只不过所有的零件都在中国生产。那就奇了怪了,既然你觉得苏-27性能不好,撕毁了合同,你现在为什么又要继续生产歼-11B?你使用苏联人的技术图纸生产的歼-11B侵犯苏联人的专利,没有给俄罗斯人交一分钱,俄罗斯人对这个事情非常生气。

在“906”和“934”工程推进的同时,中国军队也在同步推进着吸收、消化、升级、改进苏-27SK系列的计划。其要义是通过对苏-27SK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改进,确保其航电和火控系统达到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的后期型水准,能够抗衡美国空军的F-15C与日本空自的F-15J型战斗机,并具备相当程度的多用途性能。这一计划最后的产物是歼-11B/BS型战斗机了(含海军型歼-11BH/BSH)。

进入21世纪后空军发现了苏-27的很多问题,1、座舱设备落后;2、倒卡雷达(一顿重的雷达只能在100公里范围内发现10目标个并攻击1个);3、机载计算机运算速度25万次每秒计算速度还不如飞豹的一个零头(F-15E的计算机4500万次每秒,歼轰-7A的计算机4000万次每秒),在使用半主动中距离空空导弹时敌人的导弹已经解算完毕命中目标苏-27的数据还没有解算完成;4、没有红外/紫外导弹告警装置。

中国空海军理想的战机是苏-27的机体加上F14的电子设备,而歼-11B的改进就是这个方向。 苏-27作为改装平台的优点:航程远,当年巴黎航展可以从莫斯科直飞巴黎,从来不知道副油箱是啥(歼10CE交付巴基斯坦时带了3个副油箱,航程、滞空时间不如F-16也是巴基斯坦较晚采购歼10的原因之一);平台价格低,当年的单价3000万美元左右一架,比F-14的5000万+的单价便宜多了。

2002年沈飞获得了歼-11的主导权,2006年末歼-11B原型机开始公开出现。 歼11B的改进:1、换成了PD平板缝雷达,同时发现20个目标并攻击6个;2、座舱换成了一平六下坐舱;3、飞机结构使用复合材料替换解决不了的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占比上升到百分之9钛合金上升到百分之15,使用大尺寸整体钛合金锻件代替大毛锻件焊接法,最大起飞重量降低到28吨,寿命增加到4000小时;4、座舱盖材料换成了有机玻璃;5、飞控系统改为了国产四余度电传飞控(数模混合);6、使用霹雳8和霹雳12替换了不可靠的R73和R27;7、全部安装红外/紫外导弹告警装置;8、使用国产头瞄;9、在进气口加装屏蔽罩,减少反射面积;10、采用涡扇10发动机。 

由于研发进度的问题,歼-11B/BS在立项之初一度要求具备的多用途能力最后并未“落地成锤”,在中国空军中承担的战术任务长期以建立空中战斗巡逻区、夺取并保持战区制空权为主。而空军在21世纪初要求相当急迫的战役纵深遮断任务则改为向俄方进口76架苏-30MKK型重型双重任务战斗机(后来海军也进口24架苏-30MK2型战斗机)临时加以解决。

歼-11B加装了这个雷达、那个飞控。其实根据后来中航集团院士丛书,早期的歼-11B什么都没有加装,就是完完全全的国产版苏-27。后期的歼-11B和BS换装国产的显示屏和一些飞控罢了。沈飞制造厂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空军心里一清二楚,当年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的飞机,40%都有质量问题,你现在刚有了俄罗斯的技术图纸,你就要自己改装?歼-11A还是俄罗斯人提供的零部件,技术都还没有吃透,怎么可能让你自己研发?所以,当时空军给沈飞下的命令很简单,歼-11B就是完完全全的国产化,但是不要修改哪怕一个螺丝。在1998年12月,第一架歼-11升空,但其实这架飞机一年前就组装完了,但是经过地面滑跑试飞后,发现质量不过关,需要重新拆开,重新组装。俄罗斯人运来的零配件,自己组装都出了问题,可见当时的生产质量有多么不靠谱。

歼-15

伴随着歼-11B/BS的大批量生产入役,国产“侧卫”第二阶段改进型还衍生出了歼-15型舰载战斗机。在歼11B的基础上,结合从乌克兰引进的一到两架T-10K原型机,研制出了歼15舰载机,配套从“瓦良格”舰改装而来的“辽宁”号滑跃航母。歼15也先后发展了4个型号,包括基本型的歼15、双座的歼15S、电子战型歼15D和弹射型歼15T。

当时中国本土机种中也没有适合改装当作舰载战斗机的的型号,于是中国发展一款配合瓦良格号使用的舰载机便提上日程。 舰载机的选择;舰载机有三种方案

一、在成功研制的歼10基础上研发双发战机,作为舰载机

二、引进苏33战机

三、在国产化的歼11基础上研制舰载机。

第一种方案经过研究后双发版歼10被淘汰了,原因如下;

1、海军航空兵对歼-10陆基战斗机的使用非常不满,因此,歼-10不可能成为舰载机,海航对单发的歼-10体验不佳。海军航空兵仅在东部战区装备了一个由歼-10A/S战斗机所成的飞行团,成了海军航空兵的一棵独苗,仍然采用机械扫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主要外挂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和霹雳-8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属于典型的用于夺取战区制空权的制空型战斗机,不具备使用鹰击-91反辐射空地导弹,对海对地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

2、由于歼-10A/S采用单发俄制AL-31FN型发动机,推重比也就一般,存有空中停车这般特殊风险,一旦在海上发生空中停车这样的严重事故,飞行员只能弃机跳伞,而海上搜救飞行员显然是一个大难题。

3、最主要的是海航歼-10飞行团,发生过三起撞鸟飞行事故,其中,一次导致战机坠毁飞行员牺牲,对于单发的歼-10海航对其心有余悸,死活不愿再增加其他的歼-10飞行团,哪怕具备对海对地打击能力的歼-10C型海航也不愿再装备海军航空兵对于歼-10战斗机的体验并不满意,特别是撞鸟事故发生时,没有一架单发的歼-10能幸免,飞行员能够成功跳伞保命就谢天谢地了。

4、对于这架采用三角翼气动布局,且机翼不能折叠、单发动机机内燃油少、滞空时间短、作战半径小、执行战巡任务时得携带2大1小3只副油箱升空的歼-10最后很可能沦为尴尬的短腿猫而高不成低不就,

5、腹部进气结构对舰载航空兵来说是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采用机腹进气道的舰载战斗机,海军决策机关经受不起失败的风险,不敢尝鲜。第一种方案淘汰。

第二种方案;2000年,中国向俄罗斯对苏-33舰载战斗机进口表达意向,中方希望获得50架苏-33舰载战斗机,同时要求进行相应的技术转移,俄方相信中国在歼11B战斗机基础上研制舰载战斗机的技术方面出现障碍,才转向俄罗斯寻求购买苏-33舰载战斗机的。这种战斗机在结构上与苏-27SK战斗机是有重大差别的,因此苏-33舰载战斗机使用专门的生产线,要重新启动生产线。

双方需要讨论投资的话题,谈判中,中方也表达了对苏-33舰载战斗机技术的一些疑问。毕竟这是1993年以前生产的海军战斗机,苏-33舰载战斗机从服役开始未进行过改进,航电、雷达系统是90年代初期的,只能作为歼击机运用R-73、R-27等空空导弹。因此中国不会接受原型的苏33舰载战斗机,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尤其是雷达的换装或者改良,火控系统、飞控系统也需要进行改良,这些设计也要先期的资金投入,与苏-30系列战斗机所不同的是只有中国对苏-33舰载战斗机有兴趣,这样整个先期费用、工厂生产线的重新启动费用加起来非常高。

在21世纪初俄罗斯宣称中方在洽谈苏33的引进合同,谈判长年毫无进展,俄最低希望出口40架苏-33改良型战斗机,基本费用最低大约需要20亿美元,这是因为重新启动生产线需要建设投资,中国希望首先获得2架苏-33舰载战斗机,俄军事工业界基本予以否定,因为没有一家工厂会重新启动生产线而只生产两架苏-33舰载战斗机,俄也不可能出售海军航空兵现有的苏-33舰载战斗机给中国,谈判总是重复不断,毫无进展,俄方认为中国无意进口成套的苏33舰载战斗机,只是需要引进技术,这是无法接受的,在中国不购买苏33的前提之下,不会转移苏-33折叠翼等技术给中国,俄方认定已经没有进一步谈判的必要,第二种方案淘汰了。

第三种方案;中国专家频繁地访问了乌克兰的滑跳甲板模拟中心,很快发现了那架T10K-3原型机,除了飞机之外还存放了二、三套供苏27K测试用的尾勾,直接希望购买,这架废弃飞机在2005年前后出口中国,乌克兰国家武器进出口公司2007年也向中国提供了一架苏25UTG舰载教练机,从2005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谈判购买苏-33舰载战斗机装备的尾钩,最终中国在2006年从联合体购买了4套。

首架歼-15舰载战斗机在2009年11月开始进行了滑行、机翼折叠试验,原型机从2010年夏天在阎良试飞中心进行了首次成功地滑跳起降测试效果完全理想,开始试飞,第二架从2011年开始加入试飞,第3架歼-15舰载战斗机是进行武器测试、雷达整合工作的全功能型,雷达是国产改良型,追加了对海搜索、攻击模式,使其有能力使用中国生产的大型反舰导弹。第三种方案成功。

就这样2006年,成飞、沈飞同时竞争舰载战斗机计划,成飞以歼-10双发战斗机投标,最终败给了沈飞提出的歼-15舰载战斗机。 其实从歼-15型舰载机的研发过程,再到歼-15的技术性能来看,对歼-15的性能实在没法过于高估。毕竟歼-15的研发初衷和研发目标,就是首先解决中国海军固定翼舰载战斗机“从无到有”的问题,且由于“辽宁”号航空母舰改造、形成战斗力的节点要求非常急迫。

因此,歼-15在研发过程中,部分采取了短平快的研发方式,也就是基于T-10K-3和T-10K-7原型机,首先拿出一个能用的舰载机的框架出来,部分能研仿的分系统直接研仿,能自用的分系统则直接沿用国产成熟系统,先确保飞机按照节点定型再说。这种“速度服从于性能”、“速度优先”的研发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歼-15型舰载机的性能“上限”,而部分机载分系统沿用国产成熟系统的做法,则决定了歼-15性能拓展的边界。比如歼-15型舰载机的气动设计、飞控系统等,采取了相当直接的“黑箱设计”,而机载航电、火控系统等,则直接沿用了空军现有的歼-11B和歼轰-7A等机型的同类系统。

歼-16

歼-11源自苏-27,而歼-16则源自于苏-30。1999年低价位中国特制版的苏-30M KK首飞,而到了2001年,中国就已经用上了苏-30M KK。中国取消订单是在2004年的事情,所以中国这个算盘算得非常清楚,是在从俄罗斯获得了苏-27和苏-30两款战机之后,才取消了和俄罗斯的订单。俄罗斯虽然生气,但90年代实在是太穷了,设计局需要订单才能存活。在90年代末期,俄罗斯知道苏-27的弱点,想要改进苏-27的性能,但是没有钱,就找上了中国和印度,分别开发了苏-30M KK和苏-30M KI,分别由中国和印度人出钱,俄罗斯负责研发。

苏-30的出现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苏-27虽然气动布局不错,但是航电、雷达、飞控系统太过落后,急需改进。第二,苏-27是一个专门负责对空的空优战斗机,但是当时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需要一款能够既负责对空、又能负责对地、对海的多用途战斗机,特别是中国需要一款重型战机,能够携带大型反舰导弹对海上目标形成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功能战机苏-30诞生了。

苏-30M KK因为是由中国出资共同研发的,所以中国方面是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在这些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加上之前仿制苏-27的经验,由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发出来的就是歼-16。在引进苏-30十几年之后,2013年第一架歼-16首飞,2016年歼-16终于服役。在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沈飞花了15年时间才复制了俄罗斯苏-30,开发出了歼-16。歼-16相比歼-11性能确确实实得到提升。

歼-16更换了中国自己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和飞控装置。老版的苏-27和歼-11是勉强具有100公里左右的超视距作战能力,面对美国的F-15、F-16只有被打的份儿。歼-16具有更强的多功能性。它不仅可以对空,而且可以对海、对地。中国极其失败的歼轰-7服役之后,以极高的事故率和可悲的飞行性能闻名于世,歼-16的出现,可以说是挽救了空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歼-16可以配备中国空军的各种型号的对空、对地、对海武器,装载大型的反舰鹰击导弹也不是什么问题。同时,由于雷达航电的更新,有能力去制导射程更远的霹雳-12、霹雳-15等对空导弹,超视距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2005 年空军战略开始转变着重强调攻防兼备战略,这就要求空军具备打击能力的现代战机数量进一步增加以提高整体打击能力,不过已有的不足百架的苏30MKK显然无法承担这个重任,数量缺口至少在200架以上。2005年俄罗斯开始向中国推销改进型的苏30MK3希望得到中国的订单,这种飞机换装了全新的相控阵雷达和对地攻击武器多用途能力进一步增加但是单机价格也增加到了5000万美元以上,随着歼轰7A取得重大进展苏30在中国止步于MKK。

2010年之后歼轰-7A和苏-30MKK开始了升级,升级后的歼轰-7AⅡ在歼轰-7A的基础上改进了航电设备重点加强了电子战能力,可以使用国产新一代电子干扰吊舱,成为“咆哮豹”。在演习中歼轰7AⅡ在预警机、高新机的掩护下,对S300防空系统的打击效能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另外使用了新型弹射座椅提高了低空救生能力。苏-30MKK在不改变雷达的前提下换装了新型火控计算机提高了多目标打击能力,使用霹雳12和霹雳8作为空战兵器。

2011年10月,中国通用航空展上,一架表演的歼轰-7A不幸失事,试飞员余锦堂同志牺牲,歼轰7A自身平台的飞行性能不太理想仅为二代机水平。俄罗斯孱弱的机载系统限制了Su-30MKK性能,包括雷达和电子战能力都与F-15e这种多功能战机的标杆有差距,因为采用俄制机载系统,也无法挂载中国近些年研制的对地武器,这大大限制了苏-30mkk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能,无法发挥出机体的全部潜力。

同时,太过集中地使用苏-30mkk,导致这个机的机体寿命消耗太大了,而且,苏-30mkk只是第一代强化的机型,也存在一堆的问题,具备部分重载能力,但机体寿命仍然比较短而且空优能力大幅度弱化(苏-27研制的时候,也面临满载8g过载需要的机体强化导致超重的问题,所以只能选择空优内油5.5吨,多功能8吨内油,但8吨内油是没法满足8g过载的)。

为此,沈飞以歼-11的机体为基础,升级改造出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武器挂载方案和航电系统进一步升级的歼-16, 2011年10月17日歼-16在沈阳首飞。2013年初正式公开该战机。 歼-16最突出特点在于,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非常先进,能够长距离对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标进行搜索和全天候精确打击,航程远、载荷大。歼-16是为了弥补歼轰-7性能老旧而且苏-30mkkk机载系统过时而研发的机型,贯彻延伸了歼轰-7A和Su-30MKK的使用定位并加以完善,是一种攻防兼备、多种用途、可嵌套于体系作战模式中的主力兵器。

歼-11BS改进航电、武器载荷,结构再优化,更换涡扇10B发动机。这时就是歼-16了。歼-16的发展中是参照苏-30MKK,算是苏-30MKK的中国版本,苏-30说白了就是苏-27的改进型,双座,空战任务是防空、制空、截击,后来又被冠之多功能战斗机,实际上防空轰炸是其本职任务。而歼-16是参照苏30Mkk发展的类似功能的衍生版本,增加了对地对海攻击轰炸能力,作战数据链、对地武器配置、航电系统都要略强于苏-30。

歼16的出现无疑是替代歼轰系列战机和早期苏-30战机的,所以歼-16可以认为是中国版苏30加强版。 歼-16战斗轰炸机所承担的任务将与苏-30MK2大致相同,武器系统也基本相似,包括一门30毫米固定式机炮,机身、机翼挂点可挂载用于空战的近距红外格斗弹、中距雷达拦射弹,以及包括反舰导弹、反辐射导弹在内的众多空面/空舰导弹。与只能使用进口的俄制武器的苏-30MK2不同的是,歼-16战斗轰炸机完全实现了武器系统的国产化,可使用的导弹包括了PL-10先进近距空空导弹、PL-12主动制导中距空空导弹、YJ-83K空舰导弹、KD-88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YJ-91反辐射导弹等。

苏-35

中国空军300至400架苏-27系列战斗机中,仅有98架苏-30MKK/MKK-2战斗机以及国产歼-11B战斗机属于1990年代技术水平,剩余200多架苏-27SK/UBK/歼-11则属于1980年代技术的战斗机,整体技术老旧,而西南的印度,单单苏-30MKI战斗机超过270架、东边的日本早有约200架F-15J战机,韩国亦开始装备配有相位阵列雷达的F-15K战斗机,台军亦有超过300架属于90年代技术的欧美战斗机、东南亚也开始装备苏-30MKM、F-15SG等先进战机。

2007年,苏霍伊飞机公司在如科夫斯基市正式向媒体公开了首架苏-35战斗机(901编号)试飞机,俄罗斯对于-苏35战斗机的出口予以高度的重视,普京总理和梅德伟杰夫总统直接视察了这架试飞机。俄航空工业界的分析家普遍认为对苏-35战斗机竞争最强有力的西方战斗机首推F-22A和F-18E/F,Su-35的机动性远远在F-18E之上,也好过F-22A,重要的是Su-35的市场问题,Su-35对于俄空军而言,只是过渡战斗机,只是能够帮助俄空军熟悉第五代战斗机使用的先进武器和航电管理系统。

因此俄空军主要期待的是2013-15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的全新型第五代战斗机,俄罗斯空军只表示购买至少2-3个团,也就是48-72架。这一订购量当然不能满足苏霍伊的胃口。因此苏霍伊还是把苏-35战斗机的市场重点放到了海外,苏-35战斗机的俄罗斯空军版称作苏27SM2,印度由于苏MKI计划,同时还有可能与俄罗斯积极研制出口型的第五代战斗机,因此,全面进口大量苏-35战斗机不太可能,至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即使进口苏-35战斗机,鉴于昂贵的价格,需求量不会很大。

新苏-35和1995年在巴黎航空展上展出的Su-35相比改动相当之大。新内称苏-27M2,而早期改良的苏-35称作苏-27M。苏-27M的设计,在1985年前后就提出了要求和概念,为了加快进度,首架原型机在1987年出厂,称作T-10M,1988年6月试飞。首架全新的Su-27M在1992年4月完成的首次试飞,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展上,还出现了Su-37的编号,装备AL31FP矢量推进发动机、H011M1相控阵雷达的Su-35称作苏-37。

1995年亮相的703号机在外形上与新苏-35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拥有前翼。旧苏-35的前翼后掠角为53.5°,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51.5~+3.5°,使旧Su-35的翼根负荷更低,能承受更高的过载,过载比苏-27S大大约1个G,滚翻、高攻角的稳定度增加,升力系数也大大提高。在实施30度攻角时,旧苏35的最大升力系数从苏-27S的1.79提升到2.1。而2007年亮相的新苏-35战斗机取消了前翼。新一代大功率117S发动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新苏-35战斗机的机动性。可以对取消前翼造成的机动性损失进行相应弥补。旧苏-35战斗机使用机内燃油的最大作战半径达到1500公里,而新苏-35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在同等条件下达到1800公里,

苏-35战斗机最强大的系统之一就是具有目标探距达400km的IRBIS-E无源相控阵雷达,旧苏-35战斗机使用的H011无源相控阵雷达对战斗机目标的前视搜索距离为150公里,后视搜索距离为60公里。分辨率为20米,能够同时边跟踪边扫描15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4个目标。对3平方米空中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到350-400公里,能够同时搜索30个空中目标,同时打击其中的8个空中目标,分辨率达到了1米的精度,挂载了射程达到400公里的172C-1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20公里的3M-54AE空对舰导弹等。就算是苏-57的主动阵列雷达都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

Su-35的S-108通信系统与NKVS-27自动化地面管制设备,能在苏-35、苏-27SKM、苏-30MK与其他飞机之间组成通信、资料交换网路。并作为自动化战管中心,此外S-108还能进行无线电转发,担任地面管制中心与其他飞机的中继站,这意味着其他战术机队可以与Su-35构筑的警戒网整合在一起。4架苏-35战斗机能构筑2500~3200km的防卫正面,预警范围远大于预警机,而且生存性又极强,新Su-35在发动机、雷达、武器进步几乎半代,而且诸多的苏35战斗机分系统技术可能直接运用到第五代战斗机上。

推销苏35战斗机的工作成为苏霍伊集团未来若干年的主要努力方向,作为出口市场,直接瞄准了希望获得4++代战斗机的国家。使用苏-30MKI/MKM/MKA系列和苏-30MKK/MK2飞机的国家有可能购买少量的新苏-35战斗机。中国是被首要考虑的国家,飞机公司也很好地研究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早期购入的苏-27SK/UBK仅有2000小时或20年的飞行寿命,以一年飞行100至150小时计算许多战机即使保养良好也会在这几年达到寿限。因此开始需要新的一批飞机,中国对俄出口大量民生必需品,不采购高单价武器系统,中俄贸易将不平衡,因此采购俄系武器可以同时解决军事需求与贸易、外交问题,决定重点向中国推销Su35战斗机,

但是俄军事工业界、军队内部、出售还是不出售苏35战斗机给中国是非常大的争议问题,应该出售、不能出售的答案各说一词者众多,军事工业领袖的意见,多数主张不应该出售,部分人认为需要资金,在确保不被盗版克隆的情况下,可以出售,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不被盗版,政府高层从政治、外交等全球利益主张出售,希望尽快出口苏-35战斗机,降低单价的生产成本。主张出售派显然是主流,出售苏-35战斗机的政治许可直接来自普京本人,但是在第五代战斗机正式服役之前,俄对华出售Su-35的态度将会相当保留,也不会向中国出售单一的苏-35战斗机单项技术,例如雷达、发动机,对华军事技术必须保留10年的优势,这是俄军事工业界从90年代以来墨守的成规。

中国军方也展现对苏-35战斗机的兴趣,中方看重Su-35的真正原因是117S发动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要达到欧美、俄罗斯的水平,还有漫长的道路,因此发动机的技术,哪怕是部分技术转移,是中国在苏-35战斗机问题上最希望达成的,中方的基本思路是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还是要借鉴俄罗斯的发动机技术,另一项苏-35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当然是IRBIS被动相控阵雷达,中国在得到了苏-35战斗机开发的必要资料后。2008年珠海航展便开始传出可能采购的传闻,俄方的要价也在提高,那就是不进口整体飞机,单一的发动机、雷达技术是不会转移给中国的。俄罗斯要求中国购买整机型的苏-35战斗机。

2010年11月初俄国防部长率部访问北京,就沉寂多时的中俄军事交易问题进行谈判。俄方已考虑出售117S发动机,甚至双方已开始就苏-35战斗机的交易进行初始谈判,谈及外销型苏-35战斗机的性能以及与中国现有的Su-27,Su-30MKK整合问题等,双方在这次会谈中,就Su-35是否适用于中国空军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方希望获得4架苏-35战斗机,而俄罗斯认为至少需要进口40架,双方2012年传出即将签订48架合约,不久又传出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没谈拢,谈判可能破裂,不过双方都比较积极保留了合作空间,特别是预见与美国关系可能发生的摩擦之后,中国决定要全面加强与俄罗斯的政治、战略伙伴关系,因此苏-35战斗机问题是政治决定优先,苏-35战斗机购买就重现曙光,双方也在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有了共识。

2013年1月中俄就苏-35战斗机签订政府间合作意向书,等于是做出了确定这项交易的政治决策,协议的数量是24架,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数字,但交易细节仍需谈判。这批24架苏-35战斗机是比照俄军的标准版,俄方希望原装出口以避免消耗额外的资金与时间,不包含技术转移,不过中方要求俄把部分中国航空工业界自己生产的武器系统、传感器、数据链整合到Su-35上,此后中方代表团在2013年6月5日与2014年6月17日观看苏-35战斗机展示飞行。这也是签约前排定的展示飞行。中方参访团了解飞机的性能,并在之后与俄方讨论,特别聚焦在飞机的操作与后勤方面。

关键问题还是围绕进口数字、技术转移,通过谈判战术,中方非常清楚还是不可能攻克制造117S那样的发动机难关,并未要求任何技术转移,谈判具体的技术细节、价格,尤其是苏35战斗机的单价,密集的谈判主要包括什么样的武器系统将是中方需要的,为了签约,仅仅是确认有关的技术参数就需要上千名专家参与,尤其是中国版数据链作战体系,苏-35战斗机中国版必须既能够与现役的俄式战斗机实施一体化作战,也必须同时能够与海空军的KJ200/2000和其他中国产战斗机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数据共享。

Su-35雷达接近400公里的探测距离、高度机动化的360度/正负15度矢量推进技术、超音速巡航能力。苏35战斗机的技术虽不如F-22那样全面采用最先进科技,但仅其雷达与武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L波段主动相位阵列雷达、超长程武器等都仅此一家。对苏35战斗机技术慢慢消化、摸熟,同时视下一代有源、无源相控阵雷达、更大推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进度,有选择地继续进口部分俄式子系统,继续进行技术的获取,即使没有俄罗斯的帮助,也可以自己动手改良,这样来节省总体投资费用,在苏-35战斗机的框架协议之下,中方还会购买更多的117S发动机,接着海军歼15、歼16多用途战斗机如果也换装117S。

总结

中国空军1990年代初引进苏-27,后来又引进苏-30,过了20年后又引进苏-35,而这些都还是苏-27一个体系内的小分种而已。可见,中国航空工业真正的创新极少,基本都是从前苏联现在的俄国引进成熟机种和发动机技术仿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航空电子设备,而中国最新式的航空电子设备则是1980年代中美关系蜜月期从美国和欧洲获得的。中国在1990年代后还引进了大量前苏联的军工高科技人才,他们在中国定居,中国的战机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他们有很深的关系。现在的歼-20和歼-35的隐身技术基本都是中国黑客从美国国防部盗取的资料,还有1999年中国获得的美国F-117攻击机的残骸。至于说歼-36和歼-50,基本也是这些技术的延续。

标签: 独家专访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

公投中心

中美开战会在南海还是台湾海峡?

Partial results

  • 1. 南海: 426
  • 2. 台湾海峡: 492
  • 3. 不会开战: 492
Total votes: 1410
Vote
1. 南海
2. 台湾海峡
3. 不会开战
Partial results
sp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