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军事 / 歼-20是前苏联米格1.44的改型加美国F-117的隐型技术

歼-20是前苏联米格1.44的改型加美国F-117的隐型技术

作者:看美西记者管适综合报导 — 已发布 2025-04-20 03:20, 上次修改时间: 2025-04-20 15:12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来源:看美西资讯网
稳坐俄罗斯航空界的第一排交椅的国家航空科学研究院院长费德索夫院士表示,歼-20战机的设计方案绝非中国原创,理由是中国在研制歼-20时大量使用了前苏联米格1.44的数据与零部件。
歼-20是前苏联米格1.44的改型加美国F-117的隐型技术

歼20和米格1.44的鸟瞰图

歼20和米格1.44的鸟瞰图

 

 

中国当代军事技术基本来源于俄罗斯

据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2014年2月12日报道,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米哈伊尔-巴拉巴诺夫、瓦西里-卡申和康斯坦丁-马基延科2013年出版新书《中国国防工业和武器贸易》,详尽描述中国国防工业特点、行业主要指标、管理方式,以及军事产品出口结构。该书指责中国盗窃俄罗斯尖端技术,称中国军工产业正依靠“廉价劳动力”侵占俄罗斯在全球军事装备贸易中的地位。

俄专家在书中说,尽管中国国防工业的技术瓶颈众所周知,但是中国仍在继续向全球和地区武器和军事设备市场稳步渗透,就像蟒蛇吞食自己的猎物一样。而且重点放在利用便宜的、高质量的、相对简单的武器把俄罗斯排挤出传统市场上。显然,中国战略家明白自己无法与西方领先设计理念竞争,因此采取务实目标,首先试图打败俄罗斯这个北方“导师”。

1992-2000年中国国防工业占据了巴基斯坦和伊朗“桥头堡”;2001-2005年向科威特渗透,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发力;2006-2012年开始进军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秘鲁甚至委内瑞拉市场。中国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最大的伙伴是作为印度地缘政治对手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及传统盟友朝鲜、伊朗、缅甸、苏丹和埃及。

巴拉巴诺夫、卡申和马基延科在书中指出,2012-2013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迎来全新的第四阶段。此前在2004-2012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第三阶段,北京可能受到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的鼓舞,试图完全摆脱对北方邻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依赖,但是在遇到一些挫折,全面分析了民族国防工业增长极限之后,这种狂热有所降温,因此中国重新进口俄罗斯较为先进的、商业上较为适宜的武器系统。双方初步达成了出售24架苏-35最新型战斗机的协议,并且还在就订购4艘677E型“阿穆尔”级常规潜艇进行谈判。

中国军事专家指出,中国在电子技术领域早已与俄罗斯拉开差距。苏-35战斗机的电子设备较为落后,难以满足解放军的要求。如果不能为其换装中国的电子设备,该机只能满足南美、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需求。“阿穆尔”级常规动力潜艇交易,实质是在俄本国AIP系统研制失败后与中国进行技术交换,俄方提供部分声呐、艇壳建造工艺方面的技术,换取中方成熟的AIP系统。而电子产业和AIP系统的技术则是中国在1980年代以后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

歼-20是米格1.44的改型

米格1.44是一款重型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具有19米的机身长度、15米的翼展和4.5米的高度,空重为18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35吨。其动力系统采用了两台AL-41F涡扇发动机,具备最高可达2.6马赫的飞行速度和20公里的使用升限,超音速航程达到2000公里。此外,它还配备了一门30毫米机炮和一个内置弹舱,能够携带四枚空对空导弹。

米格1.44的设计采用了非常规的鸭式布局、三角翼及双垂尾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与优异的机动性。1988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米格1.44战机的设计图纸,并开始生产试验机。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失去了研发经费,导致米格1.44战机项目陷入停滞。直到2000年,米格1.44原型机才开始正式首飞,但由于性能不够理想,该项目最终被俄罗斯国防部废弃。

俄国家航空科学研究院院长费德索夫院士表示,歼-20战机的设计方案绝非中国原创,理由是中国在研制歼-20时大量使用了前苏联米格1.44的数据与零部件。米格1.44战机的确与歼-20有些相似,例如它的近距耦合鸭翼与无尾三角翼,这些设计都在歼-20上有所体现。费德索夫院士坚称,中国为了加速歼-20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不惜斥资5亿美元从俄罗斯引进相关技术。他也指出,尽管歼-20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米格-1.44的设计元素,但可能由于设计整合过程中的挑战,导致了一个显著的设计缺陷:即其鸭翼与主翼并未完美地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一结构特点可能无形中放大了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引发了外界对歼-20隐身性能的质疑。

巴拉巴诺夫日前撰文指出,歼-20的主要灵感来源显然来自米格1.44,其机身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单机身,高位大面积三角翼,全动水平前翼,机尾没有水平翼,只有两个设在机腹下的大安定面,还有发动机,这一切显而易见直接借鉴了米格1.44的创意。但是,歼-20原型机如此偏爱俄罗斯淘汰的米格1.44,显然有点奇怪,而且许多设计方案,如水平翼、大安定面等,明显不符合飞机的隐形要求。

Defence Aviation提到,“(歼-20和米格1.44)同样都有鸭翼和V形尾翼,这意味着中国在研制这种飞机的时候,时不时会想到俄罗斯的那架飞机”。然而,歼-20和米格1.44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歼-20的核心是拥有隐形技术,而俄制米格1.44的设计和最终制造都是为空中格斗着想的。据Defence Aviation表示,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米格1.44的机动性非常之强。

《武器出口》(Arms Export)杂志主编安德烈·弗洛罗夫(Andrei Frolov)提到,中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生产五代机的程度。据Warfiles网站报道,弗洛罗夫说,“特别是(不能生产)强大而可靠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以及电子战设备,反过来说,我们(俄罗斯)对歼-20研发的参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弗洛罗夫提到了将24架俄制苏-35战机连同最新的俄制AL-41F1发动机(也就是117发动机)完整出售给中国的交易。中国不需要飞机本身,而这些发动机对五代机的继续研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2015年,经过长期谈判,中国终于签署了从俄罗斯引进24架苏35的合同,随之一并获得的117S发动机尤为引人注目,因为2010年首飞的俄罗斯五代机苏57第一阶段用的发动机也叫117S,其推力强劲,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可以飞到超音速。

中国1999年获得了美国F-117的隐型技术

在冷战阴云密布的上世纪70年代,五角大楼启动了一项颠覆航空史的绝密计划。1974年DARPA的项目招标会上,当多数航空巨头对隐身技术持怀疑态度时,洛克希德公司总设计师约翰逊敏锐意识到:这项研究可能改写未来空战规则。设计团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天才工程师奥瓦霍塞开创性地采用多面体结构设计,这看似退步的"折纸方案"实则暗藏玄机——每个平面角度都经过精密计算,将雷达波精准导向特定方向。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理念,最终催生出颠覆传统空战规则的菱形杀手。

全机覆盖的"铁磁烤漆"工艺要求将飞机像烤全羊般360度旋转喷涂,每层涂料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1毫米。座舱盖采用的黄金镀膜技术,让这个最易暴露的反射源变成了电磁黑洞。这些创新使F-117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麻雀大小,开创了"目视可见却雷达隐身"的战场奇观。为满足隐身要求,传统制造体系被迫全面升级:新型铆接工艺将接缝误差控制在0.2毫米内;电缆系统采用三层防护结构,连导线外皮的印刷字体都严格规范;快卸插销的灌胶工艺确保每个连接点既能快速拆解又防水防磁。这些技术突破为后续五代机研发奠定了工业基础。

F-117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战斗机,美国空军的头号杀手。1978年11月开始研制,1981年6月首飞,1982年8月开始装备部队,美军装备56架,每架4500万美元。F-117最大起飞重量23814公斤,机长20.08米,翼展13.2米,机高3.78米,最大速度0.9倍音速,作战半径1112公里,乘员1人。可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响尾蛇”空空导弹等攻击武器,载弹量2270公斤。

F-117有着非常独特的外形。整架飞机几乎全由直线构成,用了三角形飞翼式前三点起落架布局,机翼下表面与机身上表面是由许多块小平面组成一体的三角面锥(前锥、上锥、后锥),机翼前缘就是机身前缘的延伸,垂直尾翼采用的V字形双重尾,机翼和尾翼均采用没有曲线菱形翼剖面形状,这些都是和常规飞机相异的。采用这种多面外形和尖锐前缘,肯定会增加飞行阻力,使飞机速度下降。为此安装双发动机,以保证飞机的高亚音速飞行时所需的推力。

由于雷达的视界几乎总是在平飞飞机的水平面上下30°的范围之内。因此F-117A上特意使多面体机体的平板与垂直面的夹角大于30°,这样就将雷达波偏转到上下30°范围之外。机翼和尾翼的前、后缘都是雷达波的强反射体,它们确定了反射的主波瓣。为使此反射主波瓣数量少、宽度窄,将前、后缘设计得尖锐笔直,并使机体表面的其他边缘与其平行,如发动机进气口边缘与机翼前缘平行,排气口边缘与机翼后缘平行等,每个舱门盖和口盖,包括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发动机维修舱门、炸弹舱的边缘和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以及机身后部的平面形状均做成锯齿形均,锯齿的边也与机翼前、后缘平行,实际形成四组平行线,把雷达反射波集中于四个窄波束内,这种很窄的波束,使雷达得不到足够的连续回波信号,难以发现目标,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在海湾战争中,第一个对伊拉克发起攻击的就是F-117。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共出动42架F-117战机,飞行1296次,虽然出动架次只占多国部队固定翼飞机出动架次的2%,但却打击了40%的战略目标。他的攻击有效率高达80%,并且在作战中无一损伤。

1999年3月27日,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第四轮空袭。当晚八点左右,一架F-117(编号为AF-82-806)投弹结束后返航,经过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以西60公里的布加诺维奇小村时突然被击中,导致机身失去平衡,难以控制。飞行员一边控制向西靠近北约驻意大利基地的方向坠落,一边向美国空军特种部队的EC-130电子指挥机发出遇险信号。无奈受创过重,飞行员最终只能通过弹射座椅弃机而逃。

事发后第二天,南联盟电台、电视台及报纸争相报道了这条爆炸性新闻,各国新闻媒体也随之做了大量报道。南联盟这个军事小国一举闻名于世,成为第一个击落隐身战机的国家,令各军事大国咋舌。外界纷纷猜测到底是什么武器击落了性能超强的隐身战机,但南联盟官方对此始终保持沉默。

南联盟的防空武器除苏制米格29战斗机外还有萨姆地空导弹,主要型号包括SA-2、SA-3、SA-6、SA-7、SA-9和SA-13。即便是其中最先进的SA-13理论上也不可能击落隐身性能极佳的F-117战斗机。因为F-117的雷达截面积仅有0.025平方米,并针对萨姆导弹的特性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红外辐射办法,例如采用2元喷管,使中短波红外辐射降低90%以上,采用燃料添加技术改变尾焰红外辐射波长等,使萨姆导弹的导引头无法接收到足够的红外辐射能量,也就无法捕捉到F-117的确切位置。

所谓防红外辐射的措施在战斗机上主要靠红外隐身涂料实现,材料的红外辐射特性决定于材料的温度和发射率。红外隐身涂层具有低发射率,高反射率,在红外线辐射频段才有良好的隐身效果,一般由填料和黏结剂两部分组成。目前用于热红外隐身涂料配方中的填料大致分为如下几类:金属填料、着色填料、半导体填料等。黏结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其中以有机黏结剂种类最多,目前可用于红外隐身涂层的黏结剂有氯化聚苯乙烯、丁基橡胶等。

红外隐身涂料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坚固耐用,成本低廉,是目前隐身涂料中最重要的品种。其主要针对红外热像仪的侦查,旨在降低飞机在红外波段的亮度,掩饰或变形装备在红外热像仪中的形状,降低其被发现和识别的概率。此外萨姆导弹采用无目标的漫射方式攻击F-117,那么其命中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随着多国部队进入前南联盟,以及对F-117残骸进行分析,这项军事秘密才公诸于世。事实上,确实是萨姆导弹击落的F-117,但并非SA-13,而是配有激光反隐身系统的新式萨姆导弹。F-117对雷达、红外探测器有隐身作用,而对可见光及激光却达不到隐身的效果,所以美国空军都是以夜间突袭的方式攻击敌方目标。

让美军意想不到的是,在贝尔格莱德以西数十公里的防线上,南联盟的支持者中国在这里试验激光反隐身武器系统,在波黑边界线内的山谷设置了"激光栅栏"。一旦飞机穿过激光栅栏,激光信号就会被遮断,地面接收系统就能迅速判断出飞机的高度和速度等参数,并用激光束跟踪,指引激光制导的地空导弹发射升空,最终将飞机击毁。

3月27日晚8时,F-117轰炸完贝尔格莱德,试验专家已料到F-117的归航之路,启动“激光栅栏”恭侯着它的“光临”,不出所料,F-117届时赴约,被等侯在那里的新式激光制导的地空导弹击落。该弹命中率为90%,双发命中率为96.7%,如果采用四联发,命中率则高达99%。所以F-117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很难躲避萨姆导弹的攻击。此后,美军为F-117和B-2等隐身战机安装了反激光探测系统,一旦发现机身被激光照射到,立即采取大动作进行应急规避,以摆脱激光束的追踪。

据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站2011年1月23日的报道,曾经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担任克罗地亚军队总参谋长的多马泽特洛绍将军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通过分析科索沃战争期间击落的一架美国F117隐形战机的残骸获得了相关技术。据报道,飞机残骸当时散落在一片农田里,大块的有小轿车那么大。美联社援引多马泽特洛绍将军的话说,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中国特工搜寻了这一地带,从当地农民手中购买了飞机残骸零部件。

这架F117战机的部分残骸,包括印有美国空军标记的左翼、驾驶舱盖、弹射椅、飞行员头盔和无线电装置等等,目前都在贝尔格莱德的航空博物馆展出。这个博物馆的副馆长米利塞维奇说,他并不知道飞机的其他部分都哪儿去了。美国军方通过GPS定位发现F-117的残骸在当地中国大使馆的地下室,用钻地弹打击,最后中美双方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

公投中心

中美开战会在南海还是台湾海峡?

Partial results

  • 1. 南海: 426
  • 2. 台湾海峡: 492
  • 3. 不会开战: 492
Total votes: 1410
Vote
1. 南海
2. 台湾海峡
3. 不会开战
Partial results
sp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