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技术来源于澳大利亚和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由于乌克兰地区原来布局了大量的军工企业和重工业,因此乌克兰分家产的时候继承了苏联时代大约30%的军工产能,军工企业多达3594 家,其中包括两座主要的洲际导弹生产厂、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位于黑海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厂。武器装备方面也十分可观,包括6500辆坦克、7150辆装甲车、1500架飞机、7000多门大炮、350艘军舰,1272枚洲际导弹核弹头,2500枚战术核武器。乌克兰通过分家,成为当时世界第三核大国,不但拥有数量可观的核弹,同时还拥有制造弹道导弹、大型军用运输机和航母的能力。
位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州境内的黑海造船厂也叫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在苏联时代叫第444厂。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它是前苏联全部四代航母的诞生地,从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再到基辅级中型航母、库兹涅佐夫级大型航母和未能建成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航母,前苏联这些航母都是在这个拥有2台900吨级龙门吊的大型造船厂内建造的。在大型水面舰艇建造能力上,同样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州的“61个巴黎公社社员造船厂”(第445厂)比它更高产,它为苏联海军建造了20艘卡辛级大型反潜舰,7艘“卡拉”级大型反潜舰(导弹巡洋舰)、4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4号舰乌克兰号未完工)。
苏联解体后那段特殊时期,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中国当机立断启动了“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说过:“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苏联解体前期)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做的贡献。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化工专家)、科瓦连柯(激光专家)、阿诺·阿夫恰茹克(冶炼专家)相继获得国家级友谊奖。
从1990年代开始,截止2010年代,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陆续从乌克兰,获得了一系列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性人才。2002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双引工程”共从独联体国家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正是重点地区。中国驻乌克兰外交官李谦如透露,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苏联当时唯一的航母和大型军舰建造基地就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苏联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瓦良格”号航母、以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均在这里建设。但是“瓦良格”号航母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在苏联解体时都未完工,苏联解体以后就归属乌克兰了,但是乌克兰自己也没有多余的资金继续建造,所以这两艘航母就荒废了。
瓦良格号航母是苏联1143.5型航母的二号舰,与俄罗斯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属于姐妹舰。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尚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分给了乌克兰。2002年,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瓦良格号。2006年,开始了续建。2012年,这艘航母命名为辽宁舰,成为了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进口瓦良格号航母,对中国航母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改建“瓦良格号”航母的经验,中国才陆续建造第二艘和第三艘国产航母。
乌克兰不仅卖给中国了“瓦良格号”航母,还提供了完整的设计图纸。瓦良格号航母的相关图纸,是由中国官方背景的国企出面,以400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购置回来的。早在2000年5月,乌克兰方面就主动找到了中国方面,出价400万美元将瓦良格号相关的设计图纸一并出售给中国。2002年9月,中船重工集团军工部牟成安与总装备部参谋桂士宏带队,踏上了飞往基辅的航班。中国团队还受邀参观了黑海造船厂内部。参观完船厂后,中乌双方很快签署了购买协定,以4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乌克兰方面提供的1981份图纸资料和1484组备品备件工具。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的设计图纸也被中国买到了。据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费舍尔透露,早在“瓦良格”号航母被中国购入的2002年,前苏联唯一一艘计划建造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的图纸落入中国手中。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以“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图纸作为参考,设计中国自己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由于“瓦良格”号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结构上类似,中国完全可以作为最佳的设计参考。
现在的福建舰就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的改进型,没有核动力,没有起跳甲板,吨位基本一样,都是8万吨级。据公开资料显示,山东舰使用了4台最大功率为5万匹马力的435B重型蒸汽轮机,福建舰则使用了435B的升级版也就是435D重型蒸汽轮机,其单台最大功率提升到了6.5万马力,也就是说福建舰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26万匹马力,相当于191.1兆瓦。
众多乌克兰造船厂的航母工程师,比如瓦良格号航母的设计者——“航母之父”巴比奇和航母船厂厂长马卡罗夫也到中国帮助造航母。乌克兰还帮助中国建造与“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相类似的设施,用于舰载航空兵飞行员的训练教学,并向中国出售了4套阻拦索。瓦良格的设计施工图纸,舰载机样机、拦阻索样本、展示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设施和传授舰载机飞行员训练经验等令中国受益匪浅,尽管这些都不是白给的。
航母编队需要大型补给舰。青海湖号舰原本是乌克兰Kherson船厂为苏联海军航母工程配套建造Komandram Fedko级油船,后改成补给舰,又是一个半成品壳子。1995年底大连造船厂便将该船改装完工。经改造后成为中国海军最大的补给舰——青海湖号,满载3.7万吨。中国除了购买这艘补给舰和子系统,还购买了它的设计图纸。青海湖号的引进,让中国获得了宝贵的补给舰使用经验和技术。
既然是航母,肯定需要合适的舰载机。中国计划从俄罗斯直接进口苏33舰载机。但是,早在90年代,苏33舰载机的生产线已经停产,重新启动生产线的成本非常高。中国与俄罗斯反复商谈,俄罗斯漫天要价,而且口气傲慢,关于进口苏33战机的问题,一直谈不拢。最后,中国通过各种渠道,从乌克兰获得了苏33舰载机的T-10K-3原型机。
中国在T-10K-3原型机的基础上,结合国产的歼11B战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出了歼15战机。如果没有乌克兰的T-10K-3原型机,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发展出航母舰载机的时间,肯定会大大延迟。乌克兰的R-27空空导弹为中国研制霹雳12提供了借鉴了,提高了导弹的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中国在解决R-27导弹存在的问题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为后续自主研制出性能更优的霹雳12、霹雳15等空空导弹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初,法国和西班牙也想卖航母给中国,法国愿意卖“克莱蒙梭”号,西班牙提出可以为中国海军建造轻型航母。不过,在权衡利弊后,中国拒绝了。“克莱蒙梭”号性能不错,然而,中国海军要购买,必须经法国改装,还要购买法国舰载机,这是一笔巨大款项,划不来。西班牙的轻型航母方案是不错,但不愿意转让技术。为了加深对航母了解,中国海军还和巴西海军进行交流,从其“圣保罗”号航母上学得不少东西。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是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空母舰的首舰,造建计划代号为「计划1143.7」。该舰起初命名为〝克里姆林号〞,后来又被命名乌里杨诺夫斯克号,源于俄罗斯城市乌里扬诺夫斯克,而该城市则是为了纪念列宁(本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1988年于乌克兰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是当时苏联海军第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也是苏联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苏联解体后,由乌克兰继承该舰,但由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实力不足,在1991年11月彻底停工,后来以废钢铁出售。
基本资料
所属国家:苏联/乌克兰
军种分类:海军
舰级:乌里杨诺夫斯克级首舰
设计代号:计划1143.7
制造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乌克兰)
下订:1986年6月11日
动工:1988年11月25日
服役:原预定1995年12月
结局:1991年11月停工,约有30%完工,1992年2月4日被拆除
载员:2300名船员,1500名飞行组员
排水量:标准:60,000吨、满载:80000吨~85000吨
吃水:约11米
船体体积:长:302.6米、宽:39.5米
飞行甲板体积:长:322.7米、宽:75.3米
动力装置:4座KN-3-43核子反应炉、4座蒸气涡轮机、4轴推进
功率:240,000马力
最高速度:30节
续航距离:基本无限
舰载机:可容纳近70架
24架SU-33战斗机或MiG-29K战斗机或SU-27K或雅克-141垂直起降型战斗机
4架雅克-44预警机
16架卡-27反潜直升机
2架卡-27PS搜救直升机
发射装置:
若干3K95 "匕首"/SA-N-9拳套防空飞弹
(十二座)P-700花岗岩反舰巡航导弹
(八座)CADS-N-1近距离防空系统〔双联AK-630 30mm近程炮、8枚9M311K/3M87/SA-N-11巢鼬舰射防空导弹〕
武器:12座SS-N-19舰舰导弹,SA-N-19舰空导弹,8座CADS-N-1近程防空系统,8座AK-630自动防空速射炮。
侦搜和各须电子设备:
声纳:Zvezda-2 主动搜索/攻击(中低频)声纳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舰体声纳
雷达:两座三面对空搜索雷达;1座MR-710“顶盘”三座标对海/空搜索雷达,D/E波段;2座MR-320M“双支柱”对海雷达,F波段;3座“棕榈叶”导航雷达,I波段火控:4座“十字剑”,K波段,控制对空导弹;8座“热闪”火控雷达,J波段,控制近防系统
电子干扰:2部PK-2、10部PK-10
起飞方式
2座蒸汽飞机弹射器、一座滑跃起飞甲板
其他:两台飞机升降机(电梯)
研制历史
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配备固定翼水平起降舰机(苏一27K)的第三代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代号1143.5型)和“瓦良格”号(代号1143.6型),同时开始酝酿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苏联政府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和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甚至将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证乌舰日后建成能够出海。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于1984年12月开始设计第四代重型载机巡洋舰,计划号码为“计划1143.7”,在1986年完成了初步的设计。于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负责建造,名为乌里杨诺夫斯克的“定单107”移动至造船台。
项目停工
到1991年11月,船厂共加工“乌里扬诺夫斯克”舰钢材29000吨,原子蒸汽发生器已在车间组装。苏联解体后,拨款中断,施工停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已近尾声。一家挪威的公司提出,要乌克兰制造6艘船舶,但是提出要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所在的0号船台修建,而一家美国钢铁公司趁机提出500美元一吨高价收购该航母的建造用钢材,后来该公司总裁发现副总裁开的价无异天方夜谭而违约不再收购。为了赚取外汇,1992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联合决定,为给建造出口船腾出0号船台,将“乌里扬诺夫斯克”舰拆解为废钢。从此,苏联发展了30多年的航母制造工业划上了句号。据《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毁灭历程》,在美国公司出现的时候厂方已经决定必须在四五个月后将该舰解体以解放船台而从一条万吨的光荣级巡洋舰到2012年也未建完上也能看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命运早已注定。由于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建造,而船的主人是俄罗斯,造船的是乌克兰。乌克兰开出的价格俄罗斯不能接受,于是这份遗产就归了乌克兰。1991年11月彻底停工,船体建造率已完成30%,1992年2月4日被拆除。当时其同级2号舰也已经开始开工建造(但没有命名)。
关键技术
由于缺乏西方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人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首次使用弹射起飞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高峰时代,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
(一)弹射装置
苏联历史上曾经在二战前引进过德国的蒸汽弹射滑架系统,拥有过短暂的弹射技术应用的经验,但是这些所有的努力因二战的爆发而被全部中断,所以在航母弹射器技术上的积累几乎为零。苏联于1982年开始了航母弹射器的研制,当时苏联对弹射器的官方称谓为“助推设备”,研制这一“助推设备”的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工厂。为了验证相关的技术问题,该工厂制作了1:10的弹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开始建造第一台实物弹射器。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在1986年将这台弹射器安装到了“尼特卡”航母陆上试验系统。作为苏联第一部弹射器,它的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1986年8月7日弹射器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器和重物之间使用拖车进行连接,其中一次重物弹射时,弹射出去的拖车尾部挂钩却没有挂上阻拦索,拖车载着重物冲向了距离试验地点2.5千米外的荒野。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弹射事故,其中在一次试验中弹射器助推拖车上绑缚的重物脱落,随后弹射器活塞空弹出去,末端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弹射汽缸前部严重损毁。在“尼特卡”系统上连续2年进行了各种试验,中间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后,弹射器最终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跨部门的联合验收试验。
就在1143.7型航母决定装备弹射器时,引发了苏联国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争执。为新航母提供舰载机的航空设计人员反对新航母加装弹射器,因为他们认为飞机如果使用弹射器实施强制加速起飞的话,需要对飞机结构的稳定性能进行强化,否则将会使飞机的性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会大大增加飞机的故障率,而当时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舰载机已经无需助推即可起飞。他们认为新航母如果未来部署在寒冷北方的话,对于弹射器性能的要求也会很高,他们甚至认为为新航母设计的双发螺旋桨式的“雅克”-44无需弹射也能完成常规起飞。
此时黑海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逐渐地更倾向于航空设计人员的意见,而涅瓦设计局的航母设计人员和军方却对“弹射器无用论”严加驳斥。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弹射起飞后的舰载机将会拥有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作战半径。弹射起飞也许会给航母带来摇摆和振动,而且飞行员被弹射时也会比较难受,但是为了获得更佳的作战性能,所有这些不利都是必须要克服的。甚至临终前的戈尔什科夫在谈论起航母弹射器时也辛酸地说道:“如果我们不为我们的舰载机提供弹射起飞的能力,我们这群人将不会得到历史的原谅。”但是让这位苏联海军司令失望的是,随后在“尼特卡”系统进行的试验中,苏联当局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飞机滑跃起飞和着舰训练上,竟没有让任何一架飞机对刚刚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试验!虽然后来当局计划在“瓦良格”航母上对新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试验,但是随着苏联大厦的轰然倒塌,所有设想和计划都化为云雾。弹射器虽然被制造了出来,而且后来经过争论决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装备2部弹射器,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弹射试飞,所以对该型弹射器到底性能如何直到今日也不被世人所知。
(二)阻拦降落
“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的阻拦装置重达100吨,而且体积达到了18×2×1.5米,整个阻拦装置的工作机制是采用液压缸(直径为495毫米,长度为6米)排出缸里的液体来缓解巨大的冲击力,液压缸连接气门控制装置后再连接到储气罐,4条阻拦索分别由4台储气罐来保障其正常运转,它们彼此相距13米安装在甲板下。降落时飞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实施制动,飞机将在飞行甲板上继续滑行80~90米(最优的着舰状态是飞机挂住第2条阻拦索):在这一过程中阻拦装置能够提供2秒钟的制动拉力,飞机将要承受4.5g的过载。而在2秒钟内飞机着舰末端的动能将通过制动装置转化成内能,此时液压装置中的液体温度将升至110℃。
为了保障舰载机正常着舰,乌舰装备了K-4“电阻器”航空管制雷达以及“伏尔加”导航雷达。其中在乌舰建造过程中,为了保障降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K-4“电阻器”飞行管制雷达经过精简后被安装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试验。经过精简后的飞行管制系统被命名为“汽缸”,经过实验证明“汽缸”飞行管制系统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高度自动化地完成对着舰飞机的空中管制任务。这时相关“汽缸”系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由于精简后的“汽缸”系统表现优异,海军部门要求对“汽缸”系统进行模块化定型,使其能够被安装在所有的苏联航母上。另外,乌舰原计划安装激光辅助着舰系统,但是后来海军决定沿用“库兹涅佐夫”号上的“月光”光学着舰系统并使用“阿特沃德科解放者”电视着舰监控系统,该系统所有摄像头全部安装在飞行甲板的主轴线上。
(三)舰体防护
水线以上弹药舱和机库的防护结构设计直到1143.4型“巴库”号才首次被设计人员采用,整个防护结构重达1700吨,与二战期间传统的战列舰的防护结构相比不同,在距离舰体装甲3.5米处使用了防护隔壁。虽然仍然和西方同类型舰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之前脆弱的设计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巴库”号之后设计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终于开始采用水下防护设计结构。它拥有深为415米的3个舱段,由外向内分别为:空舱(扩展舱)、吸收舱(内贮藏燃油)、过滤舱(也被称为导管走廊)。在最后2个舱段之间设置有复合防护隔板,而且复合隔板的厚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复合隔板采用当时苏联生产的A-25型高强度钢板制造。在“库兹涅佐夫”号设计过程中涅瓦设计局专门对实心整体隔板和复合隔板在相同爆炸成力的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最终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隔板的防护性能高出实心整体隔板25%左右。这一试验结果最终促使苏联海军造船总局在最终的 设计任务书上对防护隔板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特别说明:“鉴于之前的相关试验结论证明实心整体隔板不具备更为优秀的防护能力,新舰艇的隔板有必要采用复合隔板设计。”
(四)核反应堆
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核反应堆,直到70年代末为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H-3型核反应堆。KH-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H-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巡洋舰验证了其优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H-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用于载机舰的新型核蒸汽发生装置型号被确定为КН-3-43型,这项改进设计的任务交给了由Ю.К.帕诺夫任首席设计师的高尔基机器制造试验设计局,其技术设计工作是在А.В.阿格耶夫总设计师的主持下完成的,1987年后的施工设计则由И.С.沃京采夫领导。由于在反应堆堆芯中使用了富集度更高的浓缩铀燃料棒(基洛夫级核巡洋舰上的浓缩铀富集度为70%),КН-3-4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的单堆热功率从КН-3型的300兆瓦提高到了305兆瓦,同时活性区一次装料可持续工作寿命也延长到了12年。
按照设计,КН-3-4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是一种成套安装的自动化四回路热中子压水反应堆,其一回路的组成模块包括反应堆主体部分、4台主循环泵、采用套管结构的4个独立式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带有冷凝器的离子交换过滤器及其他配套附件。反应堆的壳体由低合金耐热钢材料制成,在堆芯周围还有反射层材料。上述所有装置设备都垂直装配在铁-水生物屏蔽层中,以防止舰上人员受到辐射的伤害。
反应堆使用经过两次蒸馏的轻水作为冷却剂和中子慢化剂,当反应堆处于高功率状态时,高纯度冷却水在主循环泵的作用下在一回路中循环,从反应堆活性区加热流出的一回路水经蒸汽发生器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КН-3-43型核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发生率高达900吨/小时(蒸汽参数为475℃),经过蒸汽发生器的二回路过热蒸汽被供入齿轮传动式主涡轮机组和汽轮发电机做功。释放出热势能的蒸汽经冷凝器冷却后,再经过离子交换净化系统返回二回路蒸汽发生器。
反应堆提供的澎湃动力绝大部分被转化为机械能来带动螺旋桨推进舰前进,舰上安装有4台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设计制造的ГТЗА-653型自动化多级高转速齿轮传动式主涡轮机组。该型机组于1974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至今仍是苏/俄轴功率最大的船用涡轮机。4台ГТЗА-653型主机的总功率达到了惊人的28万马力,与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输出功率相当,最高航速约为29.5节。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H-3-43型并正式定型。KH-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
海军对新型反应堆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建造期间,有传闻声称苏联海军有意要将新型的核反应堆安装在“瓦良格”号航母上。但很快船厂就否定了这一传闻,因为“瓦良格”号不适合临时改装核反应堆。当时黑海造船厂也没有掌握相关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装配技术,而且苏联当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关军舰出入海峡的政治问题。新型核反应堆在黑海试验场传出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此时的黑海造船厂不具备装配能力。船厂签署的107号订单中规定:黑海造船厂将负责生产新航母的动力设备,其中包括核反应堆、锅炉、蒸汽发生装置。但是黑海船厂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制造核反应堆的特殊厂房,而且这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船台附近,因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核反应堆作为高度模块化的大型组件必须通过船台附近的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但是建造特殊厂房的时间将会花费8—11年,这对于苏联海军当时雄心壮志的扩充赶超计划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台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厂房也会使船台附近的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海造船厂的领导者只能独辟蹊径—建造水上浮动核动力设备厂房。黑海造船厂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经费的条件下,自己出资并且克服了苏联式的拖拉作风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动厂房,它可以通过拖船来进行移动。1991年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黑海造船厂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黑海造船厂试图向俄罗斯出售已经建造完毕的新航母动力系统。而俄罗斯也需要建造浮动式的核动力发电站,但是最终谈判的结果却十分明了,俄罗斯的确需要核动力装置,但是这一订单俄罗斯政府却更愿意给其国内的造船企业而非此时已经分家的同胞兄弟……
(五)电子设备
乌舰配备了各型当时先进的雷达电子侦测设备,包含“神话”卫星侦察系统,对于这舰而言,能将其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到极限,虽然“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可以使用“神话”卫星系统,但是“库兹涅佐夫”数量单薄而且攻击距离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力,对于“神话”系统近2000千米的探测距离显得无福消受。
“墨尔本“号航母
“墨尔本”号原来是英国海军“巨人”级轻型航母的第十一艘“尊严”号,舷号R77。与“巨人”级的前10艘航母相比,“尊严”号不但增加了飞行甲板面积以及机库装甲的厚度,还提高了载机量、排水量等参数。“尊严”号最初只是英国海军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需而建的轻型航空母舰。为了降低成本、缩短建造周期尽早服役,英国人为“尊严”号舰体配置的钢板采用的只是商船标准,一旦结束战争,英国海军将按照计划对这艘航母进行拆解。
然而,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向英国航母提出了引进意向,因此,“尊严”号不但没有被拆解,还重新开工。根据澳大利亚的要求,英国海军为“尊严”号增加了能搭载喷气式飞机的斜角甲板与蒸汽弹射器。改造完成时,“尊严”号的标准排水量达到1.42万吨,满载排水量有1.8万吨,能够搭载三十多架舰载机。1955年,“尊严”号改名“墨尔本”号,和“可怕”号一起被英国海军以83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澳大利亚。
HMAS Melbourne 基本性能标准
排水量 16000t满载排水量 20000t
动力系统 帕森斯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4座Admiralty锅炉,总输出功率42000轴马力
最大速度 24节
武器 3座双联装 40mm 博福斯高炮 7座单装40mm博福斯高炮
传感器 3座 Type277Q型雷达 Type 293Q型雷达 Type 978型雷达,1968年度改造中加装一座SPN-53雷达,以及有限的电子对抗设备
航空设施
飞行甲板面积 6500㎡ 机库面积 2142㎡ 体积11355m³
飞行甲板长213.8米 宽38.4米 机库长135.3米 宽15.8米 高5.3米 两座升降机 17.7x12.2米 提升能力11吨 1座PS-4弹射器。
虽然墨尔本号是一艘建造于二战时期的老舰,但他经历过现代化改装,不但有2万吨的排水量,还有蒸汽弹射器、新式拦阻装置以及菲涅尔助降镜,是一艘货真价实的现代化航母,还一度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
1985年,澳大利亚拆除“墨尔本“号航母所有武器和关键设备卖给中国海军。中国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以150万美元的价格投标购买了这艘废弃航母。得知船厂购买“墨尔本”号航母的信息后,海军装备部立即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30多个专业人员组成考察团,火速前往船厂“参观”航母,并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测、拍摄。
考察团对每个舱室都进行了细节地调研和取样测绘,在记录下各种数据后,科研人员们不但摄像录制,还将基本构造和设计用图纸画出来。海军科研人员们发现,虽然澳大利亚军方已经将“墨尔本”号基本拆成了一艘空船,但航母上拦阻索、蒸汽弹射器、菲涅尔助降镜等几件关键装置还未拆除。
中国在陆地上模拟航母甲板和蒸汽弹射器,成功复制出完整系统。深入研究蒸汽弹射器后,2002年,中国启动墨尔本号拆解工作。拆解的目的,是通过逆向工程,掌握航母组装技术。这艘航母拆解完毕后,中国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后续航母研发的重要基础。
澳大利亚海军在拆除墨尔本号的过程中,故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部件和资料,这些部件和资料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些部件和资料包括:
蒸汽弹射器。这是一种用于帮助舰载机起飞的装置,是航母的核心技术之一。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和法国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中国却一无所知。墨尔本号上的蒸汽弹射器虽然已经老化和损坏,但却保留了完整的结构和原理,为中国研制自己的蒸汽弹射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舰载机。墨尔本号上原本搭载了42架固定翼飞机和10架反潜直升机,这些飞机在拆解前已经被澳大利亚海军移走。然而,在墨尔本号的舱内,中国工程师却发现了一些飞机的零部件和维修资料,这些零部件和资料对于中国研究舰载机的设计和性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航母结构。墨尔本号虽然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但却保留了航母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包括甲板、舰桥、司令塔、航空控制室、机库、弹药库、锅炉室等等。这些结构和布局对于中国了解航母的运行原理和管理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航母文化。墨尔本号上还留有一些航母的文化遗产,包括舰徽、旗帜、标语、海报、日志、信件等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航母上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纪律规范、精神风貌等等。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培养自己的航母文化有着启发作用。
总之,墨尔本号虽然是一艘废船,但却是一艘有着丰富内涵和价值的废船。中国通过购买墨尔本号,不仅获得了一艘实体的航母模型,还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航母技术和资料,为中国研制自己的航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刘华清要求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开设“航母班”的培训课程;1987年“飞行舰长班”正式开课,从空军和海航选拔的10名飞行员正式进入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学习。海军已经在为航母服役进行人才储备。这些都是在刘华清的助推下完成的。
很多军事专家颇有深意的分析当年墨尔本号到中国的往事,说“当时中国以拆卸的名义,购入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并在中国南海军事基地对其进行了分解,其中升降机、蒸汽弹射器、飞行甲板均被保留,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了舰载航空兵的试验。”
“Prior to the ship's departure for China, the RAN stripped Melbourne of all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weapons, and welded her rudders into a fixed position so that she could not be reactivated. However, her steam catapult, arresting equipment and mirror landing system were NOT removed.
Melbourne was the largest warship any of the Chinese experts had seen, and they were surprised by the amount of equipment which was still in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