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军事 /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起源于法国幻影III型战斗机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起源于法国幻影III型战斗机

作者:看美西记者管适综合报导 — 已发布 2025-04-06 09:30, 上次修改时间: 2025-04-07 05:36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来源:看美西资讯网
法国1950年代研发出幻影III型战斗机,1960年代初期装备法国空军,1960年代末期出口到以色列。以色列仿制幻影III型战斗机的对地攻击型幻影V型战斗轰炸机,叫幼狮战斗机,装备以色列空军200架,又发展出机身下进气口的狮型战斗机。由于研发费用高昂,单价超过了美国F16战斗机的价格,只生产了三架原型机。以色列在1992年和中国建交后,把狮型战斗机的图纸卖给了中国。中国空军的歼10战斗机在1998年开始试飞。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起源于法国幻影III型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对比以色列狮型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对比以色列狮型战斗机

 

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国内的航空企业能够研制一种全天候的轻型拦截机,空军的要求是新型战斗机能在6分钟内爬升至18000米高度,在此高度飞行速度必须达到1.3马赫。

鸭式布局搭配优秀的飞控在空战当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这并不奇怪为什么瑞典、以色列、中国、英法乃至苏联都选择了鸭式布局的战斗机。通过这些压式战斗机之后。鸭式布局早已经从非主流战斗机变成了主流,战斗机。只要在气动方面有着比较高的造诣,再加上完善的飞控系统和优秀的材料,那么鸭式战斗机无疑要压过正常布局的战斗机。

“幻影”机尾只有一个垂直安定面与方向舵从机身凸起,而机翼的面积很大。从上方看起来,两个机翼与机身的中间部分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大大减小了飞机阻力,提升了推进效率、爬升率和机动性,尤其是其突出的水平盘旋性非常适于近距离空中格斗。同时,大面积机翼提供了空间用以装载燃油、起落架及其他设备。三角翼飞机在性能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如起飞滑跑距离过长,着陆时速度过大,而且低空机动性能不好。

达索参与投标的机型为“神秘-三角550”,是一种小型的战斗机,三角翼,600后略翼,展弦比5%,装备两台阿姆斯壮·西德利MD30R威派尔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9.61千牛,此外该机还装有一具固体火箭助推器,能提供14.7千牛的额外推力。虽然该机有着不错的高空性能,但机体太小迫使该机只能挂载1枚空对空导弹,没有多少的实用作战价值,所以幻影I很快被放弃。

达索很快在该机的基础上研制了幻影II,结构与幻影I相似,装备推力为1100公斤的透博梅卡Gabizo发动机(加力推力1500公斤),但在该机即将研制成功时,法国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随之而来的是核战略思想的创立,法国政府强调新研制的战斗机必须具有一定的进攻性,即必须突破截击机的限制,为此单纯作为截击机设计的幻影II显然是不合法国空军胃口的,幻影II遂又被放弃。

达索在幻影I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一种作战飞机,该机比幻影I重了30%,机身按照跨音速面积律设计,机身中段有明显的蜂腰。采用的是斯奈克玛公司新研制的阿塔101G.1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了43.2千牛(其实阿塔发动机的原型是二战期间德国宝马公司生产的一种轴流式发动机)。新飞机按照编号的顺序被命名为幻影III。机翼前缘后略角为60度,机上仍然安装有SEPR-66助推火箭。

首架幻影Ⅲ于1956年11月首飞,在第7次试飞中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1.52马赫。该机的进气道装有可调半锥形中心体,可以在高速飞行中前移以防止气流出现紊乱。后来该机又换装了性能更好的阿塔101G.2发动机,在1957年9月的试飞中最大平飞速度超过了1.9马赫。

幻影IIIA比幻影III原型机足足长了2米,机翼面积也为此增加了17.3%,展弦比减小至4.5%,装一台阿塔09B发动机,不开推力43.2千牛,加力推力58.9千牛,保留了SEPR火箭助推器,首架预生产型1958年5月12日首飞,在1958年10月的试飞中首次达到2马赫的最大速度,在次年6月的试飞中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成为欧洲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作战飞机。

幻影III的正式生产型号为幻影IIIC,1960年10月投产,和A型相比,该机机身加长了0.5米左右,装备一台阿塔09B.3发动机,军用推力4250公斤,加力推力6000公斤。发动机有一个超速系统,在飞机飞行速度超过1.3马赫时,该系统就自动链接。为了延长航程,该机可以吊挂625升、1100升、1300升和1700升的副油箱。

固定武器为两门30毫米德发转管炮,每门备弹量125发,机炮位于进气道下方,德发机炮成为幻影III的标准装备,后期生产的幻影III都保留了德发机炮。早期生产的幻影IIIC只有3个挂点,机身中心线1个,每侧机翼挂点下1个,后期生产的C型在每个机翼外侧加装了1个挂点,通常用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

该机的主要电子设备为机头的西拉诺截击雷达,用于制导机身下的玛特拉R511或者玛特拉R530空空导弹。在执行截击任务时,该机通常的武器挂载方案为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加一枚马特拉R530。幻影IIIC是作为截击机使用的,所以早期其外挂武器只有玛特拉R-530和早期型号的响尾蛇空空导弹。

虽然保留推力1680公斤的SEPR-841火箭发动机,但在装火箭发动机时就必须去掉机炮,加装火箭发动机似乎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如果不用火箭发动机就可以加装副油箱以延长航程。所以后期生产的幻影Ⅲ去掉了火箭发动机,并加装了腹鳍,后来还加装了着陆勾,可以在前线机场实现短距着陆。

该机采用了悬臂式下单翼,机翼装有锥形扭转盒,采用全金属抗扭盒形结构和带加强肋的机架整体壁板,靠近机翼前缘处有铰接在上下翼面上的小型扰流片。可收放式前三点起落架,主轮和前轮均为单轮,座舱盖以铰链形式连接,向后打开,马丁·贝克公司的RM.4零高度弹射座椅。达索认为战斗机在高强度的空战中可靠性将是影响作战性能的最大因素,为此机上的空调系统和液压系统均采用双套备用系统。

以色列购得幻影IIIC后,首开幻影空战纪录,1963年8月以色列空军飞行员驾驶幻影IIIC在巡逻中击落了2架叙利亚的米格-17,后续战果中还包括2倍音速的米格-21,使幻影IIIC名声大扬。价格低廉的幻影IIIC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索和幻影也就在这时开始出名。

米格-21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单发超音速战斗机,该机1958年装备,是当时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主要用途是高空高速截击、侦察,偏空战的任务多一些,也可以用于对地攻击。该机采用独特的三角翼布局,全长15.4米,翼展7.15米,高4.13米,空重5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9600千克。由1名飞行员操控,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使用升限18700米,最大升限约2万米,这个数据在当时是个突破。

米格-21具备很强的飞行操控性能,但是在航电上就比较落后了,战机采用机头进气,原本就不先进的雷达被布置在进气口的锥桶里,尺寸偏小,扫描能力较弱,改进型的雷达,发现目标距离约20公里,这个指标太小了,不像其他战机那样的雷达在外面,再加上机体偏小,航程短,短腿,滞空时间短,这样在空战时候就不占优势,有效载荷当然也小,机翼4个挂架,挂载武器偏少,如果加上两个副油箱的话,也就挂载2枚空空导弹。

幻影Ⅲ单座单发三角翼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截击和制空,也可用于对地攻击。诞生时间和米格-21差不多,1960年正式服役,上世纪60年代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机。该机参加的战争比较多,交锋最多的对手,就是题主提到的米格-21战机。幻影Ⅲ战斗机机长15米,翼展8.22米,高度4.5米,空重7,050公斤,最大外挂重量40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35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最大升限17000米,最大航程2400公里。

米格-21在机动性和升限优于幻影III,但是在武器挂载和航程上幻影III战机战上风,所以这两款战机各有千秋,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什么大的差距,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分析米格-21的缺点和优点,并和“幻影”III进行对照,以色列空军逐渐找到了对抗的方法。

客观来说,米格-21要比“幻影”III简单不少,更加轻巧,结构坚固,维护也比较便利。但是,米格-21的空战能力并不强——低空高速时很难控制,而且只有两枚性能很不可靠的空空导弹和一门只够打2秒的机炮。此外,它的视野也很不好,如果从盲区攻击的话,对方飞行员根本不会知道谁击中了他。

相比之下,虽然“幻影”III的“蜻蜓”导弹性能也很差,配备的“西拉诺”雷达下视能力几乎为0,两门机炮只能打7秒钟,但是以色列空军的调度指挥能力比对手们强不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刻苦的训练,他们已经把机炮的命中率提高到了五分之一以上——这就足够了,在导弹还不可靠的时候,机炮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大批的订单开始涌向达索公司,各国空军迫切想感受这种无尾翼三角翼的战斗机带来的优异性能。“幻影” IIIC单机在1970年时的价格仅有300万美元,而同为二代战机的美国F-4单机外销价格超过500万美元,因此,“幻影” IIIC成为20世纪50~60年代最受欢迎的外销战斗机之一。

幻影5的研制是由以色列空军提出的。中东地区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在标准型的幻影IIIE基础上,简化航空电子设备,主要考虑在目视条件下的对地攻击,这样可以降低单价和维护要求,而且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装更多的燃油以延长航程,使得该机成为一种廉价的远程攻击机。

1966年,以色列空军向达索订购了50架幻影5。首架幻影5在1967年5月首飞,外形上和幻影III很像,机头延长了0.5米左右,也使得该机成为幻影家族中最为苗条的成员。和幻影IIIE相比,该机增加了500升燃油的携带量,总燃油量达到了3475升,如果加装副油箱,总燃油量将达到4700升,航程大大提高。该机可以在半铺设的跑道上起降,特别适合在中东地区多沙的跑道上起降。

应以色列空军的要求,该机将雷达系统更换为Aida II,这是一种小型雷达测距系统,当然价格相对也较低廉,能在180度锥体内自动搜索、截获空中目标或海上目标,提供目标距离数据和相对于天线轴的目标方位,这种雷达的天线不像普通雷达那样可以运动以增加扫描范围,而是固定的,其对空作用距离10公里,对地/海为35公里,工作在I-J波段,重量只有32公斤,低廉的价格加上恰当的性能正好符合以色列空军的需要。

该机的固定武器为两门德发机炮,每门备弹125发,在机身和机翼结合点增加了2个武器挂点,使得总挂点达到7个,机身下可以带两颗454公斤的炸弹或者一枚AS.30空对地导弹,机翼下可以带454公斤的炸弹,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JL-100火箭发射巢,每个可以带18枚68毫米火箭弹。在执行空中截击任务时该机可以在翼下带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总载弹量为4000公斤。发动机是阿塔09C,但取消了SEPR火箭发动机。

为保持中立,法国政府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停止向以色列空军提供幻影5并中断了对以色列空军的幻影机群的供应,以色列空军开始考虑依靠国内的航空企业发展战斗机,而肩负起这个重任的就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以色列通过自己的情报部门,窃取了法国幻影5以及阿塔9C发动机的全套图纸,1969年开始在国内秘密执行代号为“黑帘”的发展计划。

幻影5在以色列的翻版叫做“鹰”,由于法国不方便将航电设备出口到以色列,所以鹰式飞机只好采用以色列自行生产的Elta火控系统,采用马丁·贝克JM6零-零弹射座椅,首架鹰1969年9月首飞,1972年生产型开始交付以色列空军,主要武器为谢里夫空空导弹和一门30毫米德发553机炮,对地攻击能力强于幻影5系列。IAI总共生产了61架鹰系列飞机,分别是51架单座型和10架双座教练型。

鹰式战斗机停产后,IAI开始考虑一种升级产品,由于当时美军向以色列提供F-4E战斗机,以色列因而获得了机上的J79-GE-17发动机,J-79发动机的推力大于阿塔发动机,IAI希望用J79提升飞机的性能。由于J79的尺寸和阿塔有较大差异,所以IAI对鹰式机作较大改进,诞生了一种新机——幼狮。首批幼狮战斗机1974年开始生产,以色列空军共接受了27架幼狮C1,其实就从外观上来看,该机和幻影系列没有多大差别。

1976年幼狮C2出现,IAI才算对幻影进行了彻底的改进。该机在进气道的正后方加装了一对鸭翼,在机头雷达罩两侧加装了小边条,提高了该机的格斗性能和可操纵性,IAI共生产了185架。最后一架幼狮于1980年后期交付,全机挂点增加至9个,型号为幼狮C7。

通过生产“鹰”和“幼狮”,以色列此时已经积累了研制战斗机所需的经验,于是着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轻型战斗机自研计划,命名为“狮”(Lavi)。“狮”将是一种战斗轰炸机,被设计用来直接取代代以色列空军现役的“幼狮”和更陈旧的A-4“天鹰”攻击机。以色列估计整个项目的开发成本为7.5亿美元,每架“狮”的制造成本是700万美元。

以色列政府在1979年宣布了“狮”式战斗机,项目在1980年2月正式启动。开始,“狮”被定位成一种轻型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战斗轰炸机,仅需执行次要空战任务,该机具有单座型和双座教练型,后者将具备全部作战能力。IAI为“狮”选择了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发展自YF-17的YJ-101,已被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采用,最大军推499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8028千克。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狮”的设计理念在1982年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化为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需要同时胜任近距空中支援和防空及空中优势任务。显然以色列空军对“狮”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轻型战斗轰炸机已经无法在现代战场上幸存。

为了实现该目标,“狮”在总体设计上需要将小型化、气动效率、高机动性、复杂软件系统,以及高速、远程挂载大型有效载荷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以色列政府于1982年批准了IAI制造5架“狮”原型机,其中三架是双座型。该机在当年10月开始全面开发,生产目标为至少300架单座型和60架双座教练型。

性能增强也意味着“狮”的重量直线上涨,到1982年10月,“狮”的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达到17吨,并仍在快速攀升。F404此时已经推力不足,因此“狮”改用了普惠PW1120涡扇发动机。PW1120是F100发动机的缩小型,后者已被F-15“鹰”和F-16战斗机采用。PW1120保留了F100核心模块、传动箱、燃油泵、前涵道和数字式电子控制装置,两者之间的通用性达到70%,只有宽弦低压压气机、单级无冷却低压涡轮、简化的单气流燃烧室和轻型尾喷管是全新设计的。

PW1120原型发动机于1982年开始试车,1984年开始进行飞行测试,当时计划在以色列境内由贝特谢梅什发动机公司按许可证制造。由于PW1120与F100的通用性,以色列空军无需为这种发动机储存过多单独备件。PW1120的飞行测试是在一架F-4E“鬼怪II”战斗机上进行的,PW1120最大军推6350千克,加力推力9298千克。

PW1120的试飞非常成功,使F-4E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超过1马赫,战斗状态推重比达到1.04,比标准F-4E高出17%,挂载18枚炸弹时的低空最大速度从1046公里/小时增至1120公里/小时,持续转弯速度提高15%,爬升速度提高36%,中等高度加速性提高27%。

“狮”是一种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主要被设计用于执行高速突防打击任务,同时还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狮”从一开始就被确定采用近耦鸭式三角翼布局,这是因为IAI已经在“幼狮”上积累了关于这种气动布局的丰富经验。三角翼重量相对较轻,可在提供足够的燃料容量,大迎角时,鸭翼提供了额外升力和方向控制。

“狮”的翼面积为38.50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54度,在鸭翼气流影响范围之外布置有前缘机动襟翼。机翼后缘略微前掠,布置有四片升降副翼。“狮”的机翼翼尖也装有导弹导轨,可挂载两枚“怪蛇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全动鸭翼位于飞行员座椅之后的前机身两侧,对座舱视野的影响被降到最小,鸭翼略微上反。

“狮”的垂尾被安装在后机身上方的一个岛型结构上,在大迎角下能凭借鸭翼脱体涡来增强方向稳定性。“狮”采用四冗余线传飞控和放宽静稳定性设计(10%至12%之间),驱动9块飞行控制表面,无机械备份。也就是说“狮”是一架静不稳定的飞机,依赖计算机来维持飞行。

“狮”在外观上是前机身下方的集成附面层隔板的笑口状皮托进气口,这种设计能提供令人满意的大迎角进气性能。前机身底部扁平,将空气引导至进气口,避免在侧滑状态下出现进气不稳定。“狮”的进气道弯曲程度更大,防止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的迎头暴露,降低了迎头雷达截面积。为了降低结构重量,“狮”的机翼及其附属结构、腹鳍、机身蒙皮、垂尾、鸭翼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占比达22%,IAI称这将使“狮”的雷达截面积显著降低。

“狮”内油容量3330升,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9.3吨,其普惠PW1120涡扇发动机全加力状态能将“狮”推进到1.85马赫的最大速度。该机挂载8枚340千克炸弹时的作战半径为460公里,空战推重比1.1,最大过载9g。“狮”具有当时以色列空军的标准武器,除翼下副油箱外,该机位于右翼根部的30毫米内置机炮来自德发公司(DEFA),口径30毫米,每分钟射速1500发。

从上世纪50年代的达索“神秘”(Mystere)一直到“幻影”,德发机炮始终倍受以色列飞行员的信任,甚至将其安装在美制A-4“天鹰”上取代原先的20毫米柯尔特Mk.12机炮。“狮”的空空武器是拉斐尔公司(Rafael)的“怪蛇”(Python)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空地武器将包括Mk.80系列无制导自由落体炸弹、休斯AGM-65“小牛”系列导弹,IAI“加布里埃尔”(Gabriel)反舰导弹和“凸眼”(Popeye)空地导弹。

狮式战斗机在以色列空军中充当低档飞机,主要负责近距离空中支援对地攻击任务和拦截防空,所以该机装有一门30毫米的机炮,机翼下方有4个外挂点可以携带各种导弹和炸弹。机身下方还有7个外挂点,可以携带6枚MK80系列炸弹,两个翼尖还可以各携带一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格斗导弹。所以别看狮式战斗机是轻型战斗机,但它的外挂点非常多,主要是为了携带各种炸弹进行对地支援而设计的。

首架“狮”全尺寸模型于1985年推出。1986年12月31日,IAI首席试飞员梅纳赫姆·施穆尔驾驶首架“狮”原型机B-01号首飞,他在持续26分钟的飞行中检查了发动机和控制装置,降落后将“狮”的操控性评价为“出色”。第二架B-02号原型机于1987年3月首飞,同样是一架双座型,两架原型机的后座都被测试设备占用。B-02能在机腹挂载一个副油箱,并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空中加油探头和几个新的航电设备。

在试飞中,两架原型机进行了80多架次飞行,飞行速度超过1马赫,迎角达23度。生产中的第3、4、5架原型机将配备生产型机翼、任务航电和其他生产型设备。飞过“狮”的飞行员对其敏捷性和推力赞不绝口,一些专家认为在大多数方面,“狮”的性能可以与F-16C/D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该机鸭式三角翼的在静不稳定上的控制权限要优于传统有尾布局,这意味着“狮”能比F-16更快转弯。

但是到了1987年8月,以色列内阁却以12票对11票以及一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取消了“狮”项目,此时两架原型机已经完成了82架次飞行,探索了很大一部分的飞行包线。在项目被取消后,IAI仍自行筹资在两年后完成了第三架原型机B-03号,该机被用作IAI的技术验证机,以测试和评估外销航电设备。

到1983年,项目成本已从7.5亿美元研制成本和每架飞机700万美元的制造成本分别猛增到15亿美元和1550万美元,到项目被取消时,单机成本已经接近2000万美元,与F-16相比毫无性价比可言。在美国和以色列,人们都在问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研制这种战斗机?在美国人眼中,与自己的战斗机相比,政府似乎更愿意帮助外国研制战斗机。

约翰.戈兰(John Golan)在他的《拉维:美国、以色列和一架有争议的战斗机》一书中写道,以色列对歼-10项目的参与,似乎是在1992年1月中以建交的同时开始的。以色列承包商参与了歼-10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初步设计工作。以色列对歼-10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包括紧凑的鸭式布局、腹部发动机进气口、双腹鳍及翼身融合体设计等。

歼-10总设计师宋文聪和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都否认在歼-10项目中的合作。外界认为,在以色列将狮技术转让给中共的问题上,双方都有明显的动机否认它的真实性。现在在网上,大家还能搜索到中国工程师到以色列去参观狮式战斗机的合影图,可以看到,当时以色列和中国在航空工业上的合作有多么紧密。

戈兰在他的书中解释说,由于中国无缘获得小型的PW1120发动机,也缺乏大规模制造轻型复合材料部件的能力。因此,总设计师宋文聪不得不将歼-10的机身加长两米,以容纳俄罗斯AL-31F发动机。

我们看歼-10,歼-10是典型的机腹进去,只有一个进气道,三角翼,同时机头下方还有两个鸭翼。这样的技术特点,和幼狮战斗机是完全不一样。歼-10的这个技术特点,完全是继承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我们看一下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从远处看上去和中国的歼-10是不是非常相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歼-10和狮式战斗机,两者的气动布局实在太像了,三角翼加鸭翼的气动布局,机腹进气道,特别是我们仔细看飞机的尾巴和发动机那段,它们的几何形状几乎是一模一样,而且在发动机下方还同样都有两个扰流片。如此高度相似的设计,你不可能说它是巧合。

这两款战斗机惟一一个显眼的区别,就是鸭翼的位置不一样,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鸭翼距离主翼更近,属于近距离耦合,它的这个布局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就比较像,而成飞可能在实验之后觉得将鸭翼的位置稍稍提前,达成中距离耦合更有利。

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以色列国土面积小,机场有限,所以强调的是近距离起飞能力,而鸭翼和主翼近距离耦合,将大大增加升力。所以我们看,瑞典萨博的鹰狮战斗机,也是采用这样的气动布局,它能在700、800米的距离就可以起飞了。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需求,领土面积广,机场也多,所以提前鸭翼的位置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的歼-10在1998年首飞,这二十多年来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其实刚开始的歼-10啊,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当然,歼-10在这30年来进行了多个型号的发展,有A有B有C,最新型号更换了相控阵雷达、DSI进气道,性能和早期的歼-10A已经无法相比了。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

公投中心

中美开战会在南海还是台湾海峡?

Partial results

  • 1. 南海: 426
  • 2. 台湾海峡: 491
  • 3. 不会开战: 491
Total votes: 1408
Vote
1. 南海
2. 台湾海峡
3. 不会开战
Partial results
spi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