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位于: 首页 / 咨讯分类 / 经济 / 1980-2020年中国特大城市兴衰史

1980-2020年中国特大城市兴衰史

作者:niceGZH — 已发布 2020-04-25 20:05, 上次修改时间: 2020-06-30 20:36
贡献者:天涯(责任编辑)
来源:高楼迷论坛
据住建部近日公布《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有6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15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500万,29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300万。注意,住建部的统计口径是“城区总人口”,不是户籍人口,也不是市域人口。例如河南南阳、山东临沂、河北保定等地级市,虽然市域总人口都是千万级的,但都算不上特大城市,因为它们的城区人口占比不高,大量的人口分布代管的县城和农村。所以,城区常住人口是判断一个城市真实规模的关键指标。
1980-2020年中国特大城市兴衰史

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落户门槛都已经放宽到大专,本科落户放宽到45岁以下甚至更宽松

有网友统计,各大城市主城区的常住人口的真实排名:

城市 城区人口(万) 城市

北京中心八区 1295 

广州中心五区 727 

上海中心九区 699 

武汉中心七区 573 

成都中心五区 530 

重庆中心六区 451 

西安中心城区 448

南京江南八区 439

天津中心六区 434

哈尔滨中心四区 409

沈阳中心五区 404

杭州中心六区 356

深圳关内 354

数据来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

 

 

1980年的时候,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就列为特大城市,50到100万为大城市,20到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当时还没有超大城市的概念。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已对城市规模做出明确划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500万的为Ⅰ型大城市,100万-300万的为Ⅱ型大城市。

据此以及根据2018年年鉴,中国主要城市按照规模可以分为这样几档:

第一档:超大城市6个

上海(2423.78)、北京(1863.4)、重庆(1507.66)、广州(1315.42)、深圳(1302.66)、天津(1296.81)。和上一年的数据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广州城区总人口反超深圳。2017年的数据是,广州城区人口1184.99万人,深圳1252.83万人。而在城区面积上,二者也不分伯仲,广州2099.2平方公里,深圳1997.47平方公里。

也有分析认为重庆城区总人口虽然超过1500万,但主城区人口只有875万,其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效应,和北上广深仍然仍有差距。还有人透露,重庆主城城镇人口应该只有780万左右,再扣除部分乡镇人口,街道连接区域的人口应该只有600万多点。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南岸区,巴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北碚区,九龙坡区。市区包括:城区和郊区,不包括市辖县(含县级市)。重庆虽然总量很高,但是基数大、负担重,整体实力并不强,不可能跑太快。

至于天津,数据差异特别大,2017年的城区总人口是846.9万人,而2018年则达到1296.81万人,应该是统计口径有重大调整。天津GDP虽然不高,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庆还高,说明天津的发展质量还是不错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第二档:特大城市9个

武汉(918)、成都(837.97)、东莞(685.03)、南京(657.2)、杭州(650.49)、郑州(626.19)、西安(586.61)、沈阳(565.12)、青岛(512.7)武汉是特大城市阵营的第一名,也是离超大城市最近的一个种子选手。大武汉的名号的确不是吹的,虽然说市域总人口不算特别突出,但城区人口这一指标,立马拉出和其他二线城市的差距。

成都2017年鉴数据表明:成都主城区人口383.34万。成都主城区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成都市区人口773.85万,其中城镇人口591.08万,乡村人口182.77万。成都市城镇人口784.60万。成都县市人口625.08万。成都市乡村人口614.33万。

东莞也很厉害,城区人口数量居然超过除广州、武汉、成都之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其经济密度可能被严重低估。可惜的是,东莞的行政等级不高,导致它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不能按照强二线城市的标准来做资源配置。佛山应该具有和东莞一样的人口基数和产业规模,但故意报低人口,有人认为,佛山隐藏太深,是为房价上涨创造空间,逃避国家管控。佛山的房价低是利好消息,佛山的房价性价比非常高的。这样佛山才可以吸引人流,要不新房成交量是珠三角第一怎么来。

佛山据说只统计了老城区,顺德和南海都没算进去。佛山的各区之间联系不紧密,中心城区太小有人认为,南海顺德原则上省直辖只是属于佛山代管。财政也是独立的。增城从化没有改区之前也是一样不算广州的。佛山无权插手顺德的财政,顺德也无需向佛山上缴部分财政收入。但是因为名义属于佛山管辖,市现有的规划、统计管理模式,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各项市级统筹基金及东平新城维持现有管理体制外,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由省直接管理,顺德区可行使由地级市行使的有关职权。事实上是又一个轮回,又返回了顺德市差不多的时代,不过名义上是佛山市顺德区而不是广东顺德市。

广东确定顺德区为“省直管县”试点后,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管理许可权和行政执法许可权,并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佛山市和顺德区统一按照广东省的财政管理体制要求,各自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分别报省汇总;佛山市、顺德区不得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财政支出责任;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财政直接核定并补助到顺德区;国家、省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对顺德区实行单列划拨,顺德区可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专项拨款补助,由省财政直接下达顺德区。

特大城市新增西安、青岛两个名额。2018年西安的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86.61 万,成为西北大区第一个特大城市,青岛城区人口则达到512.70万人,成为山东首个特大城市。

第三档:Ⅰ型大城市13个

哈尔滨(486)、长春(456.4)、合肥(429.24)、济南(415.49)、昆明(397.97)、大连(380.83)、长沙(374.43)、太原(372.97)、宁波(368.51)、南宁(361.42)、苏州(357.25)、厦门(349.98)、福州(300.71)这一档的城区人口全部属于300万-500万区间,很多是近年来冉冉升起的明星省会城市,特别是合肥、济南、长沙、福州,是晋身特大城市的热门种子选手。

另外,贵阳、石家庄、南昌等省会城市,城区人口仍在100万-300万区间,还没有拿到Ⅰ型大城市的入场券,仍需努力。

以上便是中国大城市在规模上的基本座次。要知道,城市规模评级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很多大项目的审批,例如国家明文规定,城区人口300万是一个城市修地铁的关键指标之一。2018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要求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再比如,城市规模还和户籍管理挂钩。2019年12月,中 办、国 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则要精简积分落户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再比如楼市调控,国家会根据城市规模实施因城施策、分类调控。可见,城市规模评级,已经成为国家很多政策审批的依据,每个城市都需要重视它。

国家 发 展改 革 委 关于印 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到: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 级政 府负责,将由国 务 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 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1981年中国城区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排名,沈阳第四,武汉第五!

什么是大城市?大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在上世纪80年代,城区人口超50万以上即可称为大城市,2014年国家规定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城市。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区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已经有100多座,东部地区大部分地级市都符合大城市的标准,很多四线城市也达到了这个标准。其实现在城区人口200万以内的城市很难被视为大城市,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大城市城区人口要达到300万!

这是中国经济进步的结果,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凤毛麟角:

从上表可知,在1981年中国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8个,大部分省会都没达到100万的标准!今天小编就把1981年中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罗列出来,与今天城区人口对比,让你们体会一下这三十多年中国城市发展有多么迅速!

一、1981年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市区人口为608万,是唯一一个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而北京城区人口仅有466万,天津位列第三,城区人口382万。这也是中国当年仅有的三座城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大城市。

二、当年中国第四大城市沈阳为293万,第五大城市武汉为266万,已经是了不得的大城市了!和今天的南宁相当。重庆、南京、西安、成都这今日的四大准一线城市都还不到200万,其中成都最少,仅有137万,与沈阳、武汉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城市!

三、东北地区城市表现抢眼,有12做城市上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沈阳4、哈尔滨7、长春12、大连14、抚顺17、鞍山20、齐齐哈尔22、吉林30、伊春32 、本溪36、鸡西39、阜新45。其中沈阳和哈尔滨都是排名前十位的城市!

四、最让人大跌眼镜还是杭州、无锡、苏州、合肥这四座长三角大城市! 1981年杭州城区人口仅有90万,排名在兰州、抚顺、昆明、鞍山之后,而现在却是城区人口超600万的特大城市! 1981年无锡城区人口仅有61万,放在今天还不如大一点的县城,而苏州更是惨不忍睹,只有55万,排名在伊春、鸡西这种名不见经传的五线城市之后!合肥当年也只有53万,和淮南差不多!

五、城区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城市为苏州,翻了9.6倍!而人口增长最慢的城市为黑龙江伊春,城区人口不增反减,减少了十几万!东北大部分城市增长都很慢,可见东北城市的衰落!

总结:这3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的变化非常准确的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不同城市的兴衰沉浮,东北的衰落简直就像一场梦!从反面看,当年东北经济是何等兴盛!城市的盛衰,就如同人生机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再30年后,哪些城市会崛起,哪些城市会衰落?

 

 


让我们看看1986年-2016年中国城市人口变迁。 1986年,城区人口在28万以上的城市只有93座,再向往下基本只能算是城镇了。

一、1986年的中国一线城市

全国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还没有,超500万的特大城市也只有上海和北京两座。另外算的上特大城市的还有天津、沈阳、武汉。这五座城市构成了中国1980年代的一线城市阵容!

二、1986年中国准一线城市

以当时的标准看,人口在150-300万的城市已经非常的牛逼了,广州、哈尔滨、重庆、南京、西安、大连、成都这七座城市就是当年的准一线城市。这几座城市唯有哈尔滨现在沦落的不行,在二线城市里也是末流了。而广州、重庆、南京、西安、成都、大连现在依然风光无限,或者是一线城市,或者是直辖市,最次的西安也有国家中心城市、西北中心城市的名头。

三、1986年中国的二线城市

城区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即可被称为二线城市,当时东北城市实力强大,鞍山、抚顺、齐齐哈尔这三座如今连三线都算不上的城市,在当时都是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16座:太原、长春、青岛、济南、鞍山、抚顺、兰州、郑州、昆明、杭州、长沙、齐齐哈尔、南昌、石家庄、唐山、乌鲁木齐。

四、1986年中国的三线城市

城区人口达到50万的城市被认为是三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很多现在的经济强市,在当年也就是三线城市水平。

三线城市25座:吉林、淄博、贵阳、包头、福州、邯郸、无锡、伊春、徐州、大同、本溪、洛阳、合肥、南宁、苏州、淮南、锦州、呼和浩特、大庆、柳州、牡丹江、宁波、西宁、张家口、汕头。

东北城市实力强大,有吉林、伊春、本溪、锦州、大庆、牡丹江等六座城市入选,而苏州、宁波、合肥、无锡、福州、贵阳、南宁等现在实力强大的城市,在当年是实实在在的小角色,充其量算是个中等城市。

五、1986年的四线城市

其余的城市基本就是四线城市了,里面不乏现今很强的城市,比如:深圳、烟台、温州、厦门、潍坊、扬州等。不过在1980年代中国也没有所谓的一二线三线城市划分,基本上就大中小三类,这些城市就是当年所谓的小城市了。

看了这些城市30年间的变化是否非常有感慨,有些城市从草鸡变凤凰,有些城市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一片凄凉,真是十年河东转河西!

 

 

1989年中国城市格局你知道吗?我想即使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也几乎忘记了吧!先来看一张1989年中国城市实力排行榜的表格:

1989年中国城市实力排名如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沈阳、武汉、南京、哈尔滨、大连、重庆、成都、西安、青岛、济南、长春、太原、杭州、深圳、大庆、鞍山、淄博、兰州、石家庄、抚顺、吉林、昆明、郑州、贵阳、无锡、唐山、长沙、苏州、福州、乌鲁木齐、南昌、宁波、合肥、洛阳、包头、徐州、本溪、常州。

最明显的特点是东北城市异常强大!在前十名城市中东北独占三座,分别为沈阳5、哈尔滨8、大连9。在前42名中还有鞍山20、抚顺24、吉林25、本溪41,一共七座,占全部城市的六分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城市分布非常平均,除了东北比较强之外,其它各地区均有数个城市上榜,主要是省会城市。

第三个特点是,沿海城市并无优势,排名靠前的城市仍以内陆城市居多。

总的来说,1989年中国城市格局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格局,市场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影响还没占主导地位,中国城市格局处在大变天前夜!

再看一张1989中国非农业人口60强城市和2018城区常住人口60强城市的对比!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格局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有13座出局城市,东北占七座

鞍山、抚顺、齐齐哈尔、伊春、牡丹江、本溪、锦州、大同、淮南、张家口、株洲、湛江

13座城市东北占七座,显示出东北经济的沉沦。而其他城市没落各有原因,大同和淮南是以煤炭为主业的资源型城市;张家口因物流和商贸兴起,也因物流和商贸衰竭而衰落;株洲是铁路拉来的城市,城市人口有限;湛江地理位置太偏。

二、有13座新进城市,广东占五座

深圳、东莞、佛山、常州、临沂、惠州、南通、邯郸、珠海、芜湖、淮安、南阳、海口

在13座新进城市中广东独占五座,显示出广东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其他城市崛起各有原因,临沂、南阳、邯郸都是人口在1000左右的人口大市,常州、南通、芜湖都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海口是新设省会城市。其实深圳在1989年常住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了,但户籍人口只有18万。

三、1989年城里人天生「高贵」

1989年中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0%,但是城镇户籍意味着特权,不仅有国家供应口粮,当时企业招工,正式工岗位只面向城镇户籍,农村人只能当临时工。城市和农村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城里人天生「高贵」,农村人天然卑贱,城里人是完全瞧不起农村人的!而农村人唯一的改变命运的路子就是读书,上大学,毕业分配。

四、最没落的两座城市:沈阳、哈尔滨

当时这两座城市都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现在双双跌出全国前30名,同病相怜。其它比较惨的还有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和本溪,齐齐哈尔当过省会,鞍山、抚顺、本溪都曾经是直辖市,现在全成了四线城市!

五、最春风得意得意的两座城市:深圳、东莞

深圳从小渔村崛起为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平均每天新增人口856个,成为一百年来全世界最惊人的城市奇迹!而东莞在改革开放前也只是个一百万人口的小县城!

 

 

我们先来看看1981年时,中国的城区人口20强城市中,七大行政区各自上榜的城市数量:东北6席(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抚顺/鞍山),华东4席(上海/南京/青岛/济南),华北3席(北京/天津/太原),西南3席(重庆/成都/昆明),西北2席(西安/兰州),华中1席(武汉),华南1席(广州)。

接着我们再来看2017年时,中国的城区人口20强城市中,七大行政区各自上榜的城市数量:华东5席(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青岛),华南4席(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华中3席(武汉/郑州/长沙),东北3席(沈阳/哈尔滨/长春),西南2席(重庆/成都),华北2席(北京/天津),西北1席(西安)。

我们不妨先从上榜城市数量维度来比较,七大行政区的三十余年间人口格局变迁。

先来说上榜城市减少的区域:首当其冲是东北,从上榜6席滑落至上榜3席,直接对半减少;其次则是华北和西北,分别从上榜3席和2席,下滑到了上榜2席和1席。最后则是西南,从上榜3席下滑为上榜2席。

再来说上榜城市增加的区域:有区域上榜城市数量下降,自然就有区域上榜城市区域上升。最堪称黑马的,显然就是华南区,从上榜1席逆袭至上榜4席;其次是华中区,从上榜1席增加至上榜3席;最后是华东区,从上榜4席上升到了上榜5席。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上榜城区人口20强城市的城市数量,众所周知抛开质量只谈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要看看七大行政区,在1981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节点上,各自上榜20强城市的排名情况。

东北:1981年上榜6席排名分别为4、7、12、14、17、20,2017年上榜3席城市排名分别为14、18、19。显然易见,东北区在全国范围内的表现,不仅是人口强势城市数量减少,质量同样下滑明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曾经可以京津两市并列,城区人口规模高居全国第4位的沈阳,一路排名下滑到了全国第14位。而辽宁省的一众城区人口大市大连、抚顺、鞍山,也相继退出了全国人口20强的排名。

华北:1981年上榜城市3席城市排名分别为2、3、13,2017年上榜2席排名分别为2、5。华北区情况相较东北区好些有限,和大家的直观感受高度匹配,几十年间,华北地区能够保持地位稳固的,有且仅有两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但京津二城命运又不相同,北京携首都之利,城区人口规模全国第二稳如泰山。而天津,则从全国第三市滑落至全国第五市,取而代之的,是实力全国公认的两大一线城市广州与深圳。

西北:1981年上榜城市2席城市排名分别为10、15,2017年上榜城市1席排名为17。从人口看经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事实上是西北作为大的区域板块,话语权逐渐减弱的一个过程。曾经的人口二十强城市兰州今日已无踪迹,唯一还在支撑的西安,城区人口规模排名也从全国第10滑落至全国第15。而伴随着过去几年颇为激进的人口引进政策,西安户籍人口迎来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但来了是否能够就成为西安人,还要看城市的就业环境与营商环境,这需要我们后续长期的关注。

西南:1981年上榜城市3席排名分别为8、11、19,2017年上榜城市2席排名分别为6、9。相比上述区域,西南区域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上榜城区人口20强城市数量减少了1席,但是质量排名却有了明显增长。1981年时,西南城市尚且无力闯入城区人口前十排名,但2017年重庆和成都均已双双晋级。换而言之,西南人口的聚集效应,今日要远胜往日。

华南:1981年上榜城市1席排名为6,2017年上榜城市4席排名分别为3、4、8、13。华南地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人口与人才的第一“收割机”。改革开放初期,华南地区的城市发展落后程度,有目共睹,除广州之外再无第二人口聚集之所在。而现如今,不仅坐拥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东莞佛山的城区人口体量同样令人感到惊讶。为什么华南地区,或者说是广东省能够有如此的人口吸引魅力,或许是后人回看今日中国区域经济历史时,一大亮点所在。

华中:1981年上榜城市1席排名为5,2017年上榜城市3席排名分别为7、16、20。华中区域的变化,就是从华中一哥武汉,演变成华中三雄武汉、郑州、长沙的过程。武汉城区人口排名从1981年的全国第5下降至2017年的全国第7,虽然名次有下滑,但是这的确过不在武汉。因为使得武汉排名下滑两位的,正是两座一线城市广州与深圳。武汉在过去三十余年间的表现有目共睹,城区人口规模翻了两倍,在华中区域内的领先优势至今仍十分明显。

华东:1981年上榜城市4席排名分别为1、9、16、18,2017年上榜城市5席排名分别为1、10、11、12、15。华东区域的变化情况同样十分复杂,首先华东地区坐拥中国最佳区位优势,所以无论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现如今,在城区人口方面始终都处于中国大区第一梯队。从城区人口规模的变化来看,部分城市甚至翻上四五倍之多。但是我们发现,在排名上提升上,华东地区城市除苏杭两匹大黑马外,其余城市的表现均不是特别突出。青岛排名仅上升一位,南京排名甚至还下滑一位,这对于背靠山东和江苏两大经济强省的宏观背景而言,的确是并不尽如人意。这事实上还是充分反映出,过去这些年江苏与山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聚焦度不足,未能把握时机形成超强经济实力强市的遗憾。

伴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率的持续放缓,在2017年能够在城区人口体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一定程度上会在未来较长时间保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

但即使是城区人口体量前20强的城市,其内部分化情况依旧明显,部分城市每年仍以数十万的人口体量在流入,部分城市人口增长乏力甚至面临外流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3年间,大陆各省级行政区,人民币名义GDP增长倍数:

 

可以看出,上海是最慢的,比省级行政区中最低的东北几省和甘肃还慢得多!如果计算人均,因增长较慢的省份都是人口外流,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了大约等于自身的人口,那么上海的人均成长倍数还要打对折。

改革开放前也是如此,1949-1978年,上海市容基本没有变化,工业、服务业、人才大量外迁,从“一城抵半国”衰落到改革开放初名义GDP仍为省级最高,但只占全国12%左右。到今天占不到全国4%。

更严重的是,新世纪以来,上海人均在全国排名也不断下滑,上海的生活水平已被许多城市超越:人均GDP从2005年左右被珠三角、长三角大批城市超越,到今日已经比所有苏南城市和大部分浙江北部城市低,也比北京略低。人均实际收入从两三年前开始,也以被深圳等城市逐一超越(这里都没计算资源型小城如鄂尔多斯等,那些地方人均更高,但类型不同暂时不算)。按目前的速度,十年后上海将成为中国沿海的落后地区,全国只有台湾人还相信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上海人自己都没这种自信。

上海的衰落不但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上,更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上:

旧上海是民国时代一枝独秀的文化创意中心,其电影、流行歌曲、通俗文学等占据全中国九成以上份额。今天的上海文创产业什么都没有,全国流行文化中心由集中所有国家影视文化机构的北京和高度市场化的港台及广东平分天下,上海夹在南北两大中心之间,毫无作为,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原创文艺成就,仅是西方文化进出中国的窗口而已。

旧上海集中全国绝大部分民族资本家,私人资本实力超过全国其他地方总和;民国政府的国营金融机构如四行二局等也都设在上海而非首都南京。今天上海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仅有寥寥无几的几家,最大私企不过排名全国几十名,别说和私企极为发达的深圳、杭州比,连北京、南京、广州、苏州等地私营企业数量规模实力都甩上海几条街!国企方面,所有央企和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云集北京,北京拥有的“世界500强”总部即将超过东京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绝大部分是利润丰厚的垄断央企。上海只有几家国营工业企业还可以。

上海今天的三产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所有代表三产、金融业的指标都已被人口比自己少的北京超越,人均更不用说,排在大批城市后面。航空和铁路客流也远不如北京。上海只是靠人口众多及相对强大的国营重工业才勉强维持GDP总量第一的位置。上海除国企和外企外没什么自己的产业了!

————————————————————

这是为何?上海本地私企比例太低,档次太差是根本原因。从上面的各省增长率看,基本和私营企业占比成正比。上海改革开放后前十几年因国企太强大压制私人经济,此后因大量引进外资,外企和国企一起压制私人经济。随后因周边江浙非常重视本地私企,上海想挖周边私企的总部,但很少成功。其次上海作为殖民地时代发展起来的都市,现在不受重视也确有其事。综合来看1949以来发展最快的是多数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及明清时代人文鼎盛的科举名邦,上海和东北这些殖民下爆发的地方,是不太受青睐的(江泽民青睐上海的十年除外,但江下台后上海又一如既往的萎靡不振)。

———————————————————————————————

今天全中国恐怕只有台湾人(无分蓝绿)才会以为上海是代表中国发展的地方。上海人自己都没这种自信,本地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民营企业,上海出产的品牌都已没落,经济增速连年全国垫底,哪来的自信?上海本地人怀念民国、亲台湾、香港,崇拜西方倒是真的,毕竟民国时代上海在西方殖民统治下一枝独秀,今天不过是中国一普通城市而已,除人口最多外别无特长,永远不可能俯视其他“外地人”。

 

 

 

上海老了。前几天看了一组数据: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多达518万,占户籍人口的35.2%。这还只是户籍老人。很多新上海人的父母也在帮忙照顾儿孙;算上他们,上海的老人大概有700万以上,老龄化率超过了30%。

一般人恐怕还没感受到上海的老迈。只看gdp,上海依然健壮,体量相当于两个苏州,是全国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如果在上海生活,就会隐约体会到,在文化和思维上,它在逐渐失去那股“浪奔,浪流”的冲劲。就拿我的大学同学来说吧。待在深圳的,都在创业。而待在上海的,都在金融机构上班。上海彷佛从一道利刃,成了一把钝厚的大刀。老迈,意味着英雄迟暮。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和上海相当。而在过去的30年,它只能勉强原地踏步,目送着中国把自己甩开得越来越远。上海不愿重蹈日本的覆辙。它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对于上海的衰老,掌柜我并不意外。五年前已有征兆…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同比下降了15万。从那之后,下滑的趋势就一直在持续。即便在2018年,人口又重新开始缓慢增长,但排除自然变化(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上海依然处于人口流失的状态。就好比是一个池子,一直没有新鲜水源的汇入,老龄化就成了必然。

有人把人口流失归咎于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2035年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从现在开始算,往后的十五年,总共只有70来万增量人口的名额。大致相当于人家杭州一年半的人口增量。这么一看,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了,简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嘛。但咱们细品啊,规划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年轻人真的要来上海,没人会在火车站、飞机场拦着他。你看啊,前一个十年,上海的人口增加了接近50%;而后一个的十年,就只增加了5%了。所以,早在十年前,上海的人口吸引力,就已经在下降了。而《总体规划》出炉的时间是2017年,这口锅不该它背。

人口流失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上海人口停滞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它一直在向外疏解产业。例如2012年,宝钢将很大一部分产能搬迁到湛江,总投资近700亿元。项目获批后,湛江自然是大喜过望。但对于上海,持续的外迁产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和人口的流失。咱们数据说话:--2011年,上海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高达341万人--而到了2018年,反而下降到了322万。这多少有些自废武功的意思。

精明的上海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就是两个字--环保上海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提出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拿宝钢来说吧。迁出前,它每年消耗的能源占上海总能耗的18%,对环境的负担非常大,而贡献的gdp却少于1%。这么一算账,强行把宝钢留在上海,性价比太低了。疏散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可以理解。

但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也是事实。这对经济和楼市,都有着深远的负面冲击。对经济的冲击无需多言,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财政(养老)负担大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过去30年,中国在高速发展,而日本却萎靡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老龄化。至于房地产嘛,先聊聊大的方向。最近深圳不是涨得很厉害么。很多人就问了,参考2015年的城市轮动,是不是快要轮到上海涨了?

我说这很不现实。你看啊,从2015年到2019年,深圳足足增加了200万人口。新增人口带来的不仅是购房需求,更会通过杠杆释放大量的资金。这才是深圳行情的根本。而同期的上海,只增加了13万人,只能支撑起少数板块(例如前滩)的行情。长期看,不仅是深圳,可能长三角、大湾区的大部分城市,涨幅都会胜过上海。关键原因还是老龄化。有研究,置业人群大都集中在20-50岁。而随着上海的老人变多,购房需求也会同步萎缩,楼市又怎能比得过敞开了抢人的强二线呢?

具体来讲,老龄化对上海楼市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老破小、筒子楼等产品,将成为老龄化的重灾区。现在住在老破小里的,大部分是老人;此外就是暂时租在里面的、刚进入社会的小年青。老人没有置换需求,这会导致老破小会逐渐失去流动性。而上海真正的购买力 → 收入中上的青壮年(家庭)→都在寻求改善住房条件,老破小肯定不是他们心仪的产品。所以(非学区)老破小将逐渐被购房者无视,沦落为劣质资产。这两年也的确是这样的。2017年初,一套上海的老破小,还足以换一套苏州工业园区的小两居。然而时至今日,大概就只能换得起半套了。

其次,由于岗位的流失,租赁市场也变得不景气。房子装修越好,收拾得越漂亮,反而越难租出去。最后,即便是一直稳如狗的学区房,也有了危机。2016年,上海的新出生人口有21.8万;而到了2019年,就只有16.9万了。人口停滞流入,出生人口可以看作6年后入学的总人数。可以看出大趋势,学区房的需求正在下降,大概五年后就没现在这么乐观了。上海仿佛踏入了沼泽,身体在逐渐陷入冰冷的淤泥里,动弹不得。怎样才能挣脱出来,返老还童?关键还是要走出舒适区,发展民营经济。时至今日,上海的外企氛围和国企氛围都非常浓厚,这让它有了强烈的优越感,以至于忽视了民营经济。

之前网上有个观察,上海错失了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没有诞生BAT这样的巨头。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不是靠外企或国企搞起来的,而完全是靠民企一路野蛮生长出来的。上海没能提供民营经济的土壤,在互联网产业上,自然就落后了。深圳就很不一样,它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除了诞生了腾讯这样的巨头,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创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些年,深圳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在逐年外迁,这点和上海很像。但它的人口依然在快速增加,就是得益于对民营经济的重视。

上海没有撤退可言。它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年复一年地变老,被深圳、杭州这样的后浪,拍散在沙滩上。要么日复一日地焕新,卧薪尝胆地蜕变,成为一座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你会怎么选?

 

标签: 新闻, 编辑推荐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