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终止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
美国参议院9月21日以96:0全票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它要求美国国务院在11月6日之前提议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外交的主要国际论坛)将中国定义为工业化国家。美国还将向联合国和其它世界组织提议,全面取消中国凭着“发展中国家”获得的特殊待遇,包括:世界银行低息/无息贷款;不对等贸易关税;市场准入和技术援助等。
时政评论人士指出,从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是不分党派的。
中国官方媒体称,美国参议院这个动作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美国参议员迈克·李(Mike Lee)说:“中方想玩弄与世界其它国家不同的规则来取得领先。我们知道中方无视规则,不尊重国际规范,但我们却继续允许他们主导市场,同时还让他们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支持。”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此前在欧洲表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欧盟的1/4......”。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确实有着切实的利益。
例如,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因此可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收取进口关税平均为14%,高于发达国家的7%;过渡期在4至8年,远远长于发达国家的2年;享受比发达国家更低的WTO判定倾销的标准等。
另外,从2021年12月1日起,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国家已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
当时中国海关总署表示,普惠制不是永恒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达国家必然会取消对其的普惠制安排,并称中国从多国普惠制“毕业”,“‘毕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意味着一种‘成熟’。”
而经济学者认为,32国对中国取消普惠制关税将给中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中国再想重新进入这个市场,面对了一个非常大的壁垒。取消普惠制后,中国输往欧盟的产品关税会大幅上升。然而东南亚制造业国家如越南、印尼等国家依然享有优惠关税,这样会促使中国企业生意更艰难,对中国贸易有毁灭性的打击。
自1978年普惠制实施以来,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其中大多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如欧盟成员国及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中国也积极利用普惠制扩大向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
2020年已经过去,各项经济数据也正在陆续发布。如果我们相信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节操的话,那么2020年的中国,可以算是全球主要国家中唯一一个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然而在事实上,在中国支撑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外贸中,投资和消费其实在整个2020年都处于萎缩状态(这一点在之后的文章里再进行分析),唯有外贸的表现算是亮眼,让人印象深刻,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的唯一动力源。本文将会全面剖析2020年中国外贸的表现,并将会对下面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中国外贸增长的势头,在2021年还能持续吗?(再次说明: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1、整体
首先,本文将要给出的,是中国近10年的货物外贸数据。说明一个常识:顺差其实就是GDP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大家着重注意看最右边的顺差那一栏就好。2020年中国顺差规模达到5351亿,这是史上第二高的数据,仅次于2015年;顺差增幅则达到27.0%,这同样是非常耀眼的数据,也是2020年中国GDP增幅能有2.3%的正增长的唯一原因。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的外贸数据,在2019年已经不好看了,进出口整体萎缩1.0%。那个时候可没什么新冠影响,关键原因还是在于中美贸易战之下,大量的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和南美地区。2020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增幅,1.6%,几乎相当于持平。在顺差方面之所以能够实现27%的大幅增长,其原因在于出口小幅增长了3.7%,而进口小幅减少了1.0%,如此此消彼长的结果,可以称之为“顺差萎缩性增长”。既然是这样,我们就非常有必要仔细检阅一下2020年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数据,看看支撑出口小幅增长的商品类别是什么,导致进口小幅下降的商品,又是什么。
2、商品
下面,首先给出的是出口商品增幅前十名及降幅前十名排行榜。
出口商品增幅最高的是医疗用品和纺织品(其实就是口罩),增幅分别达到40.5%和29.2%,这当然是全球对新冠的过度反应的结果,这里无须多解释。这种增幅也注定是昙花一现。其它的主要出口增长商品,塑料制品指的是各类生活类用品,再包括灯具家具玩具这类的生活用品,都是全球紧闭状态之下,被迫增加向中国的进口。数据设备(手提电脑为主)出口增加,是迎合禁闭状态下的老外们在家办公的需要。总结起来,医疗用品、生活用品和在家办公用品这三类商品,就是推动2020年中国外贸出口数据小幅增长的三大支柱,很明显,就这三大支柱,到2021年年中疫苗大规模普及之后,这一波出口热潮就结束了,不可能长期持续。
在出口降幅榜方面,前十名中值得一提的是两样商品:箱包及鞋靴,这两种商品的出口在2019年其实也不好看,箱包出口规模在2019年的增幅为0.5%,鞋类为1.7%,在当时已经表现出相关产能向东南亚及南美地区转移的清晰迹象。2020年全世界都宅在家里,日常拎包和换鞋的需求下降,对相关商品的使用需求也因此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这两类商品的出口萎缩规模。
在上述榜单里没有出现的主要出口商品还有两类:手机和服装。2020年服装出口萎缩6.4%,延续此前数年的小幅萎缩势头。服装出口今年出现继续萎缩的原因,当然与箱包和鞋靴的道理一样。手机出口则基本持平,增幅0.9%,较此前数年的每年两位数的萎缩趋势,比如2019年的手机出口就萎缩了11.5%,2020年的手机出口行业算是勉强站稳了脚跟。这得益于手机其实也算是居家办公用品之一,在全球禁闭之下国外的消费需求被迫提升,中国规模庞大的手机代工产能因此可以稍作喘息。
2020年食品类进口大幅增加,肉类、粮食和植物油这三样商品的进口总规模达到889亿美元,乃是中国能够压低消费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的食品价格实在是比国内便宜太多了。进口肉类即便加上关税运费,也只相当于国内价格的一半不到,因此也催生出了国内大规模的肉类走私。潮汕地区的肉类走私贩子挣得盆满钵满,手里的钱也没法花,于是就去紧挨着的深圳买海景豪宅,最终出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走私犯在深圳豪宅区聚集的现象(此处不细说)。2021年,中国控制消费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巨大,因此食品类进口也依然要维持大幅增长。这是大势所趋,没有法子的事,中国早就无法真正实现食品领域的自给自足的,早就融入全球食品供给体系之中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必然是无法脱离世界食品生产体系独立存在的。
进口商品降幅榜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原油和成品燃油的进口金额在2020年大幅下降,这得益于2020年中期国际油价暴跌过几个月,恨不得都跌到了白送的状态。2021年国际油价不可能再维持低价,尤其是美国拜登总统上台,第一时间就签署行政命令,打着环保的旗号封锁了美国国内的页岩油产业。美国国内近四年在川普(特朗普)推动之下的页岩油产业大发展,是把国际油价从接近100美元拉低到现在的40-50美元一线的关键因素。现在美国要重新做回环保小清新,封杀自己的页岩油产业,别的不说,国际油价一定会有一波涨势,做石油期货投机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对中国来说,这就意味着进口的压力增大,2021年进口总规模持续性萎缩的可能性在降低。
将主要进出口商品榜单摆在一起来看,2021年医疗用品、生活用品和居家办公用品的出口增长趋势难以维持,食品和燃油进口的压力在增长,如此反向的此消彼长,2021年中国要实现顺差方面的增长,难度无疑在迅速加大。这一点,我希望各位能有清晰的认知。
3、外贸企业
2020年的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的表现,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征象:外资企业的出口创汇规模,出现了显著下滑。
2020年,外资企业创造的净出口规模仅670亿美元,较2019年的1083亿美元,降幅高达38%。而民企和国企的表现与之刚好相反。2020年民企创造的净出口增幅达到16.2%(7026/6043);国企由于承担了粮食和原油进口的重任,在外贸领域一直都是净亏户,不过2020年的净亏规模也减少了足足506亿美元。
外资企业近十年创造的净出口规模都在千亿美元之上,2020年的这一波剧烈下降,其实是很有趣的。外资企业,尤其是台资企业,今年的出口业绩其实是不错的,办公类的电脑和手机的出口都在改善,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生产的。而出口降幅较大的服装鞋袜等产品,则是民企生产的。最终结果出来,居然是外资企业的净出口能力剧烈下降,这个数据我个人很难理解。且待2021年外资企业的表现吧。
4、贸易伙伴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话题,是中国的各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有什么新的变化趋势。首先来看中国的主要顺差来源伙伴:美国、欧洲和东盟。
2018年,中国从美国手里挣了3233亿美元的顺差,在当年就迎来了贸易战,2019年该顺差小幅下降到2958亿美元。到了2020年,该顺差又小幅上升到3169亿美元。当然了,这种升幅比不上2020年中国顺差的剧烈升幅,所以对美顺差占总顺差的比值下降到了59.2%。虽然美国现在依然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国,不过总算没2018年91.9%的占比那么厉害了。考虑到拜登政府已经明确表态,依然会延续对华排斥性的政策,并且也不会主动撤销贸易战的成果,所以对美顺差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在2021年应该还会持续。
中国从欧洲挣顺差的起伏很大,2015年对欧顺差的比值下降到18.6%,此后逐年上升,到2020年上升到30.7%。欧洲在川普执政期间与中国是抱团取暖的关系,需要联手对抗川普的逆全球化政策。拜登政府上台后,将会致力于修复与欧洲的关系,并且拜登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将会联合欧洲来对抗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欧顺差今年来持续增长的局面,估计也很难维持。
对东盟的外贸变化趋势倒是非常有意思。2011年前,中国对东盟处于逆差状态。东盟国家除了卖点自然资源和农产品给中国之外,对中国生产的各种工业品,并没有多少消费能力。到了2012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的基础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迁移,结果反而提升了东盟国家的消费能力,于是东盟国家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顺差来源。注意,这个过程也是不可持续的。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制造产业逐渐发展,它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越来越强,对中国制造业的进口依赖也一定会越来越低。当对东盟的顺差出现绝对值下降的时候,就意味着转折点到了。
关于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这里多说一句。中国的制造业外迁东南亚,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抵抗。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成本其实提升幅度并不大,但是伴随着房价暴涨,生活成本剧烈上升,这导致愿意进工厂的年轻一代农民工越来越少。中国没能成功控制住房价,是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根本原因。
美国、欧洲和东盟,就是目前中国的主要顺差来源。接下来是中国主要的逆差来源:台湾、韩国和日本。注意,中国对台韩日的外贸模式,主要是从这三地进口精密机床和精细电子零部件,用于组装为终端电子产品,出口欧美。从目前的趋势上来看,除了对台贸易之外,对韩贸易和对日贸易都没有了增长性。韩企和日企从中国撤离产能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因此不再需要向在中国境内的相关企业供应零部件,导致中国对韩和对日的进口规模完全丧失了增长性。台企在近年来倒是始终坚守中国市场,即便在中美贸易战之后,台湾政府方面虽然紧贴川普,但是台企主要是站国民党这边的,因此对始终对大陆方面表示善意,从未大规模撤离过产能。对这一点,希望各位能有清晰的认知。
5、终极问题
各位,在本文的最后,我要提出的是一个终极疑问,一个使用任何经济学原理都无法解释的问题:外汇都去哪里了?
2020年,中国货物外贸顺差规模达到史上第二高的5351亿美元。除此之外,在服务贸易领域有1473亿的逆差,在投资领域则有343亿的净头寸(实际利用外资1444亿-对外投资1101亿),如此合计,中国今年的外汇净收入=5351-1473+343=4221亿美元。注意,这是自1949年以来史上最高的外汇净收入,比此前的任何一年都要高得多。
除了上面的4221亿美元的外汇净收入之外,中国2020年前三季度还通过发放外债,吸纳了6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第四季度其实还在继续大规模发美债,理论上还会增加,不过算了,就按前三季度的数来算好了。合计起来,中国今年吸纳美元的净值达到了4901亿美元。这实在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据。这大概就是2020年人民币汇率突然走强的原因,因为挣到手的外汇实在是太多了。
注意,外汇入境之后,要么存在各大银行账户里,变成外汇存款;要么通过央行兑换人民币,变成外汇占款。中国作为外汇严格管制国家,外汇就这两个去处,不可能还有别的去处。
好吧, 我们一项项检查。首先来检查金融机构外汇存款。查阅央行数据库(查询地址),2020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存款8892亿美元,2019年底为7577亿美元,增加了1315亿美元。
至于央行的外汇占款,则出现了净萎缩状态,萎缩了1009亿人民币(211308-212319),略等于萎缩了153亿美元。
这么算起来,中国金融体系内实际增加的美元,只有1315亿美元-153亿美元=1162亿美元。
好吧,这就是我的问题了:根据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外资投资和外债数据计算出来的吸纳外资规模约为五千亿美元,但是金融体系内实际增加的美元仅一千亿美元出头。还有四千亿美元不知去向。请问,美元都去哪里了?
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去年表示和中国脱钩,而疫情的扩散,也让其它国家意识到这一点。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和中国经济脱钩要做最坏准备,中国官方则持反对态度。
中国欧盟商会与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在1月14日发表题为《脱钩:全球化何去何从》的合作研究报告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脱钩有可能严重影响欧盟在中国的公司,这些公司应该“做最坏准备”,有可能被迫对他们的国际业务进行成本高昂的分离。
这份报告认为,虽然政治、贸易、经济和金融脱钩令人担心,但中美在技术领域的对立可能会造成最大的影响。因为美国试图把中国制造的软件和部件清除出美国网络,而半导体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则推动数字自主,欧洲公司夹在了当中。
据《美国之音》和《路透社》报道,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在报告发布前的记者会上警告“风暴即将来临”。
他表示,从本质上讲,“脱钩”是一场为未来经济而战的竞赛,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回归并不容易。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米科·霍塔里 (Mikko Huotari)认为,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进一步脱钩将会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并尽快针对“相互依存危机”拿出应对措施。
这份报告并没有把中美之间的脱钩归咎于川普政府与中国的贸易战,而是归咎于中共政府的一些做法。
中国欧盟商会表示,中共政府的一些不良做法中美贸易战之前即已经开始。
中国欧盟商会在有关这份报告的新闻稿中说,“在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和将经济问题的国家安全化等做法,中国领导人更强化了自力更生的信念,例如2020年12月,政府号召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发展本国科技创新能力,这不仅强化了‘脱钩’的趋势,更是引发了一场全球的紧张角逐。”
中国商务部1月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对上述报告回应称,“我们注意到刚刚发布的有关报告。关于所谓中国与世界脱钩的问题,中方多次强调,中国无意与世界脱钩,也不可能脱钩。”
北京当局去年也做过同样的表态。
2020年10月30日,北京当局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举行新闻发布会,和此前“战狼式”的外交辞令不同,此次新闻发布会向人们展示了习近平所掌控的中共中央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语气。
来自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提问,“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是在中美对立的严峻情况下,中美经济存在脱钩的可能性。那么,中国如何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
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回应说:“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也没有好处。”
此番话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刚结束的背景下说出来,意味深长。在观察家们看来,中共中央声言中美两国彻底脱钩不现实也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在中美关系问题上试图帮习近平转弯。
川普政府认为北京当局多年来拒绝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做出的承诺,并且坚持实行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和做法,川普政府为此对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并表示不惜跟中国脱钩。
美国总统川普去年9月7日在白宫的劳工节记者会上回答记者问时提到脱钩,他说:“你提及脱钩这个词,这是个有意思的词。”
川普说:“我们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而我们如果不跟中国做生意,我们就不会损失几十亿美元。那就是所谓的脱钩,所以你要开始考虑它了。”
川普说:“不论是脱钩,或是照我已经在做的大规模征收关税,我们将终止我们对中国的依赖,因为我们不能依赖中国。”
1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外贸数据,看似靓丽的数据有两大因素起决定作用,一个是疫情相关产品出口量增加,另外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但是,出口企业的利润却消失殆尽。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2020年12月出口同比增长18.1%;12月进口同比增长6.5%;12月贸易顺差为781.7亿美元。
2020年全年,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3.6%,进口同比下降1.1%,贸易顺差为5,350.3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长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
中国海关总署表示,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分项数据可以看出,疫情相关产品出口起了决定性因素。
2020年3月份至2020年年底,口罩出口了2242亿只,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这其中包括医用口罩650亿只,占口罩出口量的三成。
中国还出口了防护服23.1亿件,包括医用防护服7.73亿件;护目镜2.89亿副,外科手套29.2亿双。在医疗器械方面,中国出口了呼吸机27.1万台,其中无创呼吸机21.2万台;病员监护仪66.3万台,红外测温仪1.19亿件。
2020年全年中国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出口合计增长了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出口合计增长了22.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野村国际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表示,中国出口增长是由某些特殊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和居家产品出口激增,以及仍在遭受疫情重创的一些新兴市场竞争对手的出口下降。
投资银行澳新银(ANZ)经济学家邢兆鹏表示,随着很多发达国家转向在线办公,电子产品的出口也表现不错。不过,除了口罩和医疗物资这两个强项之外,其它出口类别的表现仍然平淡,这或许意味着中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异表现可能会消退。
凯投宏观分析师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分析认为,中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国际对医疗产品的旺盛需求支撑,而随着各国防疫条件的相对改善,这一外国需求在下降,一些国家更促进本地生产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而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
独立智库天钧政经在《中国以美元计价外贸数据的猫腻》分析指出,外贸数据在人民币升值时用美元计价,当局故意让数据更好看。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人民币汇率一度走低。至5月29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7.1316,跌破2008年3月以来的低点。
但是此后,人民币开启一路狂飙模式。2020年5月29日至今,人民币的涨幅已经达到9.34%,反弹幅度超7000点。
而外贸出口企业则叫苦不迭,利润消失殆尽。
1月12日,据《时代周报》报道,多家中小型外贸公司负责人表示,此前接下的订单已无法再提价,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只能自己扛,新订单则会适当提高售价。目前尚无进行锁汇、套期保值等应对措施。
外贸出口企业负责人举例称,一个发往希腊的订单因为疫情导致船期推迟一个多月才交货,客户尾款支付时间也相应拖延一个多月,其间,人民币汇率从6.60升值到6.52左右。从6.60升到6.52,如果按照100万美元的回款,直接汇兑损失就达到8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情况在最近几个月频频上演,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不少订单已无利润可言,甚至已出现亏本的情况。
利润不断缩水,也是当下沿海地区众多外贸企业的一个缩影。多家中小型外贸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几个月,公司不少订单的利润基本都被汇率榨尽。
中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是由民营企业支撑起来的,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人民币快速升值,确实对这些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人民币汇率上涨一下子就超过他们的成本线,对这些企业甚至形成生存挑战。
中国将从明年起大规模下调国内需求量大的商品的进口关税,其中包括医疗设备、抗癌药、药品原材料、高科技设备等。
中国财政部在周三(12月23日)宣布,从2021年1月1日起,中国将对883种产品实行低于最惠国待遇关税的临时进口关税。2020年,享有这种低关税待遇的产品总数是859。2019年这个数目为706种。
财政部在通知中说,此轮下调关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提升中国产业技术发展,促进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
由于美中关系全面恶化,川普(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在多方面的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和盗窃知识产权的做法发动了全面的反击,不仅全面提升了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而且对中国的重点科技企业采取了多种限制。大多数西方国家也跟随美国的脚步,向中共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北京提出了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中国官媒的说法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圈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财政部在通知中说,从7月1日起,中国计划进一步降低176种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将把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业的低合金钢中的未锻制铌的临时进口关税从先前的1%降低至2021年的0%。
民用的抗癌药和罕见病药品原料、特殊患儿所需食品等也将实行零关税。人工心脏瓣膜、助听器等医疗器材以及乳清蛋白粉、乳铁蛋白等婴儿奶粉原料的进口关税也将进一步降低。
中国的冷冻猪肉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12%下调至8%。
去年8月中国爆发非洲猪瘟,中国生猪存栏锐减近一半,猪肉价格成倍上涨。今年11月中国进口猪肉22.9万吨,比去年同期跳涨150%多。今年头11个月的猪肉进口量达17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8%。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30年来的增长速度最缓慢的阶段,明年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刺激国内需求,缓解疫情带来的困难,也为了缓和中国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开放中国市场、全面下调关税,改善贸易环境是北京面临的唯一的选择。
随着今年疫情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倒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难上加难,而“赚钱难”就成为了这一时段的主要话题。
当我们在抱怨时,也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全社会的钱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赚钱难”?
实际上,“赚钱难”这个话题一直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在赚钱这件事上,各行各业都需要绞尽脑汁,已经赚钱的要想着如何钱生钱,没赚到钱要想着如何改变赚钱方式来赢取行业的金桶。而对社会财富来说,钱的价值是恒定的,但瓜分这些钱财的企业,有倒闭的,就有赚得利润的,此时不得不要问自己一句:“我是否在这个赚钱的行业里”。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很简单的原因就是现在什么都变贵了,房价高物价高,让很多工薪阶层的赚钱速度赶不上物质消费的增长速度,钱不够用了。当每个人都在需要更多钱来满足必要的生活成本时,“赚钱难”的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任何一笔生意的价格都趋近透明,想从中攫取较大利益已不可能,这就导致传统的盈利方式赚钱程度没有那么容易。有句话说的好:“以前凭借运气赚的钱,这两年凭着实力赔了回去”。
国际市场的痛点
很显然,一个国家的经济也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单从这几年来说,国际环境并不太顺利,许多进出口行业受阻。之前利用劳动力或小商品市场占有的全球竞争优势,也慢慢地变成了国内竞争,蛋糕数量不变,但吃蛋糕的人多了,这也造成了如今“赚钱难”的局面。
而今年的疫情直接导致了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改变,进出口贸易直接趋近暂停,许多国际的经济市场也元气大伤,难以维持平衡。全球经济影响,而这种影响只能落到每个企业员工头上,钱,变得难赚了。
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很明显,这一次影响之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在此刻抓住机遇,相信“赚钱难”的局面也一定会得到改善。
钱到底去哪了?
细心的人也会发现,是所有人的钱都难赚吗?当然不是。能量是守恒的,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能所有行业都处于衰退状态,那这个钱被哪些人赚走了呢?
一个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房产占比77%,只有23%的是其他金融资产。这就意味着目前中国更多的人在买房这件事上花费更大,房贷车贷缠身。数据显示,中国80%的居民有抵押房产,而5.8亿的中国人是没有存款的。这一数据下可以看到,很多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大众购买力的下降又使得商家生意更为难做,矛盾加剧,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不得不抱怨钱更加难赚。与此同时,这个钱当然就是进了房地产行业。
同时,新的财富增长的前提,一定是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所以,富起来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一整个行业,不同时代站在风口的行业不同,那钱自然也进入了不同的风口行业。
同样,也不要局限于某一行业,赚钱的行业自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如果只在某个传统行业或是别人说的赚钱行业里打拼,也是白费功夫。跟着时代的步伐,改变思维模式,在商品上推陈出新,才更有可能成功。
不要永远待在舒适区。道理一样,为什么现在市场竞争力大,是因为优秀的人与优秀的产品层出不穷。旧的行业消失的同时自然有新的行业产生,不要怨天尤人,而是抓住机遇,否则只能淘汰出局。
现如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只是单项需求,更多的是看重综合能力,所以,与其抱怨赚钱难,倒不如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毕竟市场永远有需求,机会也只给那些一直在准备的人。架构新的商业模式,抓取新的引流方法,难的往往不是赚钱,而是你选择赚钱的方式。
从5月底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半年升值幅度超8%,中国外贸出口企业虽然采取多项应对措施,但还是遭遇巨大汇率损失风险,稀薄的企业利润因此被抵消殆尽。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5月底一路回升至今,于近日走高至6.5附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1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60个基点,报6.5749,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5809。若按5月27日的最低点7.1775来计算,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8.3%。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对进口企业有利,而对于出口企业影响则较大。
11月26日,据中国官媒《新华网》报道,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表示,对于外贸企业来说,除了财务人员需要对于汇率走势做出前瞻性判断外,对于期权和远期等汇率风险对冲工具的选择也很重要。
广东省佛山锵城五金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辅料(纽扣、拉链等)出口的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左倩仪11月18日告诉官媒《环球时报》,在11月10日前,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一周都没有接到外贸新订单。
福建尚飞制衣是一家生产并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户外服装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梁女士说,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业务影响比较明显,整个行业也普遍感受到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带来的影响。
东莞一家主要生产桌布、浴帘等产品的企业负责人叶晋峰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价格涨了,订单少了,利润也少了”。他补充道,中小型企业没有任何对冲计划,只能自己消化汇率差额。
订单减少以及结汇损失是这些外贸出口企业普遍受到的挑战。一些企业在收到外方货款进行结汇时,由于人民币汇率上升,实际到手的人民币大大缩水,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甚至导致企业亏损。
一家纱线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坦承,出于竞争的要求,他们的价格通常被客户压到非常低的程度。当企业遭遇人民币汇率损失,再加上原材料上涨以及海运运费上涨的压力,企业的经营压力就会大增。
据中国大陆《第一财经》报道,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孟卓表示,该公司在这个旺季(7月~10月)的出口额大约为1.5亿美元,结汇时间一般会比出货时间再滞后一个月或45天,按照每美元汇兑损益0.2计算,损失就达3000万元人民币。
孟卓表示,虽然公司平时会对部分订单采取锁汇举措,但这不足以充抵这波原料及运输成本上涨带来的损失。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谭雅玲认为,中国外贸出口半壁江山是由民营企业撑起来的,相较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他们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人民币快速升值,确实对这些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一家企业挣回100万美元,在人民币汇率是7的时候能换回700万元人民币,现在只能换回650万。要知道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很低。人民币汇率上涨一下子就超过他们的成本线,对这些企业甚至形成生存挑战”。
中国县级城市义乌供应了全球八成左右的圣诞商品,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出口的旺季,却因疫情大流行而订单锐减,外贸出口商也不能出国洽谈。
义乌市是中国浙江省直辖的一个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义乌为浙江省综合实力第三大县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位居浙江省第三位,全国百强县第八位。2005年,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报告中,义乌市场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工商数据显示,整个义乌市以圣诞礼品作为经营品类的公司就超过一千家。从豪华包装的圣诞树,到俏皮活泼的圣诞靴帽,再到各式各样的圣诞饰品配件,都会源源不断汇入宁波港等港口的巨大集装箱,然后通过海运发往全球各地。
商家们说,在正常年份,每年三、四月份来自海外的订单就开始雪片般飞往义乌,然后经过一个夏季紧张的赶工,到十月便装船发往欧美国家等主要市场。在远洋航程之后,数不清的从中国大陆制作的圣诞饰品,才能赶在圣诞节前进入各国的商超和小店进行销售。
肆虐全球的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外贸出口的节奏。由于疫情的缘故,直到六月份圣诞订单数量才有所回升。义乌圣诞用品行业协会人士表示,从数据来看,义乌经营圣诞用品出口的商户平均减少的订单量达到50%。
随着圣诞节逐渐临近,情形仍没有明显好转。中国大陆媒体《商业人物》10月19日刊文,有出口商表示,现在不仅仅是不景气的问题。以往多是国内采购商订购完成之后,再到海外接洽销售。但现在采购商由于签证办下不来,出国就成了泡影,这就变得很麻烦,“有客户说,过去二十多年都没有见过像现在这样的。”
“今年的圣诞生意确实不好做,做得好的很少。”一名经营圣诞装饰的商户说,由于外国客户无法收货,现在还有很多货只能在仓库里。
一位从事相关贸易的商户也表示,“现在没有几个圣诞订单。”在往年情况好的时候,能够发出五六十万元的货,但今年只能一声叹息。
而这场罕见的冲击波已远超出义乌地区。在这些商铺和贸易商的背后,还有一家家远在各地的圣诞用品生产厂家,它们同样难以幸免。
供应端受到需求端的影响,欧美国家疫情再起,多个国家的单日新增确诊武汉肺炎病例又刷出新纪录,新一轮疫情正在凶猛袭来。对圣诞这条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义乌生意人而言,情况似乎变得更加糟糕,正陷入颇为无奈的境地。
而在著名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营业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目前商位数量达到7.5万个。放眼望去,却不复往日的热闹景象。在这完全异常的行情之下,有的商家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了,纷纷贴出转让的告示。
义乌只是整个中国外贸的一个缩影,除了防疫用品出口情况略好,其余出口行业均出现下滑。
中国总理李克强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中国的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等突出问题说:“当前外贸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是订单在减少。订单是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基础,订单少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就小了。”
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难以立刻转型将出口产品转内销,就会有破产倒闭的风险;而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又会加大原本国内市场的竞争,对原本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造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或收入减少。
中国商务部8月28日召开稳外贸工作会议表示,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要全力以赴稳外贸。中共党刊《求是》杂志日前刊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坦承经济是对中共的重大考验。
中国商务部称,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贸易壁垒明显增多,产业链和供应链风险上升,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全力以赴稳外贸。
中国商务部称,下一步要重点全力支持企业抓订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和新增长点、稳定加工贸易、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积极扩大进口、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从中国商务部的表态可以看出,外需在急剧萎缩,意味着经济“逆全球化”和供应链“去中国化”不断对中国外贸产生影响。
自从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大量中低端产业外包到中国,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得中国迅速发展了起来,并且依靠外贸获得高额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现在,美中贸易战扩大到了金融、科技等方面,且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开始。中国经济也内外交困:外贸受阻、内需不振。
8月19日,中国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疫情全球爆发,服务贸易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全球服务贸易格局和消费模式、消费习惯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现在疫情仍在蔓延,国际需求大幅萎缩,下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据官方数据,上半年中国服务出口降幅小于进口19.5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46.1%,较去年同期减少人民币3,440亿元。
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此前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贸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受疫情影响,外贸行业企业非常困难,包括资金紧张、订单下降、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等。疫情爆发初期,由于运输不畅,外贸企业有订单但无法出货。之后企业复产,但疫情从中国扩散到全球,导致海外订单大量取消,这对中国外贸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全球供应链将分为两大阵营:制造业低成本国家与高科技国家分别组成的联盟,并将采取措施在全球供应链中“去中国化”。
中国经济的困境也引起中共决策层的关注。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强调,“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中共政治局7月30日召开年中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从会议通稿的表述来看,中共决策层认为疫情形势、国际经贸形势、国际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是短期就能消弭的,必须做好长期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官媒的报道也出现不同的声音。
中国官媒《新京报》8月6日发文《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持久战”,意味着什么?》称,未来的双循环中,外循环会越缩越小,中国将可能主要通过内循环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报道称,可参考国际“外循环”的逻辑来配置中国的“内循环”:依区位因素区分中国为不同区域,比如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等劳力、土地相对便宜的区域,高端产业则置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
不过文章称,内循环离不开消费。欧美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是靠促进消费得来的。“当我们谈到消费时,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的房价了。中国房子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美、欧、日所有房产的总值。”
文章表示,中国总理李克强曾提到,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约10亿人口月收入在2,000以下。“所以,如果要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房价就得降下来。虽然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有消费的需要,但需要并不是有效需求,即这些需求其实很难实现。”
官媒强调,“以当下国内的收入水平,除非中国房价下跌,否则内循环是无法提振消费、消化过剩产能的,这也是为何国家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的主因。因此,如今的中国楼市似乎已经到了非降不可,至少是不能再往上涨的时候了。”
疫情让重创全球经济,世界贸易组织(WTO)在8月19日称,商品贸易指数触及纪录低点。中国外贸形势受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影响,形势更加严峻,而内贸企业遭受双重挤压。
世界贸易组织(WTO)8月19日表示,商品贸易指数触及纪录低点,表明2020年第二季全球商品贸易受疫情影响出现历史性的下降。
WTO在其网站上发布信息称,“更多指标暗示,第三季全球贸易和产出将出现局部回升,但反弹的力道仍非常不确定,不排除走势将为L型,而非V型。”
WTO商品贸易指数为84.5点,较上年同期下降18.6点。在以往该指数预测了几个月后贸易走势的改变,但疫情引发的波动,降低了预测的价值。
WTO称,该指数创出200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位,且追平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创出的低点。该指数与6月的WTO统计数据大致相符。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中低端产业外包到中国,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得中国迅速发展了起来,并且依靠外贸获得高额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现在,美中贸易战扩大到了金融、科技等方面,且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开始。近年来中国经济也内外交困:外贸受阻、内需不振。
8月19日,中国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疫情全球爆发,服务贸易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全球服务贸易格局和消费模式、消费习惯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下降。现在疫情仍在蔓延,国际需求大幅萎缩,下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据官方数据,上半年中国服务出口降幅小于进口19.5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46.1%,较去年同期减少人民币3,440亿元。
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此前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贸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受疫情影响,外贸行业企业非常困难,包括资金紧张、订单下降、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等。疫情爆发初期,由于运输不畅,外贸企业有订单但无法出货。之后企业复产,但疫情从中国扩散到全球,导致海外订单大量取消,这对中国外贸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全球供应链将分为两大阵营:制造业低成本国家与高科技国家分别组成的联盟,并将采取措施在全球供应链中“去中国化”。
而专做国内生意的内贸企业也受到冲击,据《每日经济新闻》8月19日报道,黄德华是杭州拓路者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直言,“上半年销售额直接下滑了20%,今年公司没有发展这回事,能熬过去就好。”
黄德华表示,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有些外贸工厂直接是没有订单了,所以大量的外贸工厂转向内销。“外贸型的工厂规模都挺大的,他们的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而且做外贸的老板都很有钱,转内销后他们打的价格低得不得了,有单就做,这就是抢单了。”
黄德华说,“再加上疫情影响,今年本身服装市场的内销也不太理想,所以就缺单,今年对我们影响挺大的”;“千万不要开厂,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比较极端,我是白头,他们是秃头。
近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令中国外贸损失惨重。中国副总理刘鹤不久前提出准备启动“经济内循环”。而《环球时报》又刊载中联部原副部长周力的文章,称“要做好摆脱美元霸权、逐步实现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准备”,引起更多人对形势感到不安。
继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国内局势提出“六稳”之后,5月22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六保”措施。
6月18日,中共副总理刘鹤在发给上海陆家嘴论坛的文字稿中称:“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7月3日,官媒《环球时报》刊出中联部原副部长周力的文章,内文却是要做好摆脱美元霸权、逐步实现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等六大准备。
近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令中国外贸损失惨重。中国副总理刘鹤不久前提出准备启动“经济内循环”。
体制合法性不被认可须多加防范
毕业于中国山东大学金融专业的学者司令,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中共最近抛出的为应对外部环境做好准备的论调,一个就是政治方面,也就是说,中共认识到美中关系一直是中共体现其体制合法性的一个外部支撑。中共感觉到再也不能从美国那边捞到什么好处,从政治层面讲,中共失去了在世界上继续以一个正常国家到处游弋的理由。”
周力在文章中列出有关应对外部环境恶化的六大准备,包括要做好中美关系恶化加剧、斗争全面升级的准备;要做好应对外部需求萎缩、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的准备;要做好中共病毒(又称新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常态化、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准备;要做好摆脱美元霸权、逐步实现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准备;要做好全球性粮食危机爆发的准备以及要做好国际恐怖势力回潮的准备。
中国面临巨大问题最怕民众反抗
有网民质疑,如此重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准备,官方不提,却由一名离休高官发出,意义究竟何在。江西景德镇学者张匡对本台说,政府讲话从来就喜欢让老百姓去揣测:“中国现在确实面临巨大的问题,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我们很难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难了解全面的信息。因为这个国家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美国,不是什么外部这个势力,那个势力,她最大的敌人就是中国民众。但有时候她也透露一些信息,那是她的需要。”
离休多年的高官周力说,“美国凭借美元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垄断地位,对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威胁将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推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人民币清算安排,同更多国家建立本币结算机制,并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将之运用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运转上。”
对此,司令表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恶化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做好的其中一个策略就是搞所谓人民币和美元脱钩,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为美元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金本位体系被美元体系取代之后,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国际货币,敢于彻底取代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
司令认为,周力的言论只是说给普通民众,起到安抚民众的作用。实际上,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下行。
学者张匡对本台说,目前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反映出经济形势的严峻:“包括做好失业的准备,怎么应对失业的工人,工人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要开荒种粮,粮库的储备工作要做好,要检查。前两天又说要做好经济内循环的准备”。
海关总署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进出口总额9432.2亿美元,同比减少8.4%,其中出口同比减少13.3%,进口同比减少2.9%。专业商贸杂志《焦点视界》对全国203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表示疫情对自身影响较大,面临部分困难,目前勉强维持经营。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9年,欧盟、美国和东盟,分别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出口最多的欧盟国家是德国、荷兰,增速最快的是英国。“中国对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国外需求限制将导致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等人撰文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企,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40.6万家。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外贸外资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1/4左右,其中包括大量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除了东莞以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也汇集许多外向型城市。
2019年,《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深圳、上海、东莞、苏州、珠海、厦门、广州、宁波、天津和北京是前十大外贸强市。第一财经曾统计,东莞、苏州、深圳、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均超过100%,外向度最高。公开资料显示,进出口相关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外贸大省,近些年,也正向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省市蔓延。
过去的传统出口大宗商品受到冲击最大。今年年初,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介绍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的6大特点,其中之一是“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一季度,国内对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上涨,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二季度外贸依旧不好过,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外贸受阻,肯定会对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净出口规模大幅度下降,可能会拖累GDP增长,她预测,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可能为个位数,甚至可能为负。另外,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通过投资和消费显现出来。外贸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外贸增长最快的市场,“目前看主要是东盟,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
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北京的外贸会议上表示,外贸形势严峻复杂,并要力保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过受武汉肺炎疫情影响,业内人士表示,90%的外贸企业将破产。
中国总理李克强6月28日在北京的外贸会议上称,下一步外贸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必须有充分估计和准备;要按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落实各项帮助企业的政策,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研究出台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新措施。
李克强表示,加大力度保住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破解难题,更好地稳住就业。要完善出口退税的方式。要坚持扩大开放,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
中国国务院日前发文称,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简化产品认证、企业办税程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出口产品转内销提供金融支持,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等。
6月29日,官媒中国新闻网报道称,第127届广交会首次在网上举办,海内外近2.6万家企业上线参展。
但是,官媒并没有公布成交订单的数量和成交金额。《看中国》记者查询广交会官方网站,也没有详细的数据。
香港《经济日报》认为,这反映了外贸企业日子难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一定的水平。
据《路透社》6月29日报道,一个美国农业行业组织表示,由于北京要求海外供应商提供商品没有病毒的证明,使得一些美国供货商放弃了对中国的出口。北京的这种举措被美国农业行会认为是不合时宜、不科学的贸易壁垒。
受武汉肺炎疫情影响,中国传统的外贸行业遭到全面洗牌,外贸订单有一部分已经彻底消失。而其余的订单转向线上平台销售,传统的小商品城外贸批发、工厂外贸直销类从业者面临生存危机。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在《第一财经》发表的评论文章说,按照当今局势,除线上外贸模式以外的传统外贸企业,“90%可能会被淘汰”;“逛展会,这种来源单一的外贸生意本已式微……疫情一来基本都停办了,一下子断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活路。而割裂的物流、支付、汇兑、退税等服务,经疫情冲击支离破碎。部分小货代倒闭,航空运输说停就停……客户也自顾不暇。”
文章中写道:“外贸转内销?国内市场确实很大,但毕竟‘内外有别’,而且竞争可能更惨烈”;“我们很难乐观地预计全球性疫情会在短期内终结……更难指望趋于割裂的全球贸易体系,能够完全重归过往的格局”。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国企,破产的风险大增,但是有来自政府的补贴,应该能支撑得下去,相关联的很多产业可能就支撑不下去,而没有补贴的民营企业根本支撑不下去。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外贸企业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推广。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认为,面对困境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能积极自救,因为中共只帮扶国有企业,现在让外贸企业和那些“网红”一样直播卖货,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出口转内销是比较困难的,以制造业为例,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是执行国际标准或某一国家的标准,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的。
也有民众评论说:“内销的成本远远高于外销,关键很多企业外销是靠出口退税挣钱的,内销哪有什么出口退税?”
也有的人说:“内需总量不变,出口转内销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出口外贸企业当务之急需求转型,但现实中的瓶颈也迎面而来:国内市场交易链条相对冗长、回款慢。对外贸企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重新了解新的市场并建立渠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个国家因为经济体系不同,所经历的经济衰退程度也将有所差别。受武汉肺炎疫情的广泛影响,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会下降5.2%。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个预测是以全球经济在六月底开始重启为基础的。
世界银行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对全球贸易、商品出口和外国金融体系拥有巨大依赖的国家和地区,将遭受最强烈的经济冲击,损失程度会因地区有所差异。发展中经济体的薄弱点,将被外来的打击无限扩大。
美国独立咨询机构中国褐皮书(China Beige Book)国际公司调查显示,武汉肺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重创前所未见,报告用瞠目结舌来形容疫情造成的对中共经济的冲击。
中国褐皮书总裁米勒(Leland Miller)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复工也不会让第二季度的数字好看,挑战非常严峻。“我们的数据显示,复工不等于就能恢复成长。”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国企,破产的风险大增,但是有来自政府的补贴,应该能支撑得下去,相关联的很多产业可能就支撑不下去,而没有补贴的民营企业根本支撑不下去。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实施意见”显示: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在2020年底前,对依据出口目的国标准生产且相关标准技术指标达到中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出口产品,因疫情影响转内销的,允许企业作出相关书面承诺,通过自我符合性声明的方式进行销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外贸企业要对出口转内销产品加贴的中文和外文标签、标识的一致性负责。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写道,“鼓励外贸企业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推广。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认为,面对困境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能积极自救,因为中共只帮扶国有企业,现在让外贸企业和那些“网红”一样直播卖货,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出口转内销是比较困难的,以制造业为例,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是执行国际标准或某一国家的标准,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的。
也有民众评论说:“内销的成本远远高于外销,关键很多企业外销是靠出口退税挣钱的,内销哪有什么出口退税?”
也有的人说:“内需总量不变,出口转内销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出口外贸企业当务之急需求转型,但现实中的瓶颈也迎面而来:国内市场交易链条相对冗长、回款慢。对外贸企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重新了解新的市场并建立渠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路透社》此前报道,提到出口转内销,在深圳经营一家主打出口LED产品的企业家章先生称,“并非易事,品牌、渠道、甚至整个订单模式等等,从生产到经营都遇到水土不服。”
除了产品生产与检测标准不同,经营模式也完全不同。章先生介绍,多数外贸工厂为品牌的代工厂,在缺少品牌授权的情况下产品难以直接售卖,同时,国内品牌市场格局已基本稳固,要想分一杯羹,就要在多个环节增加费用以开拓市场。以往“订单-生产-交付”的出口订单模式,转战到国内市场还不得不面对一定期限的放账期。
一家江苏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满足国外客户的供应商标准,一般我们的工厂从软件到硬件标准都比国内高,成本也会相应偏高,转内销是个自救办法,但我们在价格上实在是没有优势,还担心产不对销。”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认为,对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来说,渠道问题比品牌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产品以外销为主很少内销的企业,在国内市场根本就没有能够为自己所用的销售渠道。转内销意味着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在国内市场铺设营销渠道,进而大大增加企业营销成本。